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有关散文问题的讨论,这几年很是热闹,甚至由正常的讨论演至"众声喧哗"的争论。然而,争论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有人一味坚守传统,有人一味倡导创新,都有失之偏颇的极端倾向。近读谢有顺先生《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一文,也同样存在可取与偏颇"同日而语"的问题。谢有顺先生在文中对近些年来盛行的"文化大散文"的评判以及对当下散文写作所阐释的某些主张或观点是可取的,但文中提出的什么什么散文可阐释或需要阐释,什么什么散文只在阅读享受中而不在批评阐释中甚至"拒绝阐释"等云云,就未免失之偏颇乃至极端。本文就针对谢有顺先生所谓什么什么散文可阐释或需要阐释及其什么什么散文"拒绝阐释"的观点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试与谢有顺先生进行商榷,以便为散文问题的讨论推点"微波"、助点"微澜"。
简介:该研究采用自编的《内隐人格理论调查问卷》和"白谎测验材料",考察大学生的内隐人格理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以及特质性质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内隐人格理论存在实体观的趋势;2)相比弱实体观者,强实体观者对消极特质人物的行为解释存在显著的"特质判断倾向",对积极特质人物的行为解释则不存在"特质判断倾向";3)在推测、解释他人行为时,强实体观者比弱实体观者更加关注或强调某种心理状态;4)无论是强实体观者还是弱实体观者都对积极特质人物的行为解释更多地使用了"利他动机归因",而且都强调"利他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而对消极特质人物均更多地使用"稳定特质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