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在我国除了法定强制措施外,收容审查也能强制性限制人身自由。对于公安机关使用这种法外限制人身自由特殊手段,历来存在不同看法,争议颇多,观点各异。最近笔者有机会较系统地了解了收审存废讨论情况,有一个初步看法:我们似乎应将研究收容审查这一课题目光向外拓展,把它与我国现行逮捕制度改革、完善联系在一起思考。这样也许能够摆脱困扰,寻求一条理论与实践都能接受出路。

  • 标签: 公安机关 限制人身自由 收容审查 逮捕条件 刑事强制措施 涉嫌犯罪
  • 简介:在晚近三十年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被仲裁地撤销仲裁裁决在他国获得承认与执行案例屡次出现。以Hilmarton案、Putrabali案等为代表,法国法院实践最具代表性。这种司法态度持续地引起了人们争议。争议焦点在于,承认与执行被撤销裁决自由裁量权是否存在?对此,从裁决撤销制度意义以及《纽约公约》相关条款解读出发,可得出截然相反结论。结合《纽约公约》立法宗旨以及当代国际仲裁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这一问题,宜采取积极现实主义态度:回答应为肯定,操作则当谨慎。目前中国法院尚未面临相关类似案件。中国加入《纽约公约》时即已表明,被执行人证明裁决存在已被仲裁地撤销情形时,人民法院应当裁定驳回申请,拒绝承认及执行。中国未来有必要明确:仲裁地法院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所确立国际通行标准撤销仲裁裁决,中国法院才应当拒绝承认及执行,否则,中国法院将保留承认与执行被撤销仲裁裁决自由裁量权。

  • 标签: 国际商事仲裁 撤销裁决 承认与执行 《纽约公约》
  • 简介:健全社会必须兼具健全法律秩序和健全法律信仰。现代社会中法律与宗教涵义应当在最广泛意义上加以探讨。法律与宗教构成社会经验两个向度,二者相互依存、彼此渗透。法律与宗教具有共同要素,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确立法律信仰是实现司法公正必由之路。

  • 标签: 法律 信仰 司法 审判
  • 简介:平等关系形成有赖于社会成员主体意识普遍提升,在人关系中,任何一方失缺该意识,都不可能有平等存在.法律平等是绝对平等与相对平等统一,立法平等是法律平等本体,没有立法平等就没有适法平等.平等是最基本价值,也是贯通于其他法价值之中对之具有纠偏、定向作用价值.

  • 标签: 主体意识 平等 法律平等 法律价值
  • 简介:<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现代公司制度。随着公司制度全面推广,全国各地公司也逐渐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已从1992年48万多家,增加到目前上百万家,这对生产力解放和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立法滞后,在公司发展中,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且日益严重。波及全国17个省市、受害者达10万余众、骗得资金10多亿元人民币北京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非法集资、侵吞集资款一案

  • 标签: 国家工作人员 公司法 补充规定 违法犯罪活动 决定 主体范围
  • 简介:"双规"作为一种纪律性措施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在实际上起到了法律般作用,在具体案件中可能会与自首发生关联.但因在合宪性方面存在疑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推进,"双规"将退出历史舞台,也不再会与自首发生联系.

  • 标签: 双规 自首 合宪性 法治
  • 简介:对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调节既要通过国际规制手段,又要借助全球治理手段。在此过程中,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和平发展中企业国际竞争力,关乎和谐国内和国际秩序构建,因而中国不仅要在国内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而且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标准制定与执行。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国际规制 全球治理 中国和平发展
  • 简介:个体以及由个体组成社会意欲生存和发展下去,须得创造三种价值体系:生存价值、秩序价值和信念价值。生存价值是维持个体及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生活资料和工具系统;秩序价值是用于分配资源和机会所需要规范体系;信念价值是个体和执政者集团用于支撑自己观念和行动所需要理念体系。生存价值乃基本价值,秩序价值乃根本价值,信念价值乃核心价值。于是,任一时代的人们都面临着基本价值、根本价值和核心价值建设任务。而价值观无非是关于这些价值根本观念和信念,价值观建设目的是最大化地创造并合理分配这些价值。在生存价值和秩序价值问题上,个体与执政者集团是很容易形成共识,但在信念价值意义上,执政者集团信念和民众意愿可能相合,也可能相左。倘若执政者集团仅仅考虑自身支配意志而不顾及民众根本意愿,那么,执政者集团就难以得到民众信任与支持,合理性危机必然导致合法化危机。表现在理论上便是三种价值体系及其通约关系问题。

  • 标签: 生存秩序信念 价值观 通约
  • 简介:宪法惯例作为一种特殊政治法律现象,在各国宪政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惯例是宪法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宪政精神所在,是制定成文法律基础和依据。而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惯例补充、完善、引导着宪法发展。中国学者封此专门研究并不多,政治学界及宪法学界尚未封相关问题产生共识,封宪法惯例涵义以及价值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宪法惯例 涵义 价值
  • 简介:一、对中国法学反思历程与功能邓正来先生《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系列论文发表在法学界又一次掀起了对中国法学反思和批判热潮。在我看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法学一直是在一种普遍反思性社会文化氛围和学术思考取向下复苏、推进和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文化大革命”历史悲剧各种面向和维度反思与批判,几乎构成了新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全部知识生产活动逻辑起点和理论“切口”,

  • 标签: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文化大革命” 反思与批判 社会文化氛围 人文社会科学 改革开放
  • 简介:本文实证分析了现代律师制度演变、旧中国律师任职资格及管理制度:现代律师制度发端于清末,成型于民国;旧中国律师有比较严格、基本完备任职资格;律师由法院管理是旧中国律师制度一个特征。同时讨论了浙江最早律师公会和律师联合会情况。

  • 标签: 律师制度 《中华民国律师法》 浙江律师
  • 简介:<正>一、民事优先权概念我国现行法律中出现几种优先权,散见于《民法通则》、《海商法》和部分司法解释之中。但对优先权概念没有明确、系统阐述。与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相比,优先权法律规定已经滞后,而理论研究更加滞后。不过,我国《民法通则》第78条规定共有人优先购买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试行)》第118条增加了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内容,这两条意味着优先权概念无论是外延还是

  • 标签: 优先权 优先购买权 财产案件 法律关系 当事人 共有人
  • 简介:詹姆逊"民族寓言"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形式,以此连接民族—国家生活实践和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民族寓言"在第一和第三世界境遇不同,个人文化产品包含意义是不同:第一世界与公共分离,而第三世界无论如何都难以与公共分离。与此同时,把詹姆逊"文化革命"概念和"属下性"相联系,可见出后殖民"文化身份"概念局限。

  • 标签: 詹姆逊 民族的寓言 “文化革命” 全球化
  • 简介:尊严表征着人是主体、目的,而非工具、手段,拥有不可侵犯与不可剥夺尊严,是法律主体概念得以成立基础。就现代社会而言,法律根本目的即在于保障人尊严实现,人精神性存在特质,决定了体面而有尊严生活为人们根本追求。在保障人尊严得以实施路径上,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层面,来保障人尊严得以存立根基。

  • 标签: 法律目的 人的尊严 良善生活 法律实践
  • 简介:执政方式转变与进步是提高执政能力重要方面,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和政治文明建设必然要求执政党执政方式法治化,只有坚持依法领导,依法执政,才能不断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实现有效执政。推行执政党执政方式法治化,必须以法形式确定执政党执政地位和权力以及领导体制,健全科学运行机制。

  • 标签: 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 执政能力 政治文明 党的领导 领导体制
  • 简介:文章从分析法律移植与中国法国际化进程,法律移植与国家主权、国家意识形态、中国法本土资源以及立法成本等关系入手,指出法律移植是世界法律发展一个基本历史过程,是法律发展规律之一.文章最后对法律移植与21世纪中国法发展作了展望.

  • 标签: 法律移植 中国法 法律发展 立法成本 世界法 国家主权
  • 简介:法官,神圣法律代言人;法官,民众认为应该最公平的人;法官,手持利剑与天平,在他身上闪亮着公平与正义火花;同时法官,也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不能跳出人特征的人。当我们看着同种罪不同判决时候我们不禁问法官判决从何而来?

  • 标签: 法官 自由裁量权 法律意识 司法腐败 人民陪审员
  • 简介:一因特网概况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计算机网络,它由分布在世界各地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所以最初我们根据其性质和功能将它译为国际互联网。因特网是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它拥有二万五千多个网络,一万多个数据库,目前已遍及包括中国在内8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与因特网相连微机为5000万台,1997年这个数字就增加了两倍。现在仍以每天增加100万台速度不断壮大。据专家们估计2020年与因特网相连微机将达到10亿台。因特网也是世界上最大信息库,世界上一些著名图书馆、新闻机构、研究所、大学、公司企业等都将自己拥有的丰富多彩信息送到因特网上供用户使用。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报纸,看看今天有什么新

  • 标签: 传统图书馆 因特网 信息产业 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 信息资源
  • 简介:正当性问题是法律思想史中历久不衰经典问题,也是最备受争议问题,而法与道德关系问题实为其中枢神经。究其根本,在法正当性问题道德面向中种种争议可被归为两个问题:一、法在道德角度上正当性从何而来?二、人们如何把握和论证此种正当性来源。这两个问题支撑着法正当性问题道德面向逻辑构成。以此为线索,研究者可以构建梳理相关思想史模型。

  • 标签: 正当性 道德 实践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