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4 个结果
  • 简介:1.向阳:光的歌者如果要探究来自南投的诗人林淇瀁,为何要取名为向阳,这可能会引起许多人的骤然紧张。在一定的政治语境下,这是一个俗之又俗俗得十分安全的名字,在一定的民族语境下,它又是一个唤起人们若干联想的名字。显然,这里的安全感与诗人没有直接的关系,种种联想似乎也与诗人拉开了相当的距离。或许就是因为诗人喜欢阳光?至少,这是一个对于光特别敏感也特别倾心的诗人。

  • 标签: 诗思 灯光 政治语境 安全感 诗人 联想
  • 简介:谏友赵少琳送我一本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挑灯云水间》,因为是晚上已早过了下班时间,加之少琳诸事缠身,来去匆匆,书放在办公桌上便离去了。到第二天我上班后才惊喜地发现少琳送我的是一本十分打眼的书。封面设计简洁大雅,书名洞天别出,不落尘俗。常态下是暗夜才挑灯照明,怎么在云水间挑灯呢?沉静细想,方悟出端倪,可谓是诗人天马行空,奇思妙构,高也。

  • 标签: 诗人 文艺出版社 马鸣 光源 生命 封面设计
  • 简介: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在肯定苏成就的同时又对之作了不当的指责,这种指责的不妥之处在于:将别人的问题归之于苏轼;将政治问题与文学问题混淆在一起;而且对“风雅”的应有内容和实际的发展变化缺乏全面理解。

  • 标签: 论诗三十首 苏诗
  • 简介:本文认为,“言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本体论,应当从这一性质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文章从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成熟、古代政教制度建立、伦理体系的确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诗歌本体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论文认为“言志”作为一种古老的经典理论,为春秋时代的士大夫赋诗行为所继承,并被诸子论诗所引述与发展。在与其他经典并存的体系中,“志”成为《》的经典属性。论文还对由“言志”到《周礼·春官》的六种“乐语”、“六”、《毛诗大序》的“六义”这一对“言志”方法的展开历史做了探讨,并指出了《乐记》对“言志”说的发展。

  • 标签: 诗言志 诗歌本体论 先秦诗学 诸子诗学
  • 简介:雪花白过了,玫瑰红过了泰山没有你,我总觉少了什么——摘自拙作《写给岩峰》岩峰,是我认识最早且交往至今的诗歌兄弟之一,世事沉浮,大浪淘沙,二十六年精神和心灵上不生长隔阂,除了《太阳泪》三兄弟和极少数几位朋友外,要论肝胆和热血,让人不胜唏嘘的大有人在,好在时间会澄清一切也包容一切.

  • 标签: 诗歌 提炼 疼痛 浪淘沙 兄弟 心灵
  • 简介:个个家各筑坛──变化中的长篇小说林为进近两年的长篇小说创作,于数量上看是没有1987、1988年多,不过,整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呈现出色彩缤纷,难以一言蔽之的可观态势。质朴凝重的《白鹿原》,无疑是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最大收获之一。此外...

  • 标签: 长篇小说创作 《白鹿原》 时空观念 长篇创作 作品 《废都》
  • 简介:寻找精神的家园──一九九四年的分流与整合张同吾我在以色列访问的时候,看到这片历经忧患和沧桑的土地,这片古老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土地,不生长庄稼却生长葱郁的智慧之树,在那里我听到一句震撼心灵的箴言:“只要还剩下一个犹太人在祈祷,我们这个民族便没有丧失获救...

  • 标签: 《人民文学》 组诗 分流与整合 诗歌创作 中国作家 审美趋向
  • 简介: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人受佛教的影响大体可分为二类:一是皎然、贯休、齐已、灵彻、灵一、护国、栖白、归仁、虚中、清尚、无可、可止等僧,二是有明显爱佛倾向或写有与佛教相关作品的诗人,如东晋初、东晋末、晋宋之际的孙绰、支遁、慧远、谢灵运等,南齐竞陵萧子良及沈约、谢胱等“竞陵八友”,梁、陈时期的徐陵、江总等,初盛唐的勃、杨炯、陈子昂、王维、张说、李白、杜甫等,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晚唐的李商隐等。因篇幅所限,现着重论述后三方面的影响。

  • 标签: 唐五代 佛教 诗人 先秦 晋宋之际 中唐时期
  • 简介:“思无邪”一直是孔子诗学的重要命题之一,但是它的解释自古至今一直没有定论。本文根据《论语》中孔子对《》的论点,提出“思无邪”既不是讲“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也不是讲“真情流露,没有虚假”,而是指《》内容广博,强调学《》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论语 思无邪 孔子
  • 简介:"朦胧"诗人的创作实践与其理论表述是非常契合的,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建构起了一种独特的心理诗学观念."朦胧"派的心理诗学观认为,诗歌是心灵的舞蹈,是创作主体对其心灵及客观世界的审美观照、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在由文本、创作主体意念和客观世界所构成的审美张力结构中,强烈地突出创作主体意念在文本审美张力场中的作用.这既是"朦胧"派的主观心理诗学观的最重要特征,也是朦胧诗人区别于其他诗人的主要标志."朦胧"的主观心理诗学观念既与中外诗学传统有着紧密的历史继承性,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诗学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 标签: 诗学观念 创作主体 审美张力 诗派 创作实践 独特
  • 简介:学研究》由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主办,围绕阳明学研究,征集国内外学者的论文,汇集阳明学最新研究成果。本辑有六个栏目:王阳明思想研究、阳明学与佛道思想、海外阳明学研究、阳明学比较研究、阳明学的当代价值研究、学术专稿。《学研究》具有独特、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国阳明学研究的重要。

  • 标签: 本辑 特色 研究 专稿 思想 栏目
  • 简介:龙溪一生治心与治世兼具,在治心上提出了"现成良知"说和"先天正心"说,在治世上秉承儒家"内圣外王"精神,提出了经邦济世、良知治世、一体之治、四民平等、发展工商、兴学教化等社会治理思想并积极践行,其以心化民、以良知觉民的讲学活动对化民成俗、改善社会风气和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其治世理论与现实也存在诸多与社会脱节之处,如其主张复归三代、复兴井田制度等,其以心治政、以良知治世的社会治理思想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发挥长远的、实质性的影响。

  • 标签: 王龙溪 治心 治世 内圣外王
  • 简介:禅宗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中的"不立文字"也就是否定语言文字对思维内容的表达能力。然而,禅师在传达禅理、禅法以及禅悟时,不可能在完全独立于语言文字之外的状态下实现。再奇妙的禅旨也无法脱离语言文字而自行存在。因此,尽管说是"不立文字",而事实却是禅师们已经以文字作为接引的工具。从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播禅法至明清,

  • 标签: 语言艺术化 禅宗 不立文字 语言文字 表达能力 思维内容
  • 简介:1937年,朱光潜曾经是这样评论过废名的:废名先生的不容易懂,但是懂了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有些可以从文字本身去了解,有些非先了解作者不可。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家与道人的风味。他的有一个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

  • 标签: 废名 艺术形式 思想特征 1937年 朱光潜
  • 简介: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喜鹊在柳树枝头叽叽喳喳欢唱,好像在欢迎久别友人的到来。我们相约来到北京海淀上庄老年庄园颐和居306室,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96岁高龄的当代著名诗人鞠盛先生。我与鞠老是忘年交,哪一年哪一天与他相识见面,似乎并不重要,反正是我们一见面,就相知如故。

  • 标签: 诗人 中华 印象 忘年交
  • 简介:现当代文学史上,相当多的新文学家写作旧体,其中有些人如鲁迅、郁达夫、田汉等的旧体还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新文学家的旧体创作普遍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的矛盾心态,值得关注。他们一面创作旧体,一面又认为旧体的文学价值不如新诗,常常把旧体当作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文体,甚至为他们的旧体写作感到不安或自责。

  • 标签: 矛盾心态 旧体诗 文学家 写作 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价值
  • 简介: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始于晚清。外交官李凤苞和学者辜鸿铭、王国维、赵必振、鲁迅等人最早写下了有关歌德的介绍。但歌德并非从一开始就以文豪的形象出现在国人视野中。李凤苞日记中的政治家“果次”、辜鸿铭译著中的“名哲俄特”、王国维论文中振兴国运的诗人形象先后出现在中国学人视野中。直至1903年赵必振从日文翻译出《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才使读者对歌德生平及作品有了全面了解.作为“全才”的歌德形象也开始为鲁迅等人所接受。本文通过盘点歌德在中国的早期接受史,对各具特色的“歌德形象”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形象建构背后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区。

  • 标签: 歌德 接受史 形象 辜鸿铭 王国维
  • 简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可以理解为,一种学术传统在时代习气中的升降命运和长远影响如何在一个学者身上由显而隐,最终还原为一种稳定学术传统的过程,瑶晚年多讲“清华学派”,其中寄托了对自己曾受陈寅恪影响的怀念。不过,一种学术生命力的顽强延续,有时候我们只能从他们学术著作的细处才体会得出来。

  • 标签: 学术道路 陈寅恪 王瑶 逝世 纪念 清华学派
  • 简介:双龙的视角看梅疾愚先生的“骂”与“被骂”,确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 标签: 双龙梅疾 梅疾愚 王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