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诈骗、盗窃是侵犯公民财产犯罪中的两种常见的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实践中出现的一批具有盗骗交织型特征的案件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挑战,而处分行为是区分二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处分能力、处分意识、因果关系、处分结果等因素的分析能够全方位地把握处分行为的内涵及外延,进而正确区分诈骗与盗窃

  • 标签: 盗窃罪 诈骗罪 处分行为
  • 简介:摘要:在我国刑法中,财产性利益与财产并非并列的关系而是包容的关系,这种看法重视了财产性利益的保护,但财产性利益的无形特点也导致了在一些侵犯财产的犯罪中难以简单的将其列入有形财产的考虑。以无载体的财产性利益为对象的诈骗犯罪中,财产性利益是不会随着受骗者的一时的“假性处分”而永久变更、消灭的。所以为了维持盗窃、诈骗的逻辑体系上的区分,也应当认定受骗者自发的“假性处分”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相较于财产的有体,财产性利益的转移程度也应当采取依赖于处分意识的占有转移通说。

  • 标签: 盗窃 诈骗 占有转移 处分意思 财产性利益
  • 简介:近年来我国对金融诈骗的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本文基于刑法原理,从罪刑法定原则出发,分析我国金融诈骗在立法上所存在的五个问题。

  • 标签: 金融诈骗罪 立法 问题
  • 简介:3、恶意透支能否构成本我国刑法将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和冒用他人的信用卡犯罪(下称使用型犯罪)和恶意透支的信用卡犯罪(下称透支型犯罪)规定在同一条文之中,假如不规定单位成为信用卡诈骗的犯罪主体,2、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或者恶意透支实施诈骗的犯罪主体

  • 标签: 信用卡诈骗罪 新问题分析 诈骗罪新问题
  • 简介:即以行骗行为人通过诈骗行为为自己实际获得的非法所得作为诈骗数额,  五、合同诈骗的客观要件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合同诈骗的客观表现形式有如下五种,即以其数次诈骗合同标的的累加数额作为诈骗数额

  • 标签: 合同诈骗罪 构成处罚 浅析合同
  • 简介:否则信用卡的概念就应该与《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中信用卡概念内涵相一致,因此刑法中信用卡也应明确为狭义的信用卡,因此笔者认为刑法中概念的确定不能脱离其他法律

  • 标签: 中信用卡 信用卡涵义 信用卡诈骗罪
  • 简介:  二、单位实施金融诈骗的处理  在法律规定的八种金融诈骗中,我们也不能因为刑法典未规定某些金融诈骗的非法占有目的,  一、金融诈骗是否以非法占有目的为要件  刑法学界一般认为

  • 标签: 中的共性 共性问题 认定中的
  • 简介:信用证结算已成为国际结算中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贸易结算方式。但是,该结算方式存在-定漏洞和缺陷,以致使信用证诈骗犯罪屡见不鲜。根据刑法规定,信用证诈骗的客观行为表现主要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单据、文件进行诈骗;使用作废信用证进行诈骗;骗取信用证进行诈骗等方式。对信用证诈骗犯罪需要通过银行和司法等途径进行有效地救济与防范。

  • 标签: 信用证诈骗罪 独立抽象原则 “软条款”信用证 “欺诈例外”原则
  • 简介:近年来,诈骗类犯罪日益增多且呈高发态势,对公民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秩序危害性越发明显。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作为兜底罪名,诈骗行为类型多样且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对其行为类型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其犯罪规律,对于提高公众防诈骗意识和完善相关刑事司法工作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 标签: 诈骗罪 网络诈骗 行为类型 对策建议
  • 简介:【要点提示】随着银行大量发行信用卡,利用银行系统漏洞,通过无卡存款后办理冲正业务骗取银行存款的案件在全国各地大量发生。对于此类案件的定性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运用刑事推定的方法,从推定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行为要素出发,分析判断了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主观心理状态;同时从被告人获取钱款的环节、被害人的处分行为与被告人获取银行存款的因果关系出发.阐述了本案构成诈骗的理由。

  • 标签: 诈骗罪 利用 非法占有目的 银行存款 套现 恶意
  • 简介:合同诈骗在司法领域中的泛化态势,严重制约了当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学界有必要在理念与方法层面对其限缩适用展开思考。具体而言,在理念层面上,着重分析"利用合同"这一特殊要素所独具的司法意义,从而使其限缩适用具备理念上的可能性;在方法层面上,一方面运用被害人教义学理论在被害人具有"自我保护可能性"而怠于自我保护时限缩刑罚圈,另一方面借助犯罪的二次违法性理论在前置法足以遏制经济失范行为时排除刑法的介入,从而使其限缩适用在刑法方法上得以展开。

  • 标签: 合同诈骗罪 限缩适用 被害人教义学 犯罪的二次违法性
  • 简介:97’刑法改变了用诈骗“包办”所有诈欺类行为的立法技术。将部分涉金融的诈骗犯罪单独设置一节。然而,同样是金融领域的诈骗犯罪,刑法却仅在集资诈骗、贷款诈骗以及恶意透支中明确规定了“非法占有目的”。即使如此,“非法占有目的”该是所有金融诈骗共有的主观超过要素,其中,除了信用证诈骗中的“骗取信用证”是短缩的二行为犯。其他类型均是断绝的结果犯。对于主观的超过要素,单纯使用司法推定的方法过于单薄与粗糙,文章通过“三破除,一反思,一肯定”的方式,提出证明“非法占有目的”需要“综合治理”。

  • 标签: 非法占有 非法占用 主观超过要素 司法 推定
  • 简介:司法实践中,单位实施合同诈骗的屡见不鲜,如何把握单位合同诈骗的本质特征:承包制企业及承担有限责任的一人公司是否能够成为单位合同诈骗的主体,均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笔者在此谈一下自己的拙见,以求共勉。

  • 标签: 合同诈骗罪 单位 司法实践 一人公司 有限责任 承包制
  • 简介:金融诈骗属于将结果作为目的的犯罪,其目的不属于主观的超过要素也不需要额外的证明;只要证明了客观行为与主观故意的存在,就可以推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此外,多数的金融诈骗属于非法定的目的犯,而非法定目的犯的概念也有予以承认的必要。但是,必须正视主观要素证明难的问题,坚持以法定目的犯为原则、以非法定目的犯为例外的方针。

  • 标签: 金融诈骗罪 非法占有 目的
  • 简介:目前宪法学界对死刑存废的讨论,多从“死刑是否违反生命权或平等权保障”角度入手,鲜少将死刑制度或具体死刑罪名存废的合理性,置于宪法层面,进行整体考察。以《刑法修正案(九)》取消的集资诈骗死刑作为分析对象,从宪法精神、宪法原则及宪法规范三个层面对该死刑废止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判断死刑存废合理性的三个判断要素,即是否具有民意基础、是否侵犯生命权和是否违反平等保护原则。在此标准的考量下,我国应当选择“保留死刑、减少死刑罪名、限制死刑执行”的路径,加快对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废止进程,同时限制死刑的实际执行数量,推动死刑改革的进程。

  • 标签: 死刑 集资诈骗罪 非暴力犯罪 宪法判断标准
  • 简介:摘要:如果不能正确区分两种不同的行为势必带来如下恶果:要么将合同诈骗定性为民事欺诈行为,从而放纵了罪犯;要么将合同中的民事欺诈行为认定为合同诈骗,错误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那么如何区分民事欺诈行为与合同诈骗行为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抛砖引玉对两种行为进行比较,以期对司法实践中正确区分此两种行为有所启迪。

  • 标签: 合同诈骗 合同欺诈 区分 罪犯
  • 简介:摘要:刑民交叉案件一直以来都属疑难案件。其中尤其以合同诈骗与其合同效力问题尤为突出,复杂。实践中对于刑民交叉案件,多以讨论先刑后民,先民后刑,民刑并行的适用问题展开。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不断开放,经济持续增长,实务领域注重民事权益更显具有实体,程序的合理性。合同诈骗中民事部分应当交由民法调整,以期达到既惩罚犯罪,又保护合法权益。

  • 标签: 刑民交叉 合同效力 刑民并行 民事权益保护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创新发展,金融经济活动越发频繁,人们对于金融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和秩序性要求越来越高,以保证自身经济财产的使用安全。金融凭证诈骗是金融诈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金融秩序以及经济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金融凭证诈骗在立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缺陷问题,为保证金融凭证诈骗的法律性和权威性,对其缺陷问题以及相关完善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金融凭证诈骗的基础概念进行简单阐述,随后对金融凭证诈骗立法形式缺陷造成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完善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 标签: 形式缺陷 诈骗罪 金融凭证 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