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3 个结果
  • 简介:我国现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同志逝世已经二十年了。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一、《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的第一个成功范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这个救国救民的科学理论不能局限于先进的知识分子中间,只有在群众中广泛传播、普及,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

  • 标签: 现实化 毛泽东哲学思想 物质力量 青年学生 救国救民 《实践论》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经历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本话语的兴起,以及国外发生的两次堪称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大人本话语转向,但人本话语长期未能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扎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改革开放重启现代的大门,迎来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思潮,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本话语转向,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这次转向的重要标志。中国当代人本话语面临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性困境的双重超越,其出路是回到马克思,实现人本话语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以及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飞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人本话语 现代性
  • 简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文化根源来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中国既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的需要,同时,在20世纪初,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与当时的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学说 文化现代化 文化背景
  • 简介:《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主要表现在:《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历史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思想萌芽;《新青年》在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简介:现实的维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中面临着精神诉求的困境、实践方式的困境、传媒整合的困境和话语转换的困境。如何克服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走出传播困境,需要在传播实践过程中化解理想与世俗化的矛盾、精英与草根的矛盾、碎片与统一的矛盾、外来与本土的矛盾。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 困境 矛盾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和大众的成功实践表明没有中共惊人的教育智慧,是不可能在一个充斥愚昧和贫穷的国度实现上述目标的。中共马克思主义大众教育智慧体现在其以高超的教育智能,将杰出的教育思维能力转化为以教育的认识性智慧、教育的实践性智慧和教育的情感智慧来解决大众实际教育问题,从而实现了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掌握人民群众,并化为武器的批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论武器 教育智慧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又包含对中国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集中表现为对无产阶级及其世界性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则集中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性的认同。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必须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结合起来,才能阐明。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认同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具;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认同而言,中华民族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主体和自觉的历史工具。这种双重认同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目的与手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马克思主义阵营和中国传统文化阵营的怀疑和责难。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双重认同 功能认同 目的认同
  • 简介:党的十八大之后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理论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是"八个明确",作为党的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继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 标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理论成果
  • 简介:1929年12月在福建省上杭召开的古田会议,是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后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和红军建设的一次伟大的创新实践。古田会议的历史贡献之一就是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的主张,并且成功探索了党的建设科学问题。这些成功探索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源泉,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以深刻的历史启示。

  • 标签: 党的建设 古田会议 科学化 党的工作 创新实践 历史贡献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严密自洽的理论学说,在与其他学说的思想博弈中占居上风,而是要用来解答"中国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寻找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之策。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切中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是作为舶来品的任何一种外来学说可以在中国立足的一般性要求。马克思毕生以"改变世界"为己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恩格斯 利益主体 黑格尔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途径。20世纪以来,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得以形成和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土地上才得以不断地实现着理论上的创新和时代性的发展。今天,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也必须在新的高度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结合 历史文化传统 民族化
  • 简介:李达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的先行者和杰出代表,他不仅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全面论述了我国法律的基本规定性,还深刻阐发了我国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李达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法学研究的理论分析基点,注重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研究法学问题,具有献身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的大无畏精神,这些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主义法学 中国化
  • 简介: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的过程中,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必要从语言哲学高度,以语言的指称和意义的关系为中心,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语言体系转变的学理内涵。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是在西方社会历史实践中约定俗成地指称外部对象,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大众转变势必指涉指称的转变问题;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意义也是在主体以语言把握其所指的对象的过程中获得的,而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大众转变势必指涉意义的变迁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语言体系 语言哲学
  • 简介:在1917年十月革命过程中以及革命胜利后一段时间里,列宁持理想民主的思想,其原因是将巴黎公社的经验绝对,轻视俄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性对民主建设的不利影响,对无产阶级国家存在的长期性和民主演进的曲折性估计不足。经历国内战争以后,他转变为现实民主的思想,主张由党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民主,同时加强党内监察与监督;加强国家机构和国家机构的管理能力,同时必须反对官僚主义;致力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重视法制建设。

  • 标签: 列宁 民主思想 理想化民主 现实民主 无产阶级民主
  • 简介:近7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研究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十大误解,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是一个虚假的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是一个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是毫无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是百年西学东渐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在学术层面上应定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只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仅仅关乎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它们分别属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前提、内涵、性质、历史、意义等的各种形式的误读和这样那样的曲解。只有首先澄清和消弭这些误解,才能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切实加强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误解 辨误
  • 简介: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理想是通过社会主义的高度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的清醒认识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国的贫穷问题和发展问题,才能提供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稳定和政策稳定。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动力原则是发展生产力和全面改革,邓小平认为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改革,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有轻重缓急的改革。总结经验是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重要方法论,邓小平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总结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历史经验,以发展的方式不断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共产主义 生产力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内在逻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问题的实质和核心。从内在逻辑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有利于在整体上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一致性,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从而增强人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和信仰的自觉性,增强社会实践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基石 理论逻辑 思维逻辑
  • 简介:马克思主义大众,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宣传、普及等形式让马克思主义走进普通大众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使马克思主义真正适合广大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过程。可以说,大众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马克思就曾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 日常工作 实际需要 人民群众
  • 简介: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个主流意识形态,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着客观上相似的传入渠道和相同的衍生背景,并且共同促成了"中国"意识的高扬。但在"中国"国情的解读视角上,却存在着儒学本位与现实本位的实质差异,并进而在"知"与"行"、政党与民族、大众与大众、旧秩序与新中国等一系列运作层面的关系上,出现了明显的路径分歧。三民主义儒学暴露出明显的伦理色彩、狭隘视野、精英观念、偏安倾向,最终难脱失败的结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则立足革命实践,着眼民族大业,深植民众根基,在不断推进中国变革中找到了现实的发展路径。新时期,只有超越儒学的纠葛,坚守现实实践的客观本位,才能不断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与实践的新飞跃。

  • 标签: 三民主义儒学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路径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中,总能够根据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的变化,根据革命和建设的新要求,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这种创新的本质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灵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强劲动力。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成为实践的先导,都在不断破解各个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坚持理论创新,是我党应对新的挑战,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