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薛朝霞 王孝文 陈黔 何睿林 蒋文臣 马常升 裴晋锋 张小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1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疼痛科,太原市 03000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石家庄市 050000,贵州省骨科医院疼痛科,贵阳市 550002,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南宁市 530007,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疼痛科,天津 300192,河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石家庄市 050017,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昆明市 650032
  • 简介:摘要神经阻滞疗法是疼痛科基本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头颈肩部疼痛的治疗,及某些手术的局部麻醉。本专家共识介绍了颈部和神经解剖,系统描述了神经阻滞疗法的各种操作方法、常用药物、适应证和并发症。本专家共识推荐使用解剖定位法和影像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文献和临床应用证实,神经阻滞疗法是头颈肩部慢性疼痛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标签: 颈丛 神经传导阻滞 疼痛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臂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抽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进行内固定的锁骨骨折患者96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臂麻醉组42例和臂神经阻滞麻醉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期间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持续时间。结果臂麻醉组HR和MAP高于臂神经阻滞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臂麻醉组SpO2、麻醉持续时间与臂神经阻滞麻醉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臂麻醉组患者麻醉效果:优秀15例,良好18例,差9例,优良率为78.6%;臂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麻醉效果:优秀41例,良好12例,差1例,优良率为98.1%,臂神经阻滞麻醉组优良率高于臂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麻醉效果较好,患者生命体征比较平稳,麻醉持续时间未增加,麻醉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臂丛麻醉 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 锁骨骨折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以及对术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接受CEA治疗的109例患者,男女比66/43,年龄(61.41±6.24)岁。根据麻醉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55例)。对照组术前接受全身麻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超声引导下从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恢复情况[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生命体征[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认知功能(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结果数据均导入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术后1 d,观察组QoR-15评分为(103.66±10.16)分,高于对照组(91.86±10.12)分(t=6.074,P<0.001)。麻醉前,两组生命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后,两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均降低(均P<0.05),在切皮时,观察组HR为(66.86±6.63)次/min、SBP水平为(125.55±9.54)mmHg(1 mmHg=0.133 kPa)、DBP水平为(66.91±9.31)mmHg,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周MMSE评分为(25.66±1.08)分,与对照组(25.76±1.1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2,P=0.64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21.81%(12/55),较对照组18.51%(10/54)略高,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CEA治疗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效果较高,可降低其术中生命体征的波动幅度,不良反应风险不大,有利于术后恢复,且不会对认知功能造成更大影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全身麻醉 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方法之一。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可实时对患者意识状态进行评估,确定颈动脉钳夹期是否需要分流。传统的神经阻滞根据解剖标志采用盲穿的方法,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可实现穿刺位点的精准定位,改善麻醉效果的同时将穿刺相关并发症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本文围绕CEA的现状、麻醉方法尤其是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 颈丛神经阻滞 超声 全身麻醉
  • 简介:摘要骶神经阻滞是临床常用于下肢手术麻醉和镇痛的神经阻滞技术之一。相较于以往盲探操作和CT等引导技术的缺陷与不足,近年来,超声引导技术以其安全、实时、动态、可视化的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推动了骶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文章主要综述了超声引导下骶旁入路、外侧入路、腰骶干阻滞等骶神经阻滞技术的方法及其优劣势,临床应用时需综合考虑以上方法的可操作性及利弊。为临床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超声引导 骶丛神经阻滞 麻醉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臂上干阻滞(STB)与肌间沟臂神经阻滞(IS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ISB+全麻组(IG组)和STB+全麻组(SG组)。IG组和SG组分别在5、6神经根之间和臂上干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注药30 min后,记录SpO2和膈肌活动度,记录膈肌麻痹、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随后行气管插管全麻,使用瑞芬太尼或去氧肾上腺素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记录瑞芬太尼使用情况,患者清醒后进行VAS评分,术后24 h时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结果与IG组比较,SG组阻滞后SpO2降低幅度减小,膈肌活动度升高,膈肌麻痹发生率和程度降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延长,Horner征和呼吸困难发生率降低(P<0.05),瑞芬太尼使用率、术后VAS评分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SB相比,ST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不仅提供更好的围术期镇痛,还可降低膈肌麻痹发生风险。

  • 标签: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关节镜检查 肩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角袋"区臂神经阻滞与臂神经周围阻滞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需行肩关节以下上肢手术的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神经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5 ml注射在"角袋"+15 ml注射在神经周围;试验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角袋"区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注射在"角袋"+5 ml注射在神经周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15、30 min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移动度,麻醉后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麻痹率;针刺法测定患者腋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所属区域皮肤痛觉消失时间;记录和比较麻醉阻滞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及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15、30 min两组患者FEV1、FVC、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膈肌移动度均降低(P<0.05)。麻醉后15、30 min,试验组FEV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膈肌移动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麻醉后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膈肌总麻痹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麻醉后腋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所属区域皮肤痛觉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正中神经所属区域皮肤痛觉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阻滞时间低于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角袋"区臂神经阻滞可显著降低患者膈肌麻痹率,改善肺功能,缩短术区神经麻醉时间,安全性好。

  • 标签: 超声引导 "角袋"区 臂丛神经 周围神经 膈肌麻痹
  • 简介:摘要腰神经阻滞(lumbar plexus block, LPB )是临床最常见的下肢手术神经阻滞技术之一。文章主要对超声引导LPB方法的研究进展、优劣点和操作方法进行综述,包括超声引导"三叉戟"、"三阶梯"、"三叶草"、横突间隙旁正中、平卧位以及前路LPB技术。旨在根据不同方法及优劣点合理选择LPB,从而为临床麻醉和镇痛提供指导。LPB研究多倾向于不改变患者体位的实施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

  • 标签: 超声引导 腰丛神经阻滞 髂筋膜阻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佐辛镇静用于臂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臂神经阻滞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未实施镇静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地佐辛镇静。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及Ramsay评分,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8.86±0.9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1.43±1.08)min](t=11.457,P<0.05),感觉阻滞持续时间[(729.95±54.43)min]、镇痛持续时间[(879.96±165.52)min]均明显长于对照组[(600.73±49.86)min、(750.27±261.19)min](t=11.072、2.653,均P<0.05)。两组手术开始前平均动脉压、心率及各时间点血氧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15 min、手术30 min、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手术开始前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15 min、手术30 min及手术结束时Ramsay评分分别为(4.08±0.54)分、(4.15±0.37)分、(2.96±0.1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9±0.27)分、(1.77±0.16)分、(1.93±0.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989、37.341、27.602,均P<0.05)。结论地佐辛镇静用于臂神经阻滞,患者生命体征波动幅度小,镇静效果明显。

  • 标签: 麻醉和镇痛 麻醉,局部 地佐辛 心率 动脉压 血气监测,经皮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upra-inguinal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S-FICB)和腰阻滞(lumbar plexus block, LPB)对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直接前入路THA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组(S组)和腰阻滞组(L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前实施神经阻滞,S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S-FICB,L组患者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下实施LPB。术毕两组患者均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两种阻滞方法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时间以及阻滞30 min后患者大腿前侧、外侧和内侧皮肤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患者术后2、8、12、24、48 h静息VAS疼痛评分,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结果S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时间短于L组(P<0.05),L组患者大腿内侧皮肤感觉消失的患者例数多于S组(P<0.05),L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S组(P<0.05)。两组患者阻滞30 min后大腿前侧、外侧、内侧感觉阻滞率,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FICB对于直接前入路THA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术后镇痛效果与LPB相似。

  • 标签: 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 腰丛阻滞 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 镇痛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改良肋锁间隙(CCS)臂神经阻滞用于前臂手术的效果。方法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择期行前臂手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BMI 18~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一点注射对照组(C组)和两点注射改良组(T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CCS臂神经阻滞,C组在CCS前室进行一点注射,T组在CCS前、后室进行两点注射,2组注射药物均为1.0%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记录注射局麻药后5、10、15、20、25和30 min各支神经的阻滞效果、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组注射局麻药后5~20 min时桡神经运动阻滞率、10和15 min时肌皮神经和桡神经感觉阻滞率、15~30 min时正中神经运动阻滞率和20~30 min时尺神经感觉及运动阻滞率升高,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缩短(P<0.05)。2组阻滞持续时间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CCS臂神经阻滞用于前臂手术的效果较好。

  • 标签: 超声检查 臂丛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前臂 肋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锁骨后入路臂神经阻滞用于超重患者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行手或腕部、前臂、肘关节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喙突旁入路组(P组)和锁骨后入路组(R组)。P组和R组在超声引导下以0.2%罗哌卡因30 ml分别行锁骨后入路或喙突旁入路臂神经阻滞。在局麻药注射完毕后,每10 min进行1次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评估,持续时间30 min,综合得分≥14分为臂神经阻滞成功。阻滞成功后在喉罩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术毕采用舒芬太尼100 μg、曲马多800 mg和托烷司琼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30 min,镇痛至术后72 h。术后48 h内肌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12 h。维持VAS评分≤3分,若VAS评分>3分时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100 mg补救镇痛。记录臂神经阻滞成功情况;记录显像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记录术后72 h内补救镇痛情况和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术后72 h取除镇痛装置后,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0分为不满意;1分为满意;2分为非常满意)。记录神经损伤、血管穿刺损伤、穿刺部位红肿、渗血、渗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臂神经阻滞成功率均为97%。与P组比较,R组穿刺次数减少,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延长(P<0.05),而显像时间、穿刺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补救镇痛率、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患者满意度和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感觉神经损伤、血管穿刺损伤、穿刺部位红肿、渗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锁骨后入路臂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超重患者上肢手术。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臂丛 超重
  • 作者: 陈黔 郑拥军 过建国 李亦梅 缪秀华 宁杰 聂发传 任飞 王静 王礼彬 张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贵州省骨科医院疼痛科,贵阳市 550002,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疼痛科,上海市 20004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杭州市 310000,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乌鲁木齐市 830054,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张家港市 215600,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昆明市 65003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疼痛科,重庆市 401120,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疼痛科,长沙市 410078,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郑州市 450000,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江西省九江市 332000,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疼痛科,太原市 030001
  • 简介:摘要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疗法是疼痛科基本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头颈肩背部及上肢疼痛疾病的治疗,以及某些手术的局部麻醉。本专家共识介绍了脊神经根的解剖,系统描述了脊神经根阻滞疗法的各种操作方法、常用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本专家共识推荐使用解剖定位法和影像引导下进行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文献和临床应用证实,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疗法是头颈肩背部及上肢急慢性疼痛疾病的一种有效、安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标签: 颈椎骨 脊神经根 神经传导阻滞 疼痛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动脉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动脉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溃疡11例。溃疡发生距放疗平均13.4年,面积1 cm×2 cm~3 cm×7 cm,广泛纤维化。术前取材病理检查,清创宽度包括溃疡及周围纤维化组织,控制深度,避免损伤颈部大血管。清创后创面大小6 cm× 9 cm~8 cm×13 cm。以肩峰水平脊柱旁4~5 cm处为皮瓣旋转点,以术前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的动脉筋膜皮支血管走行方向为长轴设计皮瓣,旋转点到皮瓣近侧缘的距离大于其到创面近侧缘距离约2 cm,皮瓣大小超出创面大小约2 cm。分离出蒂部血管后顺行切取皮瓣,转移到颈部修复放射性溃疡切除后缺损。供区边缘适当游离2~3 cm,如缝合张力较小可行真皮层远位减张直接缝合,如张力较大则采用部分缝合,缩小创面后以中厚皮片移植修复。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本组11例患者的溃疡组织病理检查均提示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化并小灶状钙化,局部区域坏死,间质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并少量中性粒细胞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排除肿瘤复发。11例患者中4例行供瓣区预扩张,其余7例均为皮瓣一期切取后转移,皮瓣大小8 cm×11 cm~10 cm×15 cm。8例采用肩胛皮瓣修复,3例采用颈背皮瓣修复。供瓣区8例真皮层远位减张后直接缝合,3例缩小创面后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其中10例皮瓣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小范围坏死,通过创面换药和二期植皮后痊愈。随访6~24个月,溃疡无复发。所有患者放射性溃疡均得到有效修复,术区外观、功能良好。结论颈部放射性溃疡是颈部放疗后较严重的远期并发症,动脉皮瓣靠近颈部、血运丰富、解剖恒定、供区隐蔽,是治疗颈部放射性溃疡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 标签: 外科皮瓣 皮肤溃疡 辐射损伤 伤口愈合 颈浅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推拿治疗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扩张血管类药物、镇痛消炎药和肌肉松弛剂等)及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分别采用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同时记录患者每日眩晕发作次数,并检测治疗前、治疗后2周时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4.4%)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发现2组患者每日眩晕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经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观察组每日眩晕次数亦显著少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并且观察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亦显著快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推拿治疗可显著改善性眩晕患者脑供血不足,减少眩晕发作次数,有效减轻眩晕症状,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颈性眩晕 星状神经节阻滞 手法推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20例上肢骨折患者,男71例,女49例,年龄(40.56±9.89)岁,年龄范围为22~64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神经仪刺激组和超声引导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分别采取针刺体表定位臂神经、神经刺激器定位臂神经、超声引导定位臂神经,比较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臂神经主要分支的阻滞起效时间、完全阻滞率。结果超声引导组尺神经[(6.47±2.09)min]、正中神经[(5.42±1.63)min]、肌皮神经[(4.67±1.79)min]和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4.39±1.52)min]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组[(17.96±5.85)min、(16.04±4.89)min、(13.16±4.11)min、(14.72±4.76)min]和神经仪刺激组[(11.73±3.64)min、(10.56±3.17)min、(9.13±2.65)min、(8.57±2.28)min],神经仪刺激组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尺神经完全阻滞率[100%(40/40)]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65.0%(26/40)]和神经仪刺激组[80.0%(32/40)],神经仪刺激组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超声引导组和神经仪刺激组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100%(40/40)、95.0%(38/40)]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77.5%(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优良率[100%(40/40)]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72.5%(29/40)]和神经仪刺激组[90.0%(36/40)],神经仪刺激组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手术中,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神经阻滞能够明显缩短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更加显著,且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上肢骨折 超声检查 神经传导阻滞 臂丛 麻醉
  • 简介:摘要臂神经损伤尤其是臂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上肢最严重的伤残之一,神经移位术是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健侧7神经根因其解剖及功能特点成为常用的供体神经,并通过患侧尺神经桥接至受体神经,移位术后有一定疗效。近年来,有关健侧7神经根移位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选择性7神经根移位、健侧7神经根经椎前通路移位、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联合健侧7神经根移位术等。本文将围绕健侧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神经损伤展开,对其解剖基础、术式、疗效及探索进行综述。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 桥接神经 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此试验为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选取择期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麻醉诱导后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的双侧神经通路阻滞和双侧阻滞。主要结局指标:术后24 h恢复质量[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40-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Score, QoR-40)量表评价]。次要结局指标: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医师操作满意度,入室稳定后(T1)、阻滞后2 min(T2)和切皮即刻(T3)时心率和MAP变化,苏醒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PACU停留时间,术后0、4、8、24 h静息和运动(咳嗽)状态下疼痛数字评价(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量表评分。结果试验组术后24 h QoR-40量表评分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在自理能力及疼痛的维度上,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麻醉维持期瑞芬太尼用量小于对照组,医师操作满意度(VAS评分)高于对照组,T1、T2、T3时的心率和MAP低于对照组,苏醒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0、4、8 h静息时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长、麻醉时长、丙泊酚用量、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PACU停留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神经通路阻滞,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 标签: 甲状腺 颈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神经丛阻滞 手术后期间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腹下神经阻滞(SHNB)缓解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镇江第四人民医院50例切口妊娠清宫术前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SHNB组(22例)和对照组(28例),SHNB组在UAE前行透视引导SHNB,对照组在栓塞术前肌肉注射地佐辛10 mg,两组病例均在UAE 24 h后行切口妊娠清宫术。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比较两组资料在A1时间段(从UAE开始到术后即刻)和A2时间段(离开介入手术室至清宫术前)的疼痛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资料UAE手术开始至清宫术前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两组之间年龄和体重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NRS评分、吗啡剂量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SHNB和UAE,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NB组在A1、A2时间段最大疼痛评分分别为0(0,0.25)、2.50(0.75,5.50)分,均低于对照组[3.00(2.00,4.00)、4.00(3.25,7.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932、-2.351,P值均<0.05)。SHNB组所需吗啡等效剂量[0(0,10.00)mg]低于对照组[10.00(5.00,15.00)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47,P=0.025)。结论透视引导SHNB可明显降低UAE后的疼痛程度和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上腹下神经丛阻滞 子宫动脉栓塞 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