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我科2008~2010年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常规化学室间质评(EQA)的成绩,探讨稳定和提高临床化学检验质量的因素,为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0年的9次EQA成绩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变异指数得分(VIS)和变异指数移动总均值(OMRVIS)表示。结果3年内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常规生化EQA活动成绩均为优秀,年平均VIS均<80%,3年优秀率分别为80%、100%和100%,OMRVIS从56下降至32。结论通过参加EQA,发现不足,制订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可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提升实验室检验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82例剖宫产产妇,根据产妇的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n=41)、对照组(n=41)。观察组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照组采用催产素,使用SPSS23.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组产妇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9%,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差异性不显著,P>0.05。两组在临床相关指标(产后2h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方面比较,统计学意义均存在,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7.32%,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24.39%,差异性存在,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中,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出血率,值得在临床方面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间苯三酚应用于急诊胆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自2016年8月—2017年8月对来我院进行急救的患者92例,随后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间苯三酚抢救组与山莨菪碱抢救组,每组各46例。其中间苯三酚抢救组患者采取间苯三酚药物抢救治疗,而山莨菪碱抢救组患者采取山莨菪碱药物抢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止痛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抢救后,止痛效果均较好,但是间苯三酚抢救组患者的止痛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山莨菪碱抢救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苯三酚应用于急诊胆绞痛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简介:了解地震灾区高三学生的焦虑程度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为突发事件下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焦虑自评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等对宁强震区的在校高三学生进行调查。①震区高三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群(P〈0.01);②学生的焦虑水平与其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以及个人状况中的一些因素具有相关性(P〈0.01);③16PF中的忧虑性、特质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因素以及个人状况中的生活状况是影响学生焦虑程度的3个主效应因素(P〈0.01)。由此可见,突发事件发生后,消除高中学生的焦虑状况应主要从消除其忧虑性、消极应对方式以及改善其生活状况着手。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十个科室的200名人员发放科研经费调查问卷,以了解科研人员对于本院科研体制的了解程度、科研经费的分配情况、使用情况、报销情况,以及对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意见或者建议。方法本研究在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基础上制订问卷,发放给十个主要科室的不同职称人员,调查他们在科研建设方面认知度及存在问题。结果对医务人员的调查问卷中,统计结果显示在调查人员中具有不同职称的人员对科研能否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上理解有差异,在科研发展中受限制的原因方面,不同职称的人基本认为原因在于科研经费的缺乏与科研设备的缺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缺乏科研带头人。各级职称人员在是否从事过科研活动方面也有显著差异,总体上来说初级职称人员偏多,但是从参与度来说高级职称最高,因此医院的科研主力还是拥有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此外,在科研经费使用方向的调查中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经费用在了非科研支出上。结论大部分的医务人员认为医院在科研经费的投入方面、科研设施的购买方面做的不够。科研的主力还是拥有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中职人员的一部分。初职人员的绝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医院科研经费存在利用率低、投入产出比低、部分科室缺乏科研经费等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化性溃疡患者通过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一组40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甲硝唑治疗,观察组治疗方法为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治疗。针对肠道菌群情况,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肠道菌群中的消化球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肠杆菌及双歧杆菌菌落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通过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显著,有效降低患者肠道内各种菌群水平,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应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EKG定位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患者,患者120例,选择时间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60例为对照组按照体外测量方法置管后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2018年7月—2018年2月60例为观察组采用EKG技术进行PICC尖端定位后置管,再到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结果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85%,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5%,置管时间5±1.1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96%、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置管时间7±1.3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明显高于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体外测量方法,置管时间大于体外测量方法。结论EKG技术可以提高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