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系统评价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WileyOnlineLibrary、Elsevier、CNKI、VIP和WanFangData数据库,搜集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2月。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个RCT,包括149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25I粒子植入组的治疗有效率[OR=3.43,95%CI(2.71,4.33),P〈0.00001]、1年生存率[OR=2.83,95%CI(2.03,3.95),P〈0.00001]和2年生存率[OR=2.49,95%CI(1.60,3.88),P〈0.0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19.72,95%CI(11.63,33.45),P〈0.00001]。两组3年生存率[OR=2.45,95%CI(0.21,28.89),P=0.48]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4,95%CI(0.52,1.05),P=0.09]。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是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近期治疗有效率和短期生存率,但会明显增加气胸、粒子移位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RCT进行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的辐射安全及防护。 方法: 2019年 5月 --2019年 12月,本院就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的辐射安全展开相关研究,选取 31名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术后密切接触者,在术后 24h使用袖珍辐射仪监测术后密切接触者的辐射剂量,并在不同时间、不同距离进行监测,获取相关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距离 100cm者的辐射剂量明显小于距离 30cm者( P< 0.05)。术后 100天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术后 1天、术后 30天、术后 60天( P< 0.05)。不同人群的警戒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P< 0.05)。结论: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术后与人接触时,接触者必须做好有效的防护措施,如在合理时间内接触,接触时采取一定距离,在一定时间后可解除防护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2例前列腺癌患者施行125I粒子植入的临床观察,探索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施行125I粒子植入术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术前护理评估、肠道准备,注意预防术后并发症、观察植入粒子脱落情况,加强饮食及尿管护理,同时也检测术前、术后1个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12例患者粒子植入成功率100%,术后1个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较术前明显降低,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提升。结论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观察有无粒子的丢失和迁徙,并做好饮食护理的指导,是配合医生、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 2014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间医院收治的 59例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通过三维肿瘤治疗计划系统 ( 3D-TPS)进行恶性肿瘤三维立体重建,计算所需 125I总活度及数目, CT引导下植入 125I, 2个月后评价近期客观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生活质量 (ADL)评分、 Karnofsky 功能状态 (KPS)评分以及美国疼痛协会癌痛 (APS-POQ)分级,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随访 2年,记录 1年和 2年生存率。结果 59例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两个月后总缓解率为 7% , 1年生存率为 62.7% , 2年生存率为 42.4%。患者癌痛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治疗后 ADL评分和 KP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各类肿瘤患者均出现一定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均明显缓解。结论 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近期疗效良好,能显著降低癌痛,提高生活质量及功能状态,且治疗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和评价数字化外科技术用于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深部肿瘤的精确性、适形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2例行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的头颈深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基于CT图像设计插植针和粒子位置。根据治疗计划构建数字化定位模型将计划的插植针位置精准导入至手术导航系统,并根据患者面部外形轮廓和插植针位置方向设计打印个体化穿刺引导模板。术中在导航引导下进行模板核准就位,在导航系统的可视化针道、实时插植针位置和模板导向孔共同引导下进行插植针穿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CT检查验证插植针与粒子的位置,并计算实际靶区剂量分布,观察术中及术后是否出现血肿、疼痛、感染、穿刺点不愈合、肿瘤细胞种植等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均在数字化外科技术引导下完成插植针穿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实时可视化引导效果佳,插植针、粒子与治疗计划中的位置、数目相符,空间分布均匀。术后剂量验证D90范围为83.7~131.0 Gy,平均107.5 Gy;V100范围为89.6%~99.3%,平均94.6%;V150范围为40.2%~58.9%,平均47.8%。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数字化外科技术,将手术导航系统与3D打印个体化穿刺引导模板结合共同引导插植针穿刺和125I粒子植入,提高了近距离放疗的精确性和适形性,在头颈部近距离放疗特别是深部解剖结构复杂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接受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进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时的护理干预,总结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护理要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理论支持。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外周白细胞数量(WBC)、中性粒细胞数量(NE)、淋巴细胞数量(LY)、疼痛评分:VAS、营养状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明显差异。结论: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减轻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时的疼痛,还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信心,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互动,因此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对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微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人肝癌Huh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2只裸鼠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观察组移植瘤植入一枚活度为2.96×107Bq粒子,对照组植入一枚活度为0的空粒子。每4天测量1次移植瘤体积,记录肿瘤生长曲线。28 d后取下移植瘤,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1评估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A、HIF-1α mRNA的表达。结果观察组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较对照组缓慢,粒子植入后12 d两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7,P<0.05),随着观察时间延长,两组肿瘤体积差距加大,在28 d时两组肿瘤体积分别为(963.61±89.56)mm3和(602.10±75.98)mm3(t=7.122,P<0.05)。两组移植瘤组织中CD31均有表达,观察组的MVD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0,P<0.05)。观察组VEGF-A、HIF-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80、6.414、10.890、12.250,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通过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VEGF-A、HIF-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5I粒子气道覆膜支架在气管腺样囊性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行125I粒子气道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的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8例,对比治疗前后气促指数、管腔直径、管壁厚度、管壁周围病灶的变化,并观察并发症。结果8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25I粒子气道覆膜支架11枚(直筒型支架2枚,L型支架2枚,Y型支架7枚,共使用粒子243颗)。支架置入后2周内出现移位2例,后重新置入并固定,未再移位。中位支架置入时间为2.9(2.3,3.0)个月。治疗后的气促指数较术前明显下降(分别为0.1和3.4,t=8.881,P<0.01);复查支气管镜,1例气道腔内肿瘤残余,其余7例气道腔内肿瘤完全消失,气道黏膜光滑、苍白、部分瘢痕形成(呈放疗后改变);复查胸部CT,病变处管腔直径显著扩大(分别为13.1和3.3 mm,t=-7.839,P<0.01),管壁厚度明显缩小(分别为4.3和14.4 mm,t=7.620,P<0.01),7例管壁周围病灶完全消失,1例病灶缩小>50%。中位随访时间为28.0(24.8,31.5)个月,1例2年内复发,2年无复发6例。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125I粒子气道覆膜支架能有效扩张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的气道、缓解气促症状,同时具有内放疗作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20排CT增强扫描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间质化疗对非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适应症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适应症中晚期肝癌患者38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组,每组19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用320排CT增强扫描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间质化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灶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适应症中晚期肝癌以320排CT增强扫描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间质化疗的疗效显著。
简介:目的了解^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手术中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水平,为制订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工作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451B电离室巡测仪和SG-102环境X-γ剂量率仪直接测量植入^125I粒子源的患者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率.结果保守估算口腔癌、前列腺癌和直肠癌患者^125I粒子植入手术操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分别为:1.2mSv/a(佩戴防护用品)、0.07mSv/a(佩戴防护用品)和0.2mSv/a(未佩戴防护用品),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年剂量限值.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对手术操作人员可产生一定的辐射剂量,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重视潜在照射的危险性.
简介: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真实体验和内心感受,以便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3月-9月在本院介入科住院的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患者照顾者10名,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Colaizzi现象学7步分析法分析材料,了解患者照顾者的照顾体验。结果通过访谈归纳出3个主题,包括患者照顾者心理压力过重、疾病知识缺乏、支持系统薄弱。结论医护人员要重视125I放射性粒子患者照顾者身心健康,利用医院和基层网络资源为照顾者提供连续性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减轻其负性情绪,增加疾病应对知识和增强社会支持。
简介:背景:针对肿瘤破坏导致的椎体骨折,进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单纯的放疗作用微小。近年来125I放射粒子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原发或继发肿瘤并取得良好效果。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可效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缓解疼痛症状。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的3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前均有顽固性背痛,CT提示有椎体骨质破坏。采用目测类比评分、WHO疼痛缓解标准、功能障碍指数来评估治疗后临床症状转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病椎高度变化。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d、1个月及6个月。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治疗过程顺利,治疗后24h疼痛缓解,无神经损伤及压迫症状。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疼痛缓解情况、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随访1个月及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变化与治疗后24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水泥向椎间隙、前纵韧带下渗漏各2例无临床症状。提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能迅速缓解肿瘤所致的疼痛,有效恢复病椎高度,并发症少,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行125I粒子植入术后出院肿瘤患者放射防护自我管理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以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62名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管理方案:放射防护护理管理(观察组,n=31),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n=31),对不同护理管理方案患者的影响差异展开分析。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6.77%)高于对照组(80.65%),(p<0.05);护理管理期间,相关并发症(腹痛、肠胃道反应、穿刺部位出血、血栓)发生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6.45%)低于对照组(25.81%),(p<0.05)。结论:针对行125I粒子植入术后出院肿瘤患者放射防护自我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及周围人群的安全,方案可行,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放射性粒子支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并初步判断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病变情况,以TPS系统设计,定制携带125I粒子的食道覆膜支架.于透视监视下经口腔置入.结果食道支架全部一次性置入成功,术后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复查支架及125I粒子无移位及脱落,术后1个月复查CT可见食管及周围病变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置入明显改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饮食困难,并且能有效控制并且进展,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关键词食管癌;125I粒子;支架中图分类号R7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060-02
简介:目的观察^125I粒子对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8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在胸腔镜探察下,于腋前,后线间做8cm切口,辩明肿瘤情况,与术前TPS方案对照,计算出放置^125I粒子的数目和适当位置。各粒子间距2cm。同样在转移的淋巴结处放置。结果症状在术后1周均有减轻。2周后胸片、CT检查,平均体积缩小1/4,2例有中心液化,1例于2周后肿瘤阴影基本消失。1例肿瘤体积缩小1/3,心包积液消失。结论^125I粒子种植于非小细胞肺癌行近距离放疗,治疗不能手术的患者,可有近期疗效,是值得进一步应用与观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