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可读性,理应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什么?因为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天生”应该具有可读性。且看迄今人们对于新闻的几种权威定义:徐宝璜在《新闻学》中说:“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李大钊《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中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胡乔木在《人人学会写新闻》中说:“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辞海》中说:“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把这些定义归纳一下,新闻的本质属性包括,它是事实,不是杜撰的空穴来风;它是新近发生的、人们关注的重要的事实,并非所有的事实“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既然如此,我们的纸质媒体上刊登这样的事实,读者自然应当喜闻乐见。
简介:重大典型宣传,往往习惯了“兵团作战”、全媒体介入,虽然眼球效应有了,却少了心灵感应,受众印象不深,传播效果不佳。2013年5月以来,《江西日报》持续一年多时间深入报道龚全珍同志先进事迹,得到广泛好评,取得丰硕成果,成为江西重大典型宣传的成功范例,并入选中宣部组织编写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书。而2013年7月12日推出的《老伴——听龚全珍讲甘祖昌的故事》,是追求独特性的结晶,是用报告文学形式讲述甘祖昌夫妇故事的唯一作品,是最早揭示甘祖昌精神是龚全珍精神重要源头的力作。《老伴》一文以其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视角、独辟的路径,被评为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简介:<正>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报纸的新闻报道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瞩目之处,是出现大量的解释性报道(InterpretativeReporting).根据美国一位新闻学家统计,在美国享有盛誉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的新闻中,90%左右属于解释性报道.难怪1978年版的《世界大百科》把解释性新闻之增多,列为本世纪来美国新闻事业的一大发展趋势.解释性报道是美国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是在传统的纯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萌芽于本世纪20年代,在30年代初美国经济危机的大风暴中开始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此后与日俱增,逐渐风靡报坛.这一历史较短、来势迅猛的报道形式究竟有哪些特征呢?有比较方有鉴别.我们知道,以"倒金字塔"结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