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5 个结果
  • 简介:为进行山东日照海曲出土夹纻胎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选择了19块残片,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OM)、X光探伤机拍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残片的制作工艺、材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批漆器是实用器;其苎麻之间无漆灰层粘结,有别于现代制作工艺;其易存水,是使其易遭受腐蚀的重要因素。本分析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古代夹纻胎工艺提供素材。

  • 标签: 夹纻胎漆器 汉代 制作工艺
  • 简介:高句丽为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公元前37年(汉建昭二年)建都至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灭亡,经历七百余年。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高句丽时期的青铜容器、兵器、青铜铃等多种类型的器物。对于高句丽铜器、青铜器展开了一系列器物类型学的考证。而高句丽人是否拥有独立的铜冶炼以及加工的能力,一直是考古学家和冶金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科技手段揭示冶铸遗物及铜器、青铜器的内涵,对于探讨高句丽青铜冶铸业的发展状况及高句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高句丽 青铜 金相学 冶金
  • 简介:本文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南海“华光礁1号”、“南海1号”“南澳1号”三处沉船遗址出水铁器凝结物成分、物相及类型,结果表明“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铁器凝结物由铁质凝结物[主要含Fe304、α-FeOOH、Y—FeOOH、Fe2O3及少量的Fe8(O,OH)16C11.3]和钙质凝结物(主要含文石、方解石等)组成;“南海1号”沉船出水铁器凝结物由钙质凝结物和硅质凝结物(主要含石英,混合钙质凝结物及FeS2、FeCO3等)组成;“南澳1号”与“华光礁l号”沉船出水铁器凝结物相似,表面无钙质凝结物附着,铁质凝结物成分有所差异。根据分析结果,讨论了凝结物形成的可能原因。

  • 标签: 中国南海 古代沉船 海洋出水铁器 凝结物
  • 简介:自1979年中国发行当代第一套金币——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币开始,至2005年为止,当代金银币已发行了27年。中国当代金银币的发行丰富了中国货币的品种,通过这些货币展示、宣传了我国的政治事件、历史人物、艺术文化、科学技术、自然风光、民俗民风等。当代金银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的组成部分,作为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重要货币品种,作为受到人们重视的收藏、投资门类,金银币的设计、生产、发行受到社会很大的关注。

  • 标签: 中国当代 金银币 统计与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货币 公开发行
  • 简介:墓葬壁画经考古发掘后,墓室内原有的稳定环境被打破,在微环境不断变化的作用下产生各种不同的病害。为探究微环境变化规律,在陕西师范大学模拟壁画墓室内对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及土壤电导率等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外部环境的改变对墓室内部微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距墓底高度越高,其土壤温度、含水率变化幅度越大,越易产生酥粉等病害。利用离子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对土壤易溶盐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各种阴、阳离子含量与土壤埋深深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表面析出盐分主要以硫酸钠和硫酸钙为主,在微环境的不断变化下,易产生酥碱等病害。对壁画墓葬微环境进行系统研究,为有效调控墓室微环境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期为原址保护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壁画墓葬 微环境 温湿度 电导率
  • 简介:运用显微观察、荧光拍照、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手段,对#87北魏造像碑、#99隋代佛头、#54宋代残破佛头和2件泥塑佛像残块表面彩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北魏和隋代造像红色为朱砂,绿色为石绿,白色为方解石;隋代造像面部肉色为硫酸铅和朱砂的混合物,眼黑为炭黑;宋代造像表面红色为铁红,白色为方解石;泥塑残块#1表面蓝色为石青和石绿的混合物,#2表面为朱砂,判断其制作年代不晚于唐代中期。白灰层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并具有亮白色荧光反应,与碳酸钙粉末混合有机胶制成白灰层的荧光反应一致,判断古代样品白灰层中可能存在有机胶结质。在元素分析过程中,铅(Pb)一直存在,而在物相分析中并没有发现Pb的化合物。同样问题在早期关中出土墓葬壁画分析中同样存在,是否与彩绘工艺本身有关,值得引起关注。

  • 标签: 佛教造像 石青 石绿 朱砂 铁红 硫酸铅
  • 简介:河北磁县湾漳北齐皇陵壁画墓是我国近年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根据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等分析,初步推定此墓是死于560年的北齐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的武宁陵。该墓墓道长37米,宽3.62—3.88米,甬……

  • 标签: 北齐 壁画墓 皇陵 出土遗物 帝陵 侍中
  • 简介:摘要:宁波保国寺大殿是江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佛教建筑,目前损坏较为严重。为更好地保护和修缮该建筑,残损分析和结构性能研究是其修缮加固的科学基础。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对大殿的残损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其可见的病害;然后通过精确测绘及有限元模拟分析其结构性能,找出其隐在的病害;最后,综合残损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提出相应的修缮建议。

  • 标签: 保国寺大殿 残损分析 结构性能 修缮
  • 简介:髹漆丝织品光老化性能的测试分析,旨在了解其抗光老化的能力,为出土髹漆丝织品的保存和展示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工作以精制纯漆和桐油漆料分别髹涂的丝织物及未经髹涂的丝织品为试样,进行加速光老化处理。对试样的测试表明,两种髹漆试样经光照后强伸性下降轻缓,相同时段的降幅远低于丝织品,桐油漆试样降幅最小。两种漆膜在光老化中均有轻微的空洞和裂纹,纯漆膜损伤稍大。光老化过程中,漆膜对丝纤维的保护作用较好,漆丝的结晶度未有明显下降,而未髹漆丝纤维的结晶度下降显著。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出土髹漆丝织品的保存和展示提供科学的依据。

  • 标签: 髹漆丝织物 光老化 性能
  • 简介:黎城楷侯墓地M10出土祭祀动物57具,包括马、狗、羊、牛、猪五种动物,有马马牛、马马猪和狗羊祭祀组合。M8出土3副狗骨架,其中椁盖板下狗体型巨大。M7出土狗和猪的骨架共4副,M2、M4和M6三座墓各出土1副狗骨架。黎城楷侯墓地出土的这批祭祀动物为研究西周时期畜牧史、用牲礼制等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 标签: 黎城楷侯墓地 祭祀动物 骨骼鉴定
  • 简介:通过前期现场调查,分析了贺兰口岩画的主要病害,提出岩画附近的危岩体是其中威胁较大的一类地质病害。根据现场勘察将贺兰口岩画附近不同状态的危岩体分为坠落式、滑塌式和倾倒式三类失稳模式。经过室内试验得到了岩石矿物组成、密度、气孔率、吸水率、单轴抗压强度等物理性质,并且利用Hoek—Brown准则、贯通率法以及岩石表面回弹值估算了危岩体与主控结构面的强度参数,例如单轴抗拉和抗压强度、变形模量、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然后利用不同失稳模式的计算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危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中,需要进行加固。

  • 标签: 贺兰口岩画 危岩体 失稳模式 稳定性分析 Hoek—Brown准则
  • 简介:尽管文献史籍中对巴人起源的记载处在较模糊的状态之中,但对巴人起源于清江以及"廪君"是巴人始祖的观点似乎已被学术界公认.而据近20余年来地下考古发现资料,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巴人遗址多密集地分布在长江西陵峡及西陵峡出口一带的宜都、枝江、当阳一带.清江中上游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长阳"香炉石巴人遗址",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夏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空白,并且夏商时期的巴人遗址发现很少.因此,巴人起源于清江观点不能成立,清江中上游地区的早期巴人应是由清江出口处一带逐渐向中上游地区开发的.

  • 标签: 巴人起源 清江 廪君巴人 考古发现
  • 简介:柏威夏寺遗址为柬埔寨一处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其选址建造具有极佳的地势,其建筑充分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宗教功能,是高棉帝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宫建筑物之一,艺术成就堪比吴哥城的诸多名刹殿宇。历经千年,受各种自然环境、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古寺的建筑结构发生了严重变形,部分倒塌严重。为对未来开展柏威夏寺遗址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参考,在对遗址区自然环境地质因素及区内建筑保存现状的调查基础上,对遗址区建筑结构变形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柏威夏寺保护维修的原则。研究结果可为柏威夏寺的后期保护研究及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参考。

  • 标签: 柏威夏寺 结构变形 水害 不均匀沉降 保护维修
  • 简介:200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北京大兴高米店汉墓出土的两件铜镜做了科学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科学结论,为考察汉代铜镜的铸造技术提供了科学资料,同时为金属文物的科学保护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高米店汉墓 铜镜 金相学 能谱分析
  • 简介:古代颜料的科学分析一直是考古学研究和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分析和确定颜料的矿物成分,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工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拉曼显微镜对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红-黄色颜料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红-黄色混合颜料是雄黄、拟雄黄、三氧化二砷、硫磺与石膏的混合物。

  • 标签: 古代颜料 砷青铜 雄黄 拟雄黄 三氧化二砷 硫磺
  • 简介:<正>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掘,是我国晋南新石器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这个遗址的文化堆积丰厚,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对了解晋南新石器文化的发展状况有其重要意义。遗址的位置地处黄河北岸,与陕、豫毗邻,其文化面貌和陕、豫毗邻地区有共同的因素而又有区别,因此,具体地分析这一遗存的文化性质和年代,对探讨陕、豫、晋毗邻地区新石器文化的相互关系亦有其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 标签: 庙底沟类型 半坡类型 文化遗存 文化性质 新石器文化遗址 文化面貌
  • 简介:本文针对徐州苏山头汉墓中出现的陪葬与女尊男卑现象,结合徐州地区已有的考古资料展开讨论,认为该地区西汉时期的陪葬现象多存在于大、中型墓葬中,其墓主在生前或为拥有显赫社会地位的刘姓宗族,或为列侯高官;而陪葬者当属妾或奴仆等与墓主人关系较为密切的人。从性别上看,陪葬者男性、女性都有。从时代上看,主要集中在西汉早、中期。西汉时期,男尊女卑是社会主流,而在徐州地区西汉墓葬中出现了不少的女尊男卑现象,这正是其地域特点的体现。徐州作为楚国的政治中心,聚集了众多的刘姓贵族。因为楚国刘姓势力的强盛,刘姓宗室女的地位相对较为显赫。徐州地区西汉墓葬中出现的女尊男卑现象,应与刘氏宗室女的下嫁相关,是特殊女性政治地位或自身身份的体现。

  • 标签: 徐州 西汉墓陪葬女尊男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