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始终聚焦在心搏出量上(即每搏量)。人们通过分析得到了一些关于心搏出量的理论模型,其中有线性理论模型也有非线性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在采用医疗器械测量心搏出量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通过实验测量人体在不同体位的每搏量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本文研究了解了理论模型和实验结果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多大范围内波动。研究了不同体位心室的每搏出量的多少,对于人在静态是采用什么姿势休息以及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方法本文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统计法和文献资料(综述)法,对安庆师范学院的学生进行了左心室射血距离测量、左心室射血时间测量、心率、射血分数、每搏量、每分输出量和血压等心脏数据进行测量。又对不同体位诸如直立位、仰卧位、30°,90°等体位进行血管内径和最大血流速的测量等数据进行了测量研究和处理。结果通过以上的各种测量,更为直观的了解到左心室心肌向心性的收缩做功情况,可以测得左心室的射血时间,进而算出每搏量。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所采纳的实验数据平均值,在静态直立位的每搏量为44.49ml/搏,在仰卧位每搏量为45.79ml/搏,在身体与地面呈30°时每搏量为48.95ml/搏,而在身体与地面呈90°时每搏量则为47.08ml/搏。结论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每搏量较大。但当人体在静止不动时,即人在静态时,人体的不同体位对每搏量有较大的影响。根据已有的测量数据显示,人在直立位、仰卧位、90°、30°的每搏量是呈上升趋势的。随着姿势的变化,左心室的射血距离在不断的增加,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都有小幅度的增长。而左心室的射血时间却在减小。但大体上趋于稳定,在静态直立位的每搏量为44.49±29ml/搏,在仰卧位则为45.79+25ml/搏,在身体与地面呈30°时为48.95±22ml/搏,而在身体与地面呈90°时每搏量为47.08±22ml/搏。综上所述,在人体静态情况下,不同体位的每搏量是不同的。
简介:在收集相关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纬度对红树林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分配格局(地下与地上生物量之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物量和树高都与纬度相关,红树林植物高度随着纬度的增加变矮,其植物生物量也随着纬度增加而减小;植物地下与地上生物量之比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红树林植物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都与树高呈幂函数关系,生物量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当研究过程中加入代表内在控制因素树高时,生物量与纬度之间具有的线性相关系数更高,说明以纬度为代表的外在环境条件和以树高为代表的红树林内在控制因素能够真实地反映综合因素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不同树种间的地下与地上生物量之比差异较大,但都大于陆地森林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红树林优势树种的差异也是影响红树林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重要因素。
简介:基于中国西北地区42个气象站1956~2011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该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西北地区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对ET0进行突变检验、周期变化和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ET0存在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ET0自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依次减少;(2)近56a来,西北地区年均ET0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差异,春、夏、秋季ET0均呈显著减小趋势,且夏季减少率最大,而冬季则呈平缓的增加趋势;(3)ET0减小幅度最大的地区位于哈密—和田的东北—西南向一带;(4)1956~2011年,春、夏、秋、冬季及全年平均ET0分别在1984、1986、1981、1995与198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减小的突变,且年均ET0存在2~3a显著震荡周期和准6a的震荡周期;(5)ET0与2m风速、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其中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较弱,可见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的升高与日照时数、2m风速的下降导致西北地区ET0的减小,同时考虑日照时数、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4个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最小,表明西北地区ET0的变化是上述多种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病毒载量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1例低病毒载量[HBV DNA≤2 000 IU/ml(104拷贝/ml)] HBV相关肝硬化住院患者一般情况、病毒学指标、肝功能相关指标、并发症、合并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481例患者男性为主(男/女为324/157),年龄20~83(53.31±11.67)岁,汉族占71.518%;386例HBsAg阳性,391例HBeAg阳性,140例HBV DNA阳性;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50.59±91.25)μmol/L、(33.68±7.5)g/L、(60.66±106.95)U/L、(63.37±86.19)U/L、(106.65±83.22)×109/L、68.82%±25.33%;CTP分级A/B/C级220/150/111例,CTP、MELD、APRI、FIB-4值分别为7.61±2.58、10.98±5.79、2.34±3.56、6.91±8.04。总体低病毒载量HBV相关肝硬化患者、HBV DNA阴性者、HBV DNA阳性者、HBsAg阴性者、HBsAg阳性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82.7%、73.6%、85.3%、78.8%;其中脾功能亢进分别有283例(58.84%)、197例(55.77%)、86例(61.43%)、52例(54.74%)、231例(59.8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分别有267例(55.51%)、197例(55.77%)、70例(50.00%)、56例(58.95%)、211例(54.66%),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分别有59例(12.27%)、48例(14.08%)、11例(7.86%)、12例(12.63%)、47例(12.18%),腹水分别有202例(42.00%)、147例(43.11%)、55例(39.29%)、42例(44.21%)、160例(41.45%),肝性脑病分别有17例(3.53%)、12例(3.52%)、5例(3.57%)、2例(2.11%)、15例(3.89%),肝癌分别有6例(1.25%)、3例(0.88%)、3例(2.14%)、0例(0%)、6例(1.55%),门静脉血栓分别有29例(6.03%)、21例(6.16%)、8例(5.71%)、9例(9.47%)、20例(5.18%)。与总体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341例HBV DNA阴性患者、95例HBsAg阴性患者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进行年龄分组,<40岁、40~50岁、>50岁总体并发症分别为42例(80.8%)、116例(76.8%)、227例(8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病毒载量HBV感染患者,甚至HBsAg已经消失的患者仍然具有发生肝硬化甚至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此类人群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并从中获益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在小兴安岭伊春林区桃山等5个林业局的林场分别设立了调查试验区,发现5个调查试验区的天然阔叶混交林乔木树种共有12科17属22种,杨柳科、桦木科、椴树科和木樨科在数量上优势比较明显.群落组成的树种以软阔叶树种占多数,但硬阔叶树种也占4成以上,具有明显的向硬阔混交林过渡特征.5个试验区树种混交度均接近强度混交0.75.新青林业局试验区林分主林层林木的各生长因子均表现最好,桃山林业局试验区主林层林分材积最小但演替层林分材积最大.应根据林分的演替状况采用合理营林抚育措施,调整树种组成,逐渐加大针叶树种特别是红松的更新比例,实现“栽针保阔”,促进森林演替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