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护理路径。方法:选取于我院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接受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100例肾结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并按照随机量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病例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性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则进行优质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其中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0%,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100%,,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优质护理的干预,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得到更好的改善,病情显著得有了好转,从而提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同时,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优质护理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肾结石患者实施经皮肾镜碎石治疗的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21年5月1日~2022年4月30日接受治疗的77例肾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分组法分成两组,应用肾切开取石术治疗的患者命名为参照组,纳入39例,应用经皮肾镜碎石治疗的患者命名为试验组,纳入38例,比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住院时间、肾功能指标、碎石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VAS评分低于参照组,肾功能指标NGAL、SCr及BUN均低于参照组,术后产生的并发症相比较于参照组明显更少,碎石成功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CT引导下实施经皮肺穿刺活检时并发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取本院患者118例,符合研究规定的纳入及排除要求,在诊断疾病时需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分析术后患者并发症情况,并统计患者病情(病灶的深度与大小、是否存在慢性肺部疾病、病灶周围是否存在炎症等)、活检术(穿刺的次数、时间等)相关指标,对单一指标进行分层、分类,将单层、单类指标作为探究因素,分析该因素下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明确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出现的主要并发症类型为出血、气胸,其中,出血发生率为25.42%(30/118),气胸发生率为30.51%(36/118)。探究的各因素中,病灶的大小及深度、穿刺的时间与次数、是否存在慢性肺部疾病及病灶周围炎症等,对并发症的发生有影响。结论 对患者实施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时,要注意引发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尽量降低穿刺次数及穿刺时间,缩短穿刺路径,对慢性肺疾病与病灶周围存在炎症的患者加强体征监测,对并发症进行积极的预防和及时的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对掌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中按照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探究,纳入患者66例,开始时间为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双盲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33例按照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33例则按照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分析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疼痛程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肾碎石取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18年4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4例复杂肾结石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7)和研究组(n=37),常规组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皮肾碎石取石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碎石取净率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3.40±6.85)min、平均住院时间为(8.40±2.50)d,常规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13.50±10.9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4.80±2.98)d,研究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要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碎石取净率为91.89%,常规组患者碎石取净率70.27%,研究组患者碎石取净率要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复杂肾结石治疗中利用经皮肾碎石取石术具有确切效果,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提升碎石取净率,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肾结石患者实施经皮肾镜碎石治疗的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21年5月1日~2022年4月30日接受治疗的77例肾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分组法分成两组,应用肾切开取石术治疗的患者命名为参照组,纳入39例,应用经皮肾镜碎石治疗的患者命名为试验组,纳入38例,比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住院时间、肾功能指标、碎石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VAS评分低于参照组,肾功能指标NGAL、SCr及BUN均低于参照组,术后产生的并发症相比较于参照组明显更少,碎石成功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数据中关于PCI术后早期再入院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7月13日。利用Ren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23项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5岁(OR=1.39,95%CI:1.21~1.59)、女性(OR=1.29,95%CI:1.24~1.33)、左室射血分数(OR=1.27,95%CI:1.17~1.37)、多支血管病变(OR=2.97,95%CI:2.00~4.41)、外周血管疾病(OR=1.44,95%CI:1.30~1.59)、慢性肺部疾病(OR=1.31,95%CI:1.22~1.40)、糖尿病(OR=1.23,95%CI:1.18~1.28)、肾功能不全(OR=1.37,95%CI:1.27~1.48)、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1.32,95%CI:1.07~1.62)、住院时间(OR=1.41,95%CI:1.00~1.98)、高血压(OR=1.12,95%CI:1.09~1.15)、心力衰竭(OR=1.40,95%CI:1.30~1.51)、贫血(OR=1.25,95%CI:1.13~1.37)和医疗保险(OR=1.19,95%CI:1.03~1.37)。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年龄>65岁、女性、左室射血分数、多支血管病变、外周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时间、高血压、心力衰竭、贫血和医疗保险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患者术后营养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5例行PEG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营养状况分为营养良好组、营养不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PEG术后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15例PEG患者术后有32例发生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7.83%。与营养良好组比较,营养不良组患者糖尿病、PEG术后腹泻占比均升高,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PEG术后腹泻、ESCA评分均是PEG术后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PEG患者术后营养状况较差,提示医护应关注PEG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尤其是糖尿病患者、PEG术后腹泻患者以及自我护理能力较低的患者,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BD)术中肝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20年12月1 446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PTBD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 446例PTBD手术中,共发生肝动脉损伤7例,发生率为0.48%。所有病例均采用透视引导穿刺,其中未成功置入引流管者7例(0.48%),发生肝动脉损伤1例,置入1根引流管者1 314例(90.87%),发生肝动脉损伤5例,置入2根引流管者125例(8.65%),发生肝动脉损伤1例。不能成功置入引流管会增加肝动脉损伤的发生率(OR=0.06,95%CI 0.01~0.71,P=0.026)。穿刺针针尖为斜面者1 430例(98.89%),发生肝动脉损伤5例,针尖为三棱形者16例(1.11%),发生肝动脉损伤2例。三棱形针尖会增加肝动脉损伤的发生率(OR=55.57,95%CI 6.84~451.38,P<0.001)。结论肝动脉损伤是PTBD较少见的并发症,采用三棱形针尖穿刺针及不能成功置入引流管是肝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用于建立儿童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作用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完成的66例非心脏手术ECMO支持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一般情况、ECMO支持模式、动静脉插管类型与尺寸、置管方式、操作时间和置管并发症等。根据置管方式分为经皮穿刺置管组与外科切开置管组,比较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置管操作时间、ECMO支持时间、ECMO撤机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等。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66例患儿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44.5(12.0,83.5)月龄,体重15.0(10.0,25.0)kg。床旁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21例(32%),成功20例(95%),1例穿刺失败改为外科切开置管。最终经皮穿刺置管组20例,年龄70.5(23.8,109.5)月龄,体重23.2(13.6,37.0)kg。经皮穿刺置管组置管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外科切开血管置管组[26.0(23.3,30.3)比57.0(53.8,64.0)min,Z=6.31,P<0.001]。经皮穿刺置管组ECMO起始模式为静脉-动脉(VA)10例、静脉-静脉(VV)10例。ECMO静脉导管为10~19 F,动脉导管为8~17 F。VV-ECMO为右侧颈内静脉和右侧股静脉置管;VA-ECMO为右侧颈内静脉或右侧股静脉和左侧股动脉置管。经皮穿刺置管组中1例并发上腔静脉穿孔,无导管相关感染。结论在技术条件熟练的ECMO中心,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建立ECMO的成功率与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手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25~64岁,BMI 18~3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至术毕刺激合谷、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频率2/100 Hz,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电流为宜;C组在合谷、足三里及三阴交穴贴电极片,但不给予穴位电刺激。记录患者苏醒期Ramsay镇静评分和VAS评分,采用RSS躁动评分评价躁动发生情况;于麻醉诱导前(T1)、术毕(T2)、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3)和拔除气管导管后15 min(T4)时采集肘正中静脉或颈内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和IL-10浓度;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呼吸抑制、苏醒延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T2~4时血清IL-6浓度降低,血清IL-10浓度升高,Ramsay镇静评分增加,躁动发生率降低(P<0.05);2组患者VAS评分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门诊早期运动康复程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中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PCI术后中危患者80例,按出院后是否继续进行Ⅱ期运动康复治疗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患者40例。2组患者均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中的住院期康复程序(Ⅰ期心脏康复程序)进行治疗,康复组出院后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进行3个月的术后门诊早期程序(Ⅱ期运动康复程序)治疗。2组患者均于术前、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进行心脏功能检测[包括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每搏输出量(SV)],并于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出院时,2组患者的EF、SV较组内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2组患者的EF、SV和康复组的FS较组内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康复组的EF、FS、SV、SDS评分、SAS评分和6WMD分别为(56.95±5.33)%、(28.69±2.35)%、(67.05±7.87)ml、(41.75±4.43)分、(42.85±5.65)分、(446.09±25.78)m,较组内出院时和对照组出院3个月后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住院期康复(Ⅰ期)的基础上联合采用术后门诊早期(Ⅱ期)运动康复可有效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中危患者的心脏功能、运动能力和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