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团溪镇位于遵义县东南部,人口5134万,耕地面积6.1万亩。镇党委政府根据团溪的实际情况,认真审视镇情,分析市场,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于1994年5月召开会议研究,决定重新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了四个一万,一个五千的“11115”工程,即实现种植一万亩优质水稻,一万亩辣椒.一万亩经果林,一万亩中药材,五千亩无公害蔬菜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达到提高农产品的商品效率和农业综合效益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使之致富奔小康。团溪镇职成教育中心针对农民群众的认知现状,为了落实“11115”工程,义不容辞地表态担任“11115”工程实现农民培训任务。决定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以镇职成教育为中心.以30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网点,立足振兴团溪经济,实现“11115”工程,实施科教兴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培训所需的各类人才,在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方面作出有益探索和尝试。
简介:集体主义精神,是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如果用政治学的术语来加以表述,它的基本要义应是:以无产阶级的群体利益为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以个体对于整体无条件的服从为纪律规范,以公正无私的自我奉献精神为思想信仰,以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人生追求为终极归宿.这是一种从西方引进来的、且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价值观念体系,它之所以能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其中似乎并不存在什么深奥高妙的道理;只要我们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对于崇尚非理性"群体意识"的中国作家来说,他们对"集体理性精神"并不会感到十分的陌生.因为两者之间形而下的关联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重要因素,这大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但是仅仅凭借"形而下"的相似性,恐怕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问题的本质;笔者所感兴趣的是信奉儒家实用主义伦理哲学的中国作家,究竟是如何一下子便从传统文化的非理性"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念,顺利地切换为无产阶级"集体理性精神"的思想信仰,并进而营造出了一个跨越百年历史的中国现代文学神话?
简介:众所周知,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诞生而逐渐产生的。校园文化自产生至今,对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起着特殊的、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校园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导向、凝聚和辐射等功能外,还具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