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7例,测量QT离散度并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3例作为观察组1,未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4例作为观察组2,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结果观察组1、观察组2患者的QTd、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患者的QTd、QTcd与观察组2比较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导致QT离散度的增加,QTd及QTcd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衰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心衰患者,列为研究组,另纳入同期收治的50例健康体检者,列为常规组。对所有受检者的QT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进行检测,并探究QT离散度的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心衰死亡组QT离散度大于心衰存活组和常规组,心衰存活组QT离散度大于常规组(P<0.05);严重心律失常组QT离散度大于轻度心律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轻度心律失常组QT离散度大于无心律失常组(P<0.05)。严重心律失常心衰组心率变异性小于无心律失常心衰组和常规组,无心律失常心衰组心率变异性小于常规组(P<0.05)。结论:心衰患者中,QT离散度增加及心率变异性下降,对监测室性心律失常意义重大。
简介:目的观察室内传导阻滞对QT间期和JT间期及心功能和运动峰摄氧量的影响.方法76例心力衰竭患者(缺血性心脏病35例,扩张型心肌病25例,不明原因16例),39例QRS<120ms,37例QRS>120ms,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检查和心肺联合运动试验.运动前、运动高峰和运动后分别测定运动耐量,峰摄氧量和摄氧量AT,VE/VCO2斜率.结果心力衰竭患者,QRS间期>120ms组短轴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与QRS<120ms组相近,QT/Tc间期延长,但JTc间期无明显差别,传导正常患者运动峰摄氧量,峰摄氧量/预测摄氧量比例分别为(20±6)ml/(min·mg)、(0.72±0.24)%,室内传导阻滞患者分别为(17±5)ml/(min·mg)、(0.55±0.1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内传导阻滞对心电图测定的QT/QTc功能和运动高峰摄氧量和峰摄氧量/预测摄氧量比例有影响,JT间期代表复极时间更为合理,心电图QRS间期和运动心肺功能测定有助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时电生理和心肺储备功能评估.
简介:QT是什么?相信用过KDE的人一定不会陌生。因为QT使用简单(C++的一种延伸)同时又具有跨平台的特性,加上EmbededQT本身不用到X11的东西就可以做出Windows来,所以可以在很低的硬件上运行。现在很多人已经把QT用于Embedded系统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并分析其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04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接受厄贝沙坦治疗的34例为A组,单纯接受氨氯地平治疗的34例为B组,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36例为C组。治疗结束后评价三组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血糖、血压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A、B、C三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為82.35%、88.24%、100%,C组显著高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血糖、血压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C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A、B两组,B组降压效果显著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QT间期、校正QT间期、QT间期离散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低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效果较好,不但能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有效降压,更能帮助改善患者左心室肥厚情况,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全麻期间静脉注射预防性止吐剂量氟哌利多(0.625mg和1.25mg)对QT间期的影响。方法6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C组)、0.625mg氟哌利多组(D1组)和1.25mg氟哌利多组(D2组),每组20例。在麻醉诱导后至外科切皮前,持续记录给药前及给药后10min内每隔1min的标准Ⅱ导联心电图,并分析经心率修正的QT间期(QTc)。记录术中心律失常的发生,术后病人恢复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给药后3~6min,D1、D2组QT问期分别延长15±40ms和22±41ms,与C组(12±35ms)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给药后10min,三组问较基础值QTc间期延长超过10%的患者数量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三组病人恢复情况和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各组均未见心律失常发生。结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预防性止吐剂量的氟哌利多未引起全麻术中QT间期显著性延长。
简介:摘要1例89岁女性患者因抑郁症服用艾司西酞普兰10 mg、1次/d。3个月后患者因突发头晕、跌倒入院。入院后继续服用艾司西酞普兰。入院第6天患者再次发生晕厥,心电监护监测到一过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检查示心率校正后QT间期(QTc)612 ms。停用艾司西酞普兰。次日患者再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检查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QTc 727 ms,血钾2.84 mmol/L,给予静脉及口服补钾治疗。入院第9天患者血钾和心电图恢复正常,QTc 487 ms。再次加用艾司西酞普兰(剂量同前)。随后5 d,心电图检查示QTc逐渐延长至506 ms,但血钾正常。再次停用艾司西酞普兰,2 d后QTc降至495 ms。停药27 d后心电图检查示QTc 467 ms。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急性脑外伤患者心电图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急诊脑外伤患者289例,最终入选219例及与相匹配的对照组220例,入院1 h及住院72 h行心电图,测算P波离散度(Pd)、校正后QT (QTc)、校正后QT离散度(QTcd )、校正后Tp-e间期(Tp-ec )、校正后Tp-e间期离散度(Tp-ecd )及Tp-e/QT比值,分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脑外伤组第1天和对照组、第1天和第3天上述指标的变化,分析外伤组心电图指标与病情轻重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脑外伤组患者第3天QTc、Tp-ec和Tp-e/QT较对照组及第1天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格拉斯哥(GCS)评分中重度脑损伤患者Tp-ec、Tp-e/QT较评分为轻度者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48±16.58 )vs(130.14±11.86 ),P=0.006 ;(0.29±0.04)vs (0.23±0.03 ),P=0.030]。住院期间出现MACE组患者Tp-ec、Tp-e/QT较无MACE组增大[(149.76±12.52 )vs(128.84±12.47 ),P <0.001 ;(0.30±0.04 )vs (0.21±0.03),P <0.001]。结论急性脑外伤患者Tp-e和Tp-e/QT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一定条件下可作为短期预后的评价和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