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长期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护理;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4F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PICC置管的意义,取得家属的配合,缓解焦虑恐惧心理,置管后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及时发现故障,输液前后冲洗管道并妥善固定,防止脱管、堵管,渗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PICC置管使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避免反复周围静脉穿刺,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染、静脉炎、高渗营养药物外渗等的痛苦,减少和消除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恐惧,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对于治疗前置胎盘植入及产后胎盘滞留引起的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8例该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Seldinger技术进行插管术,应用DSA探明出血位置后,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结果经TAE治疗后,有26例患者实现迅即止血;另外有1例进行二次栓塞实现止血;其余1例进行子宫切除。研究对象手术时间为30-75min,平均(时间为53.67±11.56)min;止血时间为5-18min,平均时间为(9.40±2.75)min。DSA发现患者为出血部位为子宫动脉,单侧、双侧均有;在并发症方面,有1例患者于右股动脉处形成血栓,有1例严重DIC患者经抢救无效,一月后死亡。结论应用TAE技术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手术时间短,止血迅速,可以重复进行。同时,由于该方式可以保留子宫,有利于患者再次生育。该方式在临床上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8例患者,年龄17~44岁.其中5例为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破口直径2.5~13mm;2例为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房,破口直径4~8mm;1例为主动脉无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破口直径6mm.7例为先天性,1例为获得性(医源性).通过建立股动脉-主动脉窦瘤破口-右心室(或右心房)-右心房-股静脉的轨道,透视下经股静脉置入合适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较破口大(2~5mm).结果5例患者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4年,5例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消失,超声证实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反流等发生.1例封堵后1周封堵器脱落,脱入右下肺动脉,转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同时行主动脉窦瘤修补.1例因破口大置入封堵器后影响右冠状动脉开口,放弃介入治疗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置入封堵器后因主动脉瓣反流,放弃封堵治疗继续观察.结论术前选择合适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窦瘤破口封堵术为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远期疗效良好,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口服布洛芬用于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开放的临床疗效与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儿科动脉导管开放患儿100例,分为联合组、常规组。其中常规组使用普通药物针对性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布洛芬。比较两组患者动脉导管闭合率以及治疗后相关检查指标。结果不同疗程导管开放人数比较显示联合组与常规组治疗一个疗程后闭合率联合组80%高于常规组70%;治疗两个疗程狗闭合率联合组94%高于常规组80%(P<0.05);各项指标检查结果比较显示两组治疗后各项检查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开放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动脉导管平滑肌收缩与闭合,提高闭合率。同时,对身体组织器官及血流不造成影响,副作用较少,不影响患儿正常成长发育,可提高治疗效率。
简介:摘要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在抢救危重症患者、测定中心静脉压和肠外营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行中心静脉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现象不容忽视,其中穿刺口局部感染可占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并发症的17%-45%,可见换药技术对预防穿刺口局部感染至关重要。我科于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按照WS/T433-2013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为56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换药,没有发生穿刺口局部感染的现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低位肠梗阻38例临床分析。方法选取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低位肠梗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胃管减压,以纠正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的紊乱,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并使用抗生素等预防感染。观察组患者使用肠梗阻导管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8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5%P<0.05),在不同时间段的症状消失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治疗低位肠梗阻时,使用肠梗阻导管比常规的胃管减压具有更加显著的疗效,它代替了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总结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置管的护理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对15例血液透析中采用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的导管患者进行护理。1例反复出现血栓,经多次溶栓后效果不佳,并发中心静脉狭窄;余14例使用良好。做好永久性留置导管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关键。
简介: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广泛应用于不可切除肝癌患者中。以往临床上最常用的栓塞剂是碘化油和明胶海绵,最近新型栓塞剂,如载药微球和Y-90放疗栓塞微球引入临床,显示了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同时分子靶向药物出现,与化疗栓塞联合使用,这种协同治疗效果也正在研究中。TACE治疗后的疗效评价十分重要,各种影像检查手段,如超声、计算机断层显像(computedtomography,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等,在治疗反应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功能成像手段,如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imaging,PWI)和PET等检查手段,日益受到临床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在肿瘤病人化疗中的临床应用,保证化疗药物的顺利输入。方法对32例化疗病人先置管后给药,观察PICC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做好防范措施。结果应用PICC置管的32例肿瘤病人,30例顺利完成了化疗,2例置管失败。结论PICC置管为肿瘤病人化疗用药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最佳的长期输液途径,减轻病人痛苦,同时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途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置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儿中随机选择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实施上肢和下肢静脉置管,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但出血量和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不显著(均P>0.05);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导管异位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PICC置管采用下肢静脉置管的方式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