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正>《民俗研究》创刊十年,在发表了许多重点理论文章的同时,也发表了许多为今人和后人所用的宝贵的民俗资料。《民俗研究》创刊,正当改革人潮风起云涌之际,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受到了彻底的冲击,依附小农经济同样延续了几千年的一大批民俗事象也像秋风落叶一般纷纷消失和正在消失。对于这一变革,千万人都在欢呼着迎接她,但是,对于民俗学工作者来说,在迎接新生活的同时也感到了肩头担子的沉重和赶路向前的急切。

  • 标签: 民俗事象 民俗研究 小农经济 田野作业 民俗文化 迎接新生
  • 简介:嗑瓜子的习俗在明代已经流行,到清代、民国愈演愈烈,晚清之前,“瓜子”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来南瓜子开始流行,民国时期葵花子又异军突起,最终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 标签: 瓜子 中国人 民国时期 三足鼎立 晚清 明代
  • 简介:中国画家特别是山水画家多以黄山作为活生生的粉,从中得到山水画的艺术真谛,黄山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艺术宝库。

  • 标签: 黄山 粉本
  • 简介:古代影印技术还未发明时,对钱袋传下来的法书、名画,想要留一个副本,最早只有用透明的蜡纸罩在原件上,映着窗户外的阳光,仔细钩摹。这种办法,叫做“向榻”。向,指映着阳光,榻,指照样描摹。“向”(繁体字为“衢”)曾被人误写为“响”(繁体宇为“馨”),“榻”,后来通用“拓”。又因碑帖多是刻在石头上的字,对碑帖的捶拓本多用“拓”,蜡纸钩摹的向榻,则多用“榻”。这是后世的习惯用法,容易混淆,先作一些说明。

  • 标签: 价值 宋本 习惯用法 繁体字 “向” 阳光
  • 简介:耿村是冀中平原一个1100多人的村落,属河北省藁城市小常安镇。1987年春,河北民间文学工作者发现这里有大批人善于讲唱,先后进行了8次民间文学普查,从150多位村民中挖掘出故事4500篇,其

  • 标签: 《耿村民问文化大观》 河北 民俗文化 编纂体例
  • 简介:钱一墓园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太湖北岸的城湾山腹地,是一座明代中晚期高等级墓园,规模宏大,占地8000余平方米。园中望柱、牌坊、神道、石像生、泮池、圆形台阶、祭台、墓葬、墓舍等遗迹排列有序,体现出明代墓园的结构特征。墓园地望突出,布局蕴涵易学思想。通过考古发掘、文献查证和走访调查,可以得知墓主人为明末东林党人钱一。该墓园的考古发现对明代考古学和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明代 钱一本墓园 东林党 易学
  • 简介:祁连休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全书98万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对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的理论探讨,分为绪论、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的发展态势、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中的亚型、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中的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互换现象、民间故事的录写与选编对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发展的推动作用等下编分为七个历史时期,

  • 标签: 民间故事类型 中国古代 河北教育出版社 民间传说 祁连休
  • 简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温州人移民海外,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本文拟从民俗学视角审视和解读海外温州人,研究巴黎的"温州现象",重点探讨如下问题:这些非精英移民是怎样从温州来到巴黎、在巴黎获得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融入法国社会的?作为一个外来群体,他们原有的民俗观念与行事方式在异国他乡有什么改变?这些都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 标签: 巴黎 温州人 民俗文化 互动 重构
  • 简介:<正>鸠摩罗什(Kumāarajiva,公元343年—413年),意译童寿,佛典四大译家中的第一位。他活动的时代,应属佛典汉译史的早期。但是他的若干译本却能经历一千五百年漫长时间的考验,始终为佛徒所喜受,成为他们诵习的标准经典和建立宗派的根本依据。不被他人乃至名家的重译所取代。他的译经实践,形成了佛典翻译史,以至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公认的高潮。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后秦政权对于佛教的大力提倡,前此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竺法护等人勤恳努力积累的丰富经验,围绕他,

  • 标签: 妙法莲华经 《大正藏》 方言 活译 鸠摩罗什 中国翻译史
  • 简介:美国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弗兰克·奥海姆是旧金山探索馆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科技馆之父"。他在博物馆展示、传播、教育、娱乐等方面的研究为博物馆观众体验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科学博物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探索馆模式,对现代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梳理弗兰克·奥海姆的人生经历和理论形成过程,并从认知体验、艺术体验、探索体验、娱乐体验等四个方面分析其主要理论和实践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博物馆设计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

  • 标签: 弗兰克·奥本海姆 旧金山探索馆 科学博物馆 观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