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从漠河县城西林吉镇出发.过了阿木尔河.车子一直在茂密的原始森林的公路上奔驰.奔向远方黑龙江源头的洛古河。

  • 标签: 黑龙江 洛古河 自然景观 旅游资源
  • 简介:运用武汉市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主要包含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三个因子。从身份认同程度来考察,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已经达到"半"认同水平,但身份认同内部差异较大。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依次降低。相对较高的地域认同程度反映的是迁入地"城市魅力"的效应,而相对较低的群体认同程度,反映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外地人"意识倾向的特点。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

  • 标签: 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 地域认同 文化认同
  • 简介:图们江下游开发作为一项跨国境、跨世纪的庞大工程。势必会给包括中国朝鲜在内的3亿东北亚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深刻而又全面的影响,而中国朝鲜则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亲缘优势、文化优势及较高的人口素质,将在图们江地区开发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中国朝鲜族 图们江地区开发
  • 简介:本文以通道县芋头侗寨为研究区域,在识别鼓楼、风雨桥、寨门、萨坛、布局形态、图腾标志、环境因子等9个景观基因的基础上,从环境要素感知和文化心理认同的角度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发现:1萨坛感知度最高,图腾感知度最低;2萨坛、鼓楼认同度较高,整体形态、图腾和参考环境认同度较低;3位置感知度最高,体积感知度最差;4情感认同度较高,功能认同度最低;5男性感知和认同明显高于女性;6文化程度对感知影响较大,对认同影响不明显;7居住时长对感知和认同有正向影响;8离村寨距离对感知与认同度由正向影响。

  • 标签: 传统聚落 景观基因 感知与认同
  • 简介:对旅游区外来从业者社会认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取了青岛市作为典型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青岛市旅游区外来从业者的社会认同特征与影响因素。调查发现:旅游区外来从业者的社会认同程度总体较高,但其不同维度下的认同度呈不均衡发展;在分析人口统计特征对社会认同的影响时,研究表明,老家所在区域、受教育程度和从业时间能够对旅游区外来从业者的社会认同产生积极影响,其他变量不明显。最后从青岛市政府、旅游区管理者等角度,提出了促进旅游区外来从业者社会认同的一些措施。

  • 标签: 旅游区外来从业者 社会认同 特征 影响因素 青岛市
  • 简介:带着女朋友看50年代的电影也可以,娱乐性可能并不差,这在传统电影院里恐怕难以实现。如果顺利,这些将在未来几个月时间就会出现。

  • 标签: 营销总监 大众 天地 创意 50年代 电影院
  • 简介:本研究以武陵世界遗产地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对武陵旅游的网络进行构建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武陵旅游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具备创新特征的网络,而这种具备创新特征的网络的形成对于武陵旅游的集群化发展和保持持续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文章提出促进目的地旅游网络发展的建议。

  • 标签: 旅游目的地 网络 武陵源 创新
  • 简介:论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场所的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的基础性的新方法"场所叙事"。论文阐述了相关的定义与内容,探索了城市文化特色与其认同性建构的场所叙事策略与路径。相比传统基于物质形象塑造模式,场所叙事更倾向于将场所中隐含的非物质的社会文化信息展现到物质空间之中,来凸显城市亚文化;同时,场所叙事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框架来建构文化认同,培育场所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此外,论文对上海滨水历史街区"老码头"更新进行考查,从场所叙事角度,来诠释与验证其策略在历史街区重构中的适用性。本文的贡献在于为当下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塑造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场所叙事 城市文化特色 历史地段 认同 语境
  • 简介:2018年10月底聚焦"文化线路"的第七届ICOMOS-Wuhan无界论坛正好距离《ICOMOS文化线路宪章》通过十年。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和国际古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国际专家以及中国学者、规划建筑设计专家集中探讨了文化线路在城乡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问题。从"文化线路的科学保护"(2009年无锡论坛主题)到"人文·人居·新时代"(本次论坛主题)的发展,不仅仅是文化线路,也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十年来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总结与缩影。

  • 标签: 无界论坛 文化线路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