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方法对2013年3月-11月临沂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7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93.63%);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男女比1.851;好发人群为农村散居儿童(64.97%),发病高峰为4~7月份(75.79%),多数患儿皮疹典型,伴有发热,部分患儿合并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心肌损害,42例患儿入院后有持续发热、精神差、易惊、抽搐或肢体抖动、血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以上是重症型病例的重要临床表现及检测指标。结论手足口病有明显的人群性、季节性,加强对1~5岁儿童的监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早期识别危重症,及时干预,其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儿童手足口病影响因素,为防治儿童手足口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儿童手足口病患儿50例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儿童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可能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的各类因素进行但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饭前未洗手、早产、体质弱、外来人口、居住环境卫生差、通风条件差、有接触患病人群、家长疾病知识认知度低等与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生有关;2)多因素分析法显示早产、体质弱、居住环境卫生差、有接触患病人群为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早产、体质弱、居住环境卫生差、有接触患病人群四个因素是导致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临床在对于儿童手足口病防治的过程中,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临床特点、救治体会及患儿转归,为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和治愈率的提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救治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与普通手足口病的患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重症手足口病好发于5~7月之间(占79.1%)。发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46.5%),高血糖(51.6%)以及肢体抖动和无力(58.8%)。持续高热伴精神萎靡(79.1%),呕吐及惊厥(75.6%),精神烦躁及头痛(70.9%)和出现颈项抵抗征(72.1%)是神经系统受损的早期表现。90.7%的患儿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出现于病程前4天。较普通手足口病,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典型症状出现早且频率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住院时间较普通患儿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及甘露醇。出现肺水肿前兆时积极进行机械通气。结论持续高热伴精神萎靡及头痛,呕吐或精神烦躁,肢体抖动和无力,颈抵抗征等神经系统症状是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早期识别重症患儿的危象表现,及时进行降低颅内压,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和激素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降低患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小儿手足口的预防与控制。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我门诊收治的8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对这些患儿我们采取一般性的药物治疗,首先给予这些患儿口服维生素B、C,结合患儿的具体病症,还可以联合应用热解毒的中草药,病症严重者,给予抗病毒药物。结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痊愈70例,占总数的87.5%;有效6例,占总数的7.5%;无效2例,占总数的2.5%,最后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均痊愈。结论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高传染疾病,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实施隔离治疗,这样就能够减少感染病例,并且依据患儿的具体病症,应用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做好治疗与预防同时进行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