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结肠脾曲癌较其他部位结肠癌的发生率低,但通常分期较晚,更易发生急性肠梗阻。由于其特殊的双向供血特征,其淋巴回流可同时流向肠系膜上血管及肠系膜下血管周围。较高的血管变异率带来对支配血管及主要淋巴回流方向判断的不确定性。目前对其淋巴结转移分布,尤其是主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价值的研究病例数较少,因而难以形成手术方式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的共识。充分游离结肠对满足足够的切缘和两侧供血血管的根部结扎尤其重要。未来应结合影像学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技术及术中淋巴结荧光显像等技术,积极开展多中心研究,为脾曲癌根治手术方式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选择,提供更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9年10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脾门静脉高压症外科行脾极量切除术治疗的17例成人型戈谢病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术中失血量(953±584)ml,术后住院时间(14±3)d。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提高,疾病严重程度评分降低。本研究表明,脾极量切除术应用于成人型戈谢病治疗经济、安全,可改善患者生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左下腹痛3 d,脾切除术后1 d"入湖南省人民医院治疗。查体:贫血貌,腹部稍膨隆,腹肌稍紧,全腹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听诊肠鸣音减弱。CT血管造影提示脾脏切除术后脾区出血。详细追问患者病史及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为轻型甲型血友病,予以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冷沉淀及凝血因子Ⅷ替代治疗后患者出血停止,腹腔内积血、积液逐步消失,住院13天后病情好转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对脾切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治疗继发性脾囊型包虫病的手术难度、手术风险及患者预后进行分析,以探讨临床治疗首选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1例继发性脾囊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脾切除术26例(A组),外囊次全切除术26例(B组),内囊摘除术19例(C组)。观察和比较三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残腔并发症、复发等相关指标。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最大,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带管时间、住院天数最长,住院费用最高;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住院天数最短,住院费用最少(均P<0.05)。随访2.5~12.5年,A、B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3.85%(1/26),无一例复发;C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为21.05%(4/19),复发率为15.79%(3/19)。三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2,P=0.090),但C组术后复发率最高(χ2= 8.28,P=0.016)。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继发性脾囊型包虫病较为安全,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较低等优势,可视为首选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巨脾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6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巨脾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每组各33例。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分析,围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s)表示,行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胃肠道恢复蠕动时间、引流量和住院时长方面均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时较开腹组长(P<0.05);(2)腹腔镜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腹组(24.2% vs. 54.5%), P<0.05;(3)腹腔镜组术后2周肝功能改善且优于开腹组(P<0.05);(4)术后2周两组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直径、流速及流量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腹腔镜巨脾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好,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部刮痧联合耳穴埋豆在心脾两虚脑卒中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60例心脾两虚脑卒中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药物阿普唑仑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部刮痧联合耳穴埋豆疗法干预方案,两组患者均干预14 d。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SAS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7%,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刮痧联合耳穴埋豆能有效地改善心脾两虚脑卒中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膜肾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IMN)脾肾气虚证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62例IMN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以激素+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膜肾方。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BUN、SCr、胱抑素C(Cys-C)、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EC)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C1q;收集24 h尿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29/31)、对照组为74.19%(23/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38)。治疗后,观察组下肢浮肿、乏力纳差、面色无华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07、10.80、4.34、4.57,P值均<0.001);血清Cys-C水平[(0.51±0.05)mg/L比(0.55±0.06)mg/L,t=2.85]、24 h尿蛋白定量[(0.95±0.19)g比(1.38±0.23)g,t=13.32]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PLA2R[(17.53±1.84)Ru/ml比(19.62±2.05)Ru/ml,t=4.22]、EC[(2.74±0.26)μg/L比(3.05±0.37)μg/L,t=3.82]及补体C1q[(152.34±15.62)mg/L比(169.33±16.77)mg/L,t=4.1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4/31)、对照组为16.13%(5/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81)。结论膜肾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减少IMN脾肾气虚证患者的蛋白尿,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尿蛋白及补体C1q、PLA2R、EC水平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心脾两虚患者进行访谈,以期为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冠心病心脾两虚失眠症患者的症状提供依据,并对患者进行科学性的症状管理,促进患者心脏康复。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对18例冠心病心脾两虚失眠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分别从冠心病心脾两虚失眠症患者症状感知、症状评估、症状反应3方面分析。症状感知(perception)包括3个主题:躯体症状感知(神疲乏力;冠心病相关症状包括胸闷心慌,气促气短,心悸健忘,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头身困重,腰膝酸软,耳鸣,畏寒肢冷;疼痛,胸痛;以及夜尿频繁)、心理症状感知(紧张焦虑抑郁,情绪遗留现象)、社会适应改变。症状评估(evaluation):包括2个主题:分为主观、客观两方面。客观原因(包括疾病因素,工作性质、生活环境、突发生活事件等)。主观原因(包括性格因素、电子产品使用、睡眠认知)。症状反应(response):包括3个主题:身体与行为(身体与用药行为、身体与饮食行为、身体与运动、身体与中医护理技术);心理与行为;社会文化与行为。结果冠心病心脾两虚失眠症患者在症状体验方面有多种表现及诸多影响因素,但多数患者担心西药的不良反应,不愿意采取西药治疗失眠,在中药汤剂的服用上存在难坚持性,愿意尝试中医中药以及中医护理技术等方式促进睡眠。结论医护人员可以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方案,并对冠心病心脾两虚患者症状进行有效的干预,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双心健康,并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脾汤灌肠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开封市第二中医院重症监护病区收治的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纳入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空白组加用莫沙必利,对照组加用莫沙必利联合生大黄灌肠,治疗组加用莫沙必利联合温脾汤灌肠,记录各组治疗前后APACHE Ⅱ评分、胃肠功能评分、腹压监测值、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APACHE Ⅱ评分、胃肠功能评分、腹压监测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APACHE Ⅱ评分、胃肠功能评分、腹压监测值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改善幅度最优,空白组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胃动素、胃泌素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胃动素水平下降,胃泌素水平提高,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效果优于空白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温脾汤灌肠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有利于提高患者胃肠功能及其他生理状态、实验室指标改善效果。
简介:摘要脾门淋巴结清扫是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中胃周淋巴结清扫的难点和焦点。虽然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将脾门淋巴结排除在非大弯侧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D2淋巴结清扫范围外,但是相关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仍然较少。同时,对于侵犯大弯侧的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指南推荐行脾切除术以清扫脾门淋巴结,而在逐渐增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越来越多地得到学者的认可。同时,腹腔镜技术的出现为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一种新的手段,笔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黄氏三步法"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不仅降低手术难度,使该技术易于推广,还显示出良好的微创效果。临床实践中脾门区血管后方淋巴结的清扫,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因此,对于脾门淋巴结清扫这项困难的技术,不仅要求胃肠外科医师进行技术上的探索,对其清扫指征的探索也尤为重要,既要避免不需要清扫患者的扩大手术,但也不能因为技术困难而使高危患者失去根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