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改进型PSU/NCAR中尺度模式,以常规观测资料作为初值,较好地模拟了1993年“5.5”.黑风暴过程重要影响系统中尺度飑线主要特征,即近地面风场切变线,与切变线相伴风核、狭窄强对流带、强水平温度、气压梯度带以及上述特征带(线)形成、迅速增强时间和移动方向,并模拟出这是条基本无降水“干”飑线。飑线垂直结构初步模拟揭示,飑线温度水平剧烈变化及垂直上升速度中心都在对流层低层700hPa(地形高度在850hPa),垂直环流随高度向后倾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模拟与沙尘暴相联系中尺度系统,大气湿过程也许不十分重要。

  • 标签: 黑风暴 中尺度飑线 模拟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T213资料等,对鹰潭市2008年2月1-2日出现冻雨、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雪出现在500hPa槽前、700hPa急流轴与切变线之间、850hPa切变线附近和地面冷高压底部区域。高空低槽东移,700hPa西南急流南压,使得700hPa温度下降为-3.7℃,温度条件变化有利于产生降雪。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较强上升运动,为强降雪提供较好动力条件。850—700hPa逆温层有利于冻雨、暴雪出现,当700hPa温度≥-1℃时,出现冻雨;当温度≤-3℃时,出现暴雪。对流层中层较好水汽输送,是暴雪发生重要原因之

  • 标签: 冻雨 暴雪 温度层结 水汽条件
  • 简介:文章利用Micaps系统、地面常规观测气象资料,通过对高空、地面、风场、物理量场及卫星云图特征分析表明:前期干暖气候及上游充足沙源是形成巴彦淖尔市沙尘暴不可缺少环境因素和物质基础;500~700hPa贝加尔湖低涡底部西北气流风力在16~30m·s-1,并形成支急流带,冷平流在10纬度内有5根等温线密集带,等高线与等温线交角≥45℃,是形成沙暴天气前提条件之;影响河套地区地面冷锋,其后部地面冷高压紧随其后,高低压之间气压梯度及地面风加大以及沙尘暴出现前期近地面气温增温明显,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为沙尘暴天气爆发提供了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通过对物理量场分析,整层干暖条件、强烈上升运动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成次级环流垂直作用,是沙尘暴发生发展动力源泉;高空涡旋云系发展配合地面辐合上升气流,表明了高低空强烈抽吸作用对沙尘暴爆发贡献.

  • 标签: 河套地区 沙尘暴 高低空环流 物理量
  • 简介: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C气象卫星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8-08-20发生在渭河下游对流性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和贝湖冷槽分裂南下冷空气在渭河流域交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主要影响系统;在卫星云图上有圆形暴雨云团特征,tBB低值中心对应强降水中心;暴雨发生前自动气象站地面要素特征表现明显,地面能量锋区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对暴雨监测预警有较好指示性。

  • 标签: 渭河下游 暴雨 自动气象站
  • 简介: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数据和高时空分辨率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3年3月23日发生在通辽市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烈发展高空槽是触发暴雪动力机制;低空急流与地面西南气流在低层积聚大量水汽辐合,为暴雪发生提供了重要水汽条件;涡度和散度、能量与比湿等与暴雪关系密切;自动气象站逐时风场中“逆切变”存在与强降雪发生时间和影响区域有较好对应;雷达产品特征对暴雪有明显指示作用.

  • 标签: 暴雪 动力机制 低空急流 物理量
  • 简介: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05年7月1日晚到2日发生在甘肃东南部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和陕西关中东部局地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大暴雨过程发生在深厚上升气流中,有明显水汽辐合和输送.地面冷空气堆积触发了低空急流左前方中尺度天气系统爆发,关中东部喇叭口地形对气流狭管效应和地形爬升作用增大华山附近雨强。深厚上升气流和有利散度场分布有利于正涡度增长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形成和发展。为强降水形成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

  • 标签: 区域性暴雨 正涡度 辐合 中尺度对流系统
  • 简介:利用常规地面、探空、卫星云图、各物理量场以及各数值模式资料,对玉树州南部地区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中高纬度形势为两槽脊型,北部下滑冷空气和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在玉树南部区域时,容易触发玉树州南部地区大降水过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对大降水过程发生起了重要作用;水汽条件充足是此次大雨天气出现重要原因。当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值A〈-16g/(hPa×cm2×s)时,有利于降水天气出现;玉树南部地区处在假相当位温(总温度)密集带,且其值大于80℃(76℃),并存在高能舌,可以作为未来24小时玉树地区出现强降水预报指标之

  • 标签: 玉树南部地区 降水 成因 分析
  • 简介:1概述2003年6月7~10日呼伦贝尔市全市持续低温,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7~11℃,是40年来同期极值,属历史罕见,特别是6月7日夜间到8日凌晨,新巴尔虎左旗降鹅毛大雪,雪量达4mm,出现了6月飞雪天气,导致部分羊羔和已剪毛羊冻死,全市在遭受严重干旱同时又有百万亩农田遭霜冻袭击.

  • 标签: 呼伦贝尔市 低温天气过程分析 冷涡 极地冷空气 高空槽
  • 简介:采用NCEP逐日4次1°×1°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3月发生在新疆中天山城市暴雪过程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诊断计算包括中尺度分析、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水平散度、垂直速度、高低空风场、螺旋度、假相当位温等。结果表明:暴雪是南北两支锋区在中亚地区交汇后东移发展造成,降雪前乌鲁木齐城区出现东南大风,地面强烈减压升温为暴雪天气触发不稳定能量提供了热力条件,500hPa有〉30m·S-1西南急流,700hPa存在低空切变,散度和垂直速度表现为明显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对称结构。降雪强盛期整层呈现上负下正垂直螺旋度对,θse低能舌伸至200hPa,700hPa至400hPa维持θSe高能舌区,湿层厚度高达300hPa。这种物理量场配置有利于低层湿空气聚合及向上抬升运动,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此次冷空气以偏西路径影响城区,在冷空气明显条件下,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强降雪容易发生在温度较高城区,同时降水中心倾向于出现在锋区位置。

  • 标签: 暴雪 螺旋度 水汽通量
  • 简介:利用Micaps常规实况图、EC客观分析场及T21300时物理量场,从寒潮冷空气酝酿、堆积、爆发3阶段分析了2009年2月11~13日新疆阿勒泰地区次强寒潮天气过程,重点分析强降温及降水原因。分析表明:此次强寒潮冷空气来自新地岛和泰米尔半岛超极地强冷空气,强冷空气沿乌拉尔山脊前东北风带和北风带南下堆积到西西伯利亚上空。由于乌拉尔山脊西北部冷空气侵袭,使该脊向东南跨,推动西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大举南下,从而造成这次强寒潮天气。形成强降水原因是北方冷空气与南支槽东移北上暖湿气流在该地区汇合,并配合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共同造成

  • 标签: 强寒潮 环流形势 物理量分析 阿勒泰地区
  • 简介: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对2009年7月9—10日玉树地区囊谦、清水河两站出现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表明:长时间副高控制高温天气形势、玉树地区处在西南暖湿气流中、具有明显切变是产生这次强对流天气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高低空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必备动力和能量条件。

  • 标签: 玉树 强对流天气:分析
  • 简介: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6县1市气象站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5年12月11—13日阿勒泰地区发生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形势演变过程为乌拉尔大槽与低纬小槽叠加东移,使地面强大高压进入阿勒泰地区,从而导致阿勒泰地区出现大范围强寒潮天气过程。造成此次大幅度降温主要原因为前期气温高,高空冷平流强度大,地面辐射降温强等。地形对降温也有加强作用,而天气现象则对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有定影响。

  • 标签: 阿勒泰地区 强寒潮 欧洲脊 乌拉尔槽 冷平流 辐射降温
  • 简介:针对雷电侵入低压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形式、途径和所能带来危害,论述了防御雷电过电压、过电流及雷击电磁脉冲(LEMP)必要性,并进步说明如何采取相应综合防护措施。

  • 标签: 雷电危害 分析 综合防护
  • 简介:全省采用计算机制作月报表二年多来,实践证明不但减轻了测报人员工作量,而且使报表制作质量上了新台阶。由于机制报表有诸多优势,笔者从事月报表预审20多个月来,还未出现错情。在此,就实践中体会总结几点看法:

  • 标签: 计算机制作 报表质量 点滴 测报人员 制作质量 月报表
  • 简介:随着大气监测自动化建设快速发展,我区已经建立了近百地面自动气象站,而且大多数台站已经进行了两年双轨对比运行,按照规定即将开始自动站单轨运行.本文就如何提高自动站数据质量谈几点体会,希望能起到作用.

  • 标签: 数据质量 自动站 自动化建设 自动气象站 大气监测 运行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EC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3—26日南疆西部次暴雨强对流过程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由带状分布向双体型调整、中亚低涡形成后发展移入南疆是此次暴雨强对流发生天气背景。强对流发生前各种对流参数变化明显,较强对流有效位能、强烈垂直风切变、0℃层和-20℃层高度适宜,这些均有利于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发生;(2)除中亚低涡自身携带水汽外,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南海水汽输送为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水汽源,尤其是中低层东南风急流辐合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水汽辐合动力条件;(3)23日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由生命史达7h、最低TBB达-36℃中-β尺度对流云团相继造成,其中,造成短时大冰雹中-β尺度超级单体最强回波(60dBZ)高度达4km、50dBZ回波高度达-20℃层高度,而短时强降水由断裂弓形回波、飑线型弓形回波下中-β尺度对流风暴造成;25日短时强降水由层积混合云中2最低TBB达-44℃中-β尺度对流云团快速移过造成。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冰雹 水汽输送 超级单体风暴 飑线型弓形回波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环保监测数据,对2010年4月8日辽宁沙尘天气过程高低空天气形势和主要气象要素进行探讨,并对沈阳地区空气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尘天气过程主要是受贝加尔湖地区东移冷空气和蒙古低压共同影响,强大蒙古气旋造成地面强变压导致地面风速加大,是形成沙尘天气动力因子;沙尘天气来临前后,风速、能见度和湿度等发生急剧变化;在沙尘天气影响下,沈阳地区PM10浓度迅速上升,而大风等有利扩散条件,造成黑碳、气态污染物SO2和NO2浓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 标签: 沙尘天气 气象要素 空气污染
  • 简介: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所获得大气边界层资料,分析了楚克奇海域夏季次强逆温过程.考察期间楚克奇海域上空大气逆温强度(6.3℃/100m)远远超过了北极地区夏季气候平均值(0.5℃/100m),该大气逆温存在明显日变化,逆温强度自当地时间00时到18时逐步减弱.考察期间同样存在强大逆湿结构,逆湿层内最大湿度差为6.4gm-3.稳定边界层内大气向地面输送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输送最大值出现在夜间.研究同时段大气环流资料后表明,考察区域西南暖湿气流及其变化是造成此次夏季强逆温及其日变化主要原因.

  • 标签: 北极地区 楚克奇海域 大气边界层 日变化 大气环流 暖湿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