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由于对开颅手术术后疼痛认识不足及对术后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顾虑,开颅手术的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常被忽视。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区域麻醉尤其是外周神经阻滞进入可视化时代,显著提高了麻醉质量。而头皮神经阻滞作为清醒开颅手术或术中唤醒麻醉的主要方式也得以实现。文章综述开颅手术患者的镇痛现状、头皮神经的解剖及超声定位、头皮神经阻滞的禁忌证和并发症,在开颅手术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具有重要意义。头皮神经阻滞选择哪种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的浓度、最佳用药剂量、局部麻醉药的添加剂、联合用药、镇痛作用的持续时间均有待于进一步的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 标签: 头皮神经阻滞 开颅手术 术后镇痛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关于TPVB和ESP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检索时限均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5月,由两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1、2、4、6、8、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指标是操作时间,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率,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4、48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术后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项RCT,共89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ESPB术后镇痛相比,TPVB术后镇痛患者术后12 h静息时[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0.66, 95%CI-1.25~-0.07,P<0.05]、术后1 h咳嗽时(SMD-1.18, 95%CI-2.05~-0.31,P<0.05),术后6 h咳嗽时(SMD-0.96,95%CI-1.71~-0.21,P<0.05)和术后12 h咳嗽时(SMD-0.85,95%CI-1.36~-0.34,P<0.05)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其他术后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术后24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VB术后48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低于ESPB (SMD-0.44,95%CI-0.71~-0.17,P<0.05)。TPVB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发生率较低[比值比(odd radio, OR)0.67, 95%CI 0.47~0.97,P<0.05],但操作时间高于ESPB (SMD 1.69, 95%CI 0.82~2.56,P<0.05)。两者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VB在术后早期(24 h)镇痛效果优于ESPB,两者在术后远期(48 h)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ESPB操作时间低于TPVB,且与TPVB相比不会增加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胸椎旁神经阻滞 竖脊肌平面阻滞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术后镇痛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联合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择期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局部麻醉组(LA组,30例)和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联合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组(NB组,30例)。LA组:术前给予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在手术切口和手术路径进行局部浸润麻醉。NB组:行术侧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联合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内注射1%利多卡因+ 0.5%罗哌卡因15 ml,腹横肌平面给予1%利多卡因+ 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患者入室时(T0)、麻醉完成后(T1)、手术开始切皮时(T2)、手术开始后20 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补救镇痛次数,术中、术后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因无法耐受转换为全身麻醉的比率和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与T0时比较,T2和T3时LA组HR明显增快[(93.1 ± 9.7)、(99.8 ± 11.6)次/min比(78.4 ± 10.5)次/min]、MAP明显升高[(105.1 ± 13.7)、(110.5 ± 14.4)mmHg(1 mmHg=0.133 kPa)比(92.1 ± 12.8)mmHg](P<0.05),NB组各时点HR和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A组比较,NB组T2和T3时的HR和MAP均明显降低(P<0.05)。NB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LA组[(70.67 ± 7.39)min比(82.57 ± 8.09)min](P<0.05)。LA组术中补救镇痛次数明显多于NB组(48次比10次)(P<0.05)。NB组术中和术后24 h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LA组[(3.25 ± 0.65)分比(5.85 ± 0.76)分、(1.46 ± 0.57)分比(2.37 ± 0.45)分](P<0.05)。LA组转全身麻醉率为3.33%(1/30),NB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联合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是安全有效的,术中麻醉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且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无明显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检查 麻醉,局部 腹膜透析 导管,留置 腹直肌鞘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5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9岁,ASA分级Ⅱ或Ⅲ级,BMI 20~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组(PENG组)和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组(FICB组),每组25例。PENG组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旁注射0.4%盐酸罗哌卡因20 ml,FICB组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神经周围注射0.4%盐酸罗哌卡因30 ml。2组均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于神经阻滞前(T0)、神经阻滞后10、20、30 min(T1-3)和摆放腰麻体位(T4)时记录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6、12、24和48 h(T5-8)时舒芬太尼累计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FICB组比较,PENG组T1-4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降低,动态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P<0.05)。2组术后舒芬太尼累计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CB组有1例发生术后谵妄,2组均未见术后穿刺部位感染及神经损伤发生。结论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镇痛效果优于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关节囊 筋膜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与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TAPB组和QLB组。术后患者清醒并拔除气管导管后分别行TAPB和QLB,两组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补液量、瑞芬太尼消耗量及使用阿托品的患者例数;观察两组冷感觉消失的平面;记录术后0~6 h、6~12 h、12~24 h及24~48 h PCIA按压次数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瑞芬太尼消耗量及使用阿托品的患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B组多数患者冷感觉消失的平面在T10~L1 ,QLB组多数患者冷感觉消失的平面在T7~L1;与TAPB组比较,QLB组患者术后0~6 h、6~12 h和12~24 h时段PCIA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恶心呕吐、眩晕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结论与TAPB相比,QLB可以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且镇痛持续时间更长。

  • 标签: 结直肠癌 腹腔镜治疗 腹横肌平面阻滞 腰方肌阻滞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分娩性臂神经损伤(又称产瘫)是一种在分娩过程中胎儿臂神经因受到头肩分离暴力作用而发生的牵拉性损伤,分为5-6损伤的Erb型、5-6-7损伤的扩展Erb型,5-胸1损伤的全臂型。体重≥4 kg、肩难产和产钳或吸引器助产等是产瘫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剖宫产是保护因素。神经电生理检查可用于产瘫的定性诊断——1月龄时运动单位电位可引出提示损伤神经根的预后良好。脊髓CT造影、MR脊髓成像和高分辨率MR成像的敏感度分别为0.73、0.68和0.75,特异性分别为0.96、0.97和0.83。约20%产瘫需要神经手术探查。手术指征为3月龄时无屈肘动作改善。创伤性神经瘤应切除并重建臂。上中干臂神经重建的最终疗效评定为术后4年,全臂为术后8年。肩关节功能评价采用Mallet评分,肘关节采用Gilbert评分,手功能采用Raimondi分级。

  • 标签: 臂丛 诊断 分娩性臂丛损伤 手术指征 神经重建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状纤维组织细胞瘤(PFHT)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08年9月至2019年12月PFHT病例10例进行临床资料、镜下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该组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1~54岁。结果病变表现为突出于皮肤的包块,组织学特点,肿瘤由单核细胞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构成状或结节状,外周围绕短梭形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由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按病理组织分型,7例为组织细胞样型,其中3例结节内伴有黏液变性;1例为纤维母细胞型,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组成;2例为混合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单核或多核组织细胞样细胞CD68(8/10)、CD10(6/8)、CD163(5/8)、cyclin D1(8/8)、CDK4(5/8)、PGP9.5(4/5)、β-catenin(4/6)和MiTF(2/6)阳性;瘤细胞及周边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波形蛋白(9/9)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5%~40%,平均20%。所有病例均进行手术切除,术后随访9个月~11年,仅有2例复发。结论PFHT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运输机飞行员年度空勤疗养体检,头颅MRI检查示右侧侧脑室三角区见囊状异常信号影,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呈稍高信号、扩散受限、扩散系数值低,大小约1.2 cm×0.8 cm,边界清楚,所在脑室三角区未见明显扩张。MRI增强扫描,病灶并无强化;脑电图检查结果提示:排除癫痫的可能性。诊断为右侧侧脑室三角区脉络黄色肉芽肿。航空医学鉴定结论:飞行合格,健康等级:乙类。

  • 标签: 肉芽肿 脉络丛 体格检查 合格鉴定 飞行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动力交叉钉系统(FNS)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采用FNS固定治疗及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采用DHS固定治疗的105例新鲜股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FNS组54例,男18例,女36例;年龄为(60.7±15.2)岁。DHS组51例,男14例,女37例;年龄为(63.3±13.2)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股骨短缩长度、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FNS组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45.0(40.0, 59.0)min]、术中出血量[30.0(20.0, 50.0)mL]、切口长度[4.0(4.0, 5.0)cm]、术中透视次数[10.5(9.0, 12.0)次]及住院时间[2.0(2.0, 4.0)d]显著优于DHS组患者[72.0(55.0, 89.0)min、50.0(30.0, 50.0)mL、7.0(6.0, 8.0)cm、18.0(15.0, 19.0)次、3.0(3.0, 6.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股骨短缩长度、内固定失败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一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部感染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FNS与DHS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早期疗效均良好。但是与DHS相比,FNS固定操作更简单、微创,可显著减少手术损伤及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瘢痕电切联合曲安奈德多点注射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膀胱挛缩(BN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经尿道手术的25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PR)术后初发BNC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激素注射组15例,平均年龄为(67.5±8.8)岁,合并糖尿病1例,高血压病2例;平均TURP术后时间为(21.9±29.1)个月;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30.0±3.5)分,生活质量(QOL)评分(5.7±0.5)分。非激素注射组10例,平均年龄为(65.2±10.5)岁,合并糖尿病1例,高血压病2例;平均TURP术后时间为(29.3±33.5)个月;术前IPSS(30.4±2.6)分,QOL评分(5.8±0.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注射组行膀胱电切联合曲安奈德多点注射手术,患者取截石位,直视下将冷切镜经尿道置入狭窄段远端观察,置入超滑导丝;用冷刀于6点方向电切狭窄段,顺利到达膀胱;更换电切镜,切除尿道狭窄段瘢痕直至暴露膀胱正常组织,电凝止血,电切后尿道无活动性出血;置入膀胱注射针,于膀胱口3~9点方向分6针等距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80 mg(12 ml);置入超滑导丝,沿导丝留置三腔硅胶尿管。非激素注射组单纯行膀胱电切手术。术后3、6个月复查尿道镜,患者出现明显排尿困难且镜检提示膀胱狭窄复发定义为BNC复发。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以及无复发生存率。分析术后BNC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激素注射组和非激素注射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6.0±17.8)min和(48.5±57.9)min(P=0.438),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3.0)ml和(12.0±31.1)ml(P=0.221),住院时间分别为(5.8±1.2)d和(4.4±2.5)d(P=0.070)。激素注射组术后发生短暂性血尿和附睾炎各1例,非激素注射组发生短暂性血尿和短暂性排尿困难各1例(P>0.05),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激素注射组和非激素注射组术后3个月IPSS分别为(11.0±5.6)分和(12.4±3.9)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10.1±4.9)分和(14.7±7.7)分;术后3个月QOL评分分别为(1.7±1.2)分和(2.1±1.5)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1.5±1.3)分和(3.0±2.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注射组和非激素注射组术后3个月BNC复发例数分别为1例和2例(P=0.543),术后6个月分别为1例和5例(P=0.023)。两组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联合激素治疗(OR=14.000,95%CI1.299~150.889,P=0.030)、瘢痕电切术后时间(OR=1.138,95%CI1.017~1.273,P=0.025)、术后IPSS(OR=1.302,95%CI1.018~1.666,P=0.036)、术后QOL评分(OR=4.280,95%CI1.523~12.030,P=0.006)是患者术后6个月BNC复发的预测因素。结论膀胱瘢痕电切联合激素注射治疗TURP术后BNC是安全、有效的,局部激素注射有助于降低术后BNC再次复发率。

  • 标签: 曲安奈德 膀胱颈挛缩 膀胱颈电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TPVB)与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的镇痛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长垣市人民医院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均采取患者自控镇痛(PCIA),并根据镇痛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超声引导下ESP方案,对照组予以超声引导下TPVB方案。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3.85±1.92)min]短于对照组[(5.15±2.12)min],穿刺深度[(4.33±1.15)cm]小于对照组[(7.60±1.25)cm],P<0.05;静息状态或咳嗽状态下,两组术后1、6、12 h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8、24 h时,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PCIA时首次按压时间、按压有效次数及镇痛泵输注总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与TPVB两种麻醉方案应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中效果相似,但ESP方案可缩短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穿刺深度更,且能更好地缓解术后疼痛程度,安全性好。

  • 标签: 胸腔镜 肺叶切除术 超声引导 椎旁神经阻滞 竖脊肌平面阻滞 镇痛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胸横肌平面阻滞(TTPB)-胸神经阻滞(PECS)-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90例,年龄40~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单纯全麻组(C组)、复方利多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组(L组)和罗哌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组(R组)。采用喉罩全凭静脉麻醉,L组和R组喉罩置入后依次进行PECSⅠ、PECS Ⅱ和TTPB,在上述3点分别注射0.4%复方利多卡因15、15、10 ml(L组)和0.375%罗哌卡因15、15、10 ml(R组)。术毕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PCA剂量2 ml/次,锁定时间15 min;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 μg补救镇痛。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记录拔除喉罩后10 min时Ramsay评分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实际按压次数比值(D1/D2比值)、补救镇痛情况和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R组和L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缩短,Ramsay镇静评分降低,术后VAS评分降低,镇痛持续时间延长,D1/D2比值升高,舒芬太尼用量减少,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R组比较,L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延长,D1/D2比值升高,舒芬太尼用量减少,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复方利多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更有利于抑制术后痛敏反应和促进术后早期恢复,且其优化效果较罗哌卡因更显著。

  • 标签: 利多卡因 胸肌 胸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麻醉,全身 乳腺肿瘤
  • 简介:摘要本述评对目前基本成熟的各种外入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进行了综合评价,包括操作的便利性和容易程度、创伤的大小、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美容效果、并发症以及费用效益比值等。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股骨骨折一般由高能量创伤引起,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损伤,因其骨骼不成熟,股骨近端解剖学和血液供应不同于成人患者,有其特征。目前对于治疗儿童股骨骨折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总体目标是解剖复位和稳定固定。儿童股骨骨折尽管经过适当的治疗,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如股骨头坏死、骨骺早闭、髋内翻和骨不连)。本文对儿童股骨的解剖特点、治疗方法和并发症等相关问题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儿童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治疗 骨折固定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部感染(deep neck infection,DNI)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分析影响外科治疗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4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61例DN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6个月~81岁,中位年龄49岁。DNI患者根据感染局限还是弥漫性表现分为2组,局限性感染即颈部脓肿组31例(A组),弥漫性感染即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组30例(B组)。对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行气管切开术、引流方式、是否合并纵隔感染、脓液是否培养出致病菌这些因素上进行比较,并分析A组内患者采取不同的引流方式对住院时间的影响。以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行切开引流者45例次(A组21例次,B组24例次),行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者23例次(A组10例次,B组13例次),2种方法均使用者7例次(A组0例次,B组7例次)。50.82%(31/61)患者脓液或引流液培养出致病菌。2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引流方式及是否伴纵隔感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890、8.687和6.035,P值均<0.05)。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行气管切开术、脓液是否培养出致病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57、3.685、2.434、3.631和0.807,P值均>0.05)。A组患者采取不同的引流方式,对住院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0,P>0.05)。结论深部感染中局限性感染与弥漫性感染者的住院时间、引流方式、是否伴纵隔感染是不同的,考虑弥漫性感染往往合并严重的并发症。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是治疗局限性感染的可选方式,具有微创的优点,且不会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

  • 标签: 颈深部 感染 颈部脓肿 筋膜炎,坏死性 引流术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甲状腺手术的规范化普及和新技术应用,术后喉神经和旁腺损伤等重大并发症的发生率得以明显下降,而对诸如颈部不适感和切口瘢痕等前区功能损伤的关注越发突显。本文结合临床实践,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前区功能损伤的表现和机理,探讨常见术式对前区功能的影响,分享在前区功能防护对策方面的经验,旨在提高对前区功能保护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 标签: 甲状腺手术 颈前区功能保护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动力交叉钉系统(FNS)和空心螺钉(CCS)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FNS治疗的29例中青年股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匹配29例采用CCS治疗的患者,并据此分为两组:CCS组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为(48.2±12.3)岁;采用CCS固定;FNS组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为(48.2± 12.0)岁;采用FNS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股骨短缩程度、髋关节功能、Barthel指数、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评分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CCS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0(10,50) mL]显著少于FNS组患者[50(20,50) mL],末次随访时股骨短缩程度(1级5例,2级18例,3级6例)显著重于FNS组患者(1级21例,2级6例,3级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时间、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时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Barthel指数及SF-12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青年股骨骨折,FNS和CCS都是较好的内固定选择。与CCS比较,FNS可显著减轻患者的股骨短缩程度,更好地维持股骨颈长度。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