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8 个结果
  • 简介:在真语文教学中,要强调道结合,也就是将语文知识和道德修养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能提高语文能力,更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发挥教育职能,否则学生学到的只会是死知识。在真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注重道结合,让初中学生在评价人物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把握眼研究的过程中挖掘文章思想内涵,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认知。

  • 标签: 语文教学 文道结合 “真” 苏霍姆林斯基 初中学生 道德修养
  • 简介:邓拓(1912--1966年),福建福州人,出身于晚清文人家庭。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早在1944年5月,邓拓就主持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受命主持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这一对期,邓拓很受信任。他曾被提名为八大的中央委员,因为以《人民日报》重要地位,总编辑是应该有这个位置的。但是他表示谦让,说这个位置应当留给别人。有一个时期,还传说邓拓要去给毛泽东当秘书,也被他谢绝了。但中央还是决定邓拓出席政治局会议,以便了解中央精神,及时在报纸上宣传贯彻。

  • 标签: 邓拓 新闻工作者协会 《毛泽东选集》 《人民日报》 为文 人民日报社
  • 简介:作为宋诗革新进程中的一种重要创作倾向,“以为诗”发展到熙宁、元丰年间时,业已蔚为大观,欧阳修以及苏轼前期的不少诗歌为其主要代表。此后,随着苏轼领导诗坛和朋辈后学的推波助澜,“以为诗”逐渐变本加厉,成为宋诗之普遍风貌。然而,从熙丰到元,黄庭坚也从...

  • 标签: “以文为诗” 黄庭坚 欧阳修 韩愈 苏轼 诗文革新
  • 简介: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宪兵害死的作家有多少呢?手头没有相关的统计资料,但最让人痛心的两位浙江人是杭州富阳的郁达夫和台州天台的陆蠡,郁达夫死时53岁,陆蠡仅34岁。

  • 标签: 陆蠡 文心 抗日战争期间 统计资料 郁达夫 浙江人
  • 简介:“升官刘之协,败官刘第五”,是邻水民间流传的俗语,是家乡人民对廖寅为官一生的朴素总结。廖寅先祖是明朝德庆侯廖永忠次子廖德有,为大理寺少卿,随汤和伐蜀,迁居邻水。廖寅生于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殁于道光五年乙酉(1825),字亮工,号复堂。

  • 标签: 述略 政绩 大理寺 明朝 先祖 道光
  • 简介:夫有"美食家"的雅号。所谓"美食家",就是爱吃爱喝的专家,爱喝茶和酒,爱吃美味佳肴。因为爱酒,陆夫留下许多生动的饮酒传说,也写出了许多与酒有关的文章。乡情篇陆夫酒量很大,为什么爱喝酒,源头在他的故乡。出身泰兴,这里是著名酒乡,酒坊很多,饮酒方便。至于泰兴缘何产酒,陆夫《壶中日月》说,因为乡亲们要养猪,它是财富来源。养猪需要饲料,便想到了酿酒的酒糟。"

  • 标签: 陆文夫 壶中日月 酒乡 酒坊 双沟 财富来源
  • 简介:谈到胡耀邦同志,令一些文化工作者永不忘怀的是他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宣传部长伊始,就为群众文化工作筹划制定了两个纲领性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与《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等4部门“关于加强城市、厂矿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这两个文件从80年代初相继传达到各地,受到文化工作者的热烈欢迎,也一扫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的局面,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空前繁荣和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大潮必然要在文化领域引起涟漪  耀邦同志重视群众的意见,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他到中宣部后,部办公室几乎每天都要收到他对群众来信、来访或新闻媒体的情况反映所写的批示

  • 标签: 农村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工作 胡耀邦 文化中心 人民群众 文化娱乐活动
  • 简介:甲骨"■(鬱)"過去多認爲是人名或方國名。本文對甲骨"鬱"字用法做出了新的解釋,認爲甲骨"鬱"表示一個與軍事行動有關的動詞,與古代的伏擊戰術有關。本文還對相關幾版疑難甲骨卜辭作了新的闡釋。

  • 标签: 甲骨文 伏擊戰術
  • 简介:沈约在南齐永明八年至九年担任御史中丞一职,并作《修竹弹甘蕉》一,历来学界都将此文看成是幽默诙谐的寓言文章,修竹喻指监察官吏,甘蕉喻指被弹劾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修竹弹甘蕉》还是一篇富有政治隐喻的弹。沈约在御史中丞任上,因当时的吏部尚书王晏权势熏天,深受皇帝信任,但其为人又十分专权,沈约不能直接加以弹劾,而写《修竹弹甘蕉》加以讽刺,通过此文也反映出南朝门阀势力的状况和监察效果的不佳。

  • 标签: 沈约 《修竹弹甘蕉文》 王晏
  • 简介:典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目前坊间风行的关于他的传闻轶事,大多突出他的“狂”与“傲”以及特立独行的各种怪僻。那么,历史上的刘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 标签: 刘文典 狂傲 传奇色彩 近现代史 特立独行 “狂”
  • 简介:《循环日报》上经常刊载有"裕堂"的广告。关于这个"裕堂"是什么机构,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做过研究。我想在这篇文章里对此加以初步探讨,指出"裕堂"是"中华印务总局"的印刷出版机构,并论述它在后来的演变等问题。

  • 标签: 文裕 王韬 同治十二年 印刷出版 格物入门 荷李活道
  • 简介:江于1912—1926年的14年间,任过上海南洋中学教员、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地质调查所所长、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1930—1934年,他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教书育人1912年,丁江在上海南洋中学教书,用生物演化的观点撰写中国第一部动物学教科书,并调查了扬子江芜湖以下的地质地貌,考察长江由中江、北江、南江人.海走向;1921年丁江在北大“地质研究会”著文,对于海岸线的进退速率予以评估,为古史工作者从事吴越文化研究提供了古地理古气候研究的资料。1930—1934年5月,丁江任北大地质系研究教授。此间,他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

  • 标签: 丁文江 地质调查所 地层古生物 古生物学者 中央研究院 区域地质调查
  • 简介:作为中共地下党员.他与傅作义是山西荣河同乡,后逐渐取得傅作义的信任,成为傅作义的文书人员和秘书.直到升任少将新闻处长、奋斗日报社社长、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政工处副处长。他叫阎又。中共的“红色卧底”不可谓不多,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在当事人去世后仍隐藏身份三十多年,阎又可称得上中共“潜伏”最久的人。

  • 标签: 中共 卧底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司令部 当事人
  • 简介:<正>丁江以地质学家的身份而热衷于政治,1904年,17岁的丁江就远渡英伦三岛,7年后获得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被胡适等英美派引为同调,傅斯年甚至推崇他为“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的菁华”。因此,在一般人的眼里,丁江是英美派的中坚,必然敌视苏联。但是,当我们看到他连载于《独立评论》之上,记述他的1933年苏联之行的《苏俄旅行记》后,我们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 标签: 丁文江 敌视苏联 托尔斯泰 旅行记 《独立评论》 列宁格勒
  • 简介:“笔有锋芒铗有声”①潘节,字奕敬.号离恨,永春县达埔镇新琼村人.是福建民国初年反袁世凯斗争中名载史册的英烈。潘节文生于1891年.祖父潘重、父潘吉德均为永春州庠生.在家乡私塾执教。潘节幼时随父上私塾,“读书过目成诵,龆龀即已能”。十三岁应州学童子试。永春是著名的白鹤拳之乡.潘节从小也兼习武术,体魄强健。科举废除后.潘节曾考取永春州中学堂(现永春第一中学前身).因家贫无力交费而未人校。

  • 标签: 反袁 民国初年 第一中学 袁世凯 永春县 白鹤拳
  • 简介:<正>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先君嵇甫先生有知人之鉴,能知人于未显吋,一生结交与培养人才很多。同乡:王炳程(怡柯)先生,与先君求学中学时即为知交。王先生有经济才,生活朴素。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我国罕阀混战,国家财政困窘,民不聊生。但全国唯我河南省教育经费独立,教职员工受难较少。这要归功于王先生。他当时设法叫河南旧省政府创立河南教育款产处,领导各县成立契税局,凡属人民房产地亩买卖,必经契税局证明始生效,所收契税,上缴省教育款产处,专作教育经费田。此外,二、三十年代在我国盛行过一阵所谓“平民教育”“乡村自治”。梁漱溟、晏阳初首先倡导,而继起实行者有河南镇平县彭禹廷等及我同

  • 标签: 知人 教育经费 河南省 三十年代 二十年代 河南教育
  • 简介:徵明是吴中才子,江苏长洲人。平生九次应试九次不第,没当过官。前半生穷困潦倒,后半生以书画闻名于世,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他与温州有什么关系呢?那还得从温州市内华盖山上的却金亭说起。

  • 标签: 温州 文徵明 情缘 唐伯虎 祝枝山 徐祯卿
  • 简介:避讳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极为严格的制度。《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便已明确规定:“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于是避讳种类便有公讳、家讳之分,避讳方法便有改字、缺笔之别。至如历代避讳具体情况,清代黄本骥先生有《避讳录》五卷,近人陈援(?)先生有《史讳举例》一书,论之已详,毋庸赘(?)。然而,治诸家对元代避讳情况却极少论及,黄、陈二书也是语焉不详。其主要原因是,元代皇帝姓名的汉字写法都是据蒙古文字音译,无从避忌,故元初对本朝皇帝的名号避讳一般不严格。因此,往往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错觉:元代并不讲究避讳。事实恰恰相反,元代的避讳制度极为严格。

  • 标签: 黄本骥 为尊者讳 公羊传 本朝 史讳举例 公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