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与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32例老年CHF患者作为CHF组,并按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6例、Ⅱ级38例、Ⅲ级40例、Ⅳ级28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BNP及血尿酸水平,比较不同心功能级别入选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和血尿酸水平。结果CHF组患者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4.19±206.00)ng/Lvs(41.25±15.34)ng/L,(405.24±90.16)μmol/Lvs(286.43±78.68)μmol/L,P<0.01];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HF时,BNP与心功能分级、血尿酸、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呈正相关(r=0.76、0.33、0.22,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34,P<0.05);尿酸与心功能分级、LVEDD呈正相关(r=0.41、0.23,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24,P<0.05)。结论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可能具有相关性。
简介:目的报道5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改变.方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天及术后4周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流出道峰值流速及峰值压差(LVOTGradient).结果所有患者术后3天即出现LVOTGradient下降(P<0.05),而IVSd及EF则无明显改变.术后4周IVSd及EF出现明显降低(P<0.05),LVOTGradient也进一步降低.结论PTSMA术后的病人,超声心动图上左室流出量的梗阻及压差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改善日益明显.
简介: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控制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方法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给予胰岛素及叶酸、维生素B12治疗3个月。基线和治疗3个月抽取空腹血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尿素氮(BUN)、肌酐(Cr)、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留24h尿测尿微量白蛋白(UAE)。结果所有患者经3个月的治疗,FBG、PBG、HbA1c、Hcy、UAE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血糖控制及叶酸、维生素B12治疗,血浆Hcy水平也明显下降。
简介:目的:观察益气复脉注射液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34例HOC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8例),观察组给予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疗程为28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1.3%和27.8%,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室间隔厚度(VS)、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E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ED)、主动脉根部内径(AO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分级(SAM分级)、左室流出道(LVOT)流速、二尖瓣舒张期A峰、E峰、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左室舒张高峰充盈率(LVDPFR)、左室舒张高峰充盈时间(LVDPFT)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比较,均无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益气复脉注射液可改善HOCM舒张功能和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减低左室流出道梗阻,近期疗效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揭示其治疗机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4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应用药物的同时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以及峰值流速变化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为(1.03±0.46)次/周,持续时间为(2.84±0.51)min,心肌缺血总负荷为(10.17±4.72)mm·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MD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D以及峰值流速变化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FMD为(10.08±2.05)%,峰值流速变化率为(68.11±9.5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通过增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5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96例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并行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而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临床结局将纳入的患者分为生存组(56例)和死亡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并行多元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该人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发现死亡组术前心功能Ⅳ级、神经系统障碍、肝功能不全、术后低血压、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和APACHEⅡ评分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心功能Ⅳ级、术后肝功能不全、术后低血压和APACHEⅡ评分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并行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预后与术后肝功能不全、术后低血压、APACHEⅡ评分和术前心功能Ⅳ级有关,因此,应重视患者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并加以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应用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6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7(30-67)岁;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12例、慢性夹层4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结果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4例。行主动脉弓置换及“象鼻”支架术2例,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置换1例,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13例,其中同期行Bentall术2例、主动脉根部成形术8例。心肌阻断时间59-137(104-31)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7-57(29-11)min。术后肾功能衰竭2例,1例经血液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恢复,另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5例患者出院,随访1个月至1.5年,1例患者于术后约1个月双下肢肌肉坏死,在外院施行了截肢手术,8例患者不同程度恢复工作,无晚期死亡或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医院和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16年8月~2017年1月期间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分析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支架情况、Th1及Th2细胞因子水平等情况;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再狭窄组患者收缩压、脉压差、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三酰甘油、尿酸、靶病变直径、靶病变长度及Th1细胞因子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患者支架直径及Th2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OR=1.925,95%CI1.108~3.346)、纤维蛋白原(OR=1.401,95%CI:1.034~1.898)、三酰甘油(OR=1.338,95%CI:1.007~1.777)为PCI术后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及三酰甘油均可能增加CHD合并T2DM患者行PCI术后并发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
简介:目的:探讨海水浴体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于海水浴前后对60例海水浴组和60例一般疗养组的T2DM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并分析其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以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的进行比较。结果:①疗养前:T2DM患者HRV和LVEF值均较健康组降低(P〈0.05~〈0.01),且T2DM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DM+SMI)组较单型性T2DM(DM)组的降低显著(P〈0.05~〈0.01);②疗养后:与疗养前比海水浴DM组各值升高显著(P〈0.05),DM+SMI组升高非常显著(P〈0.05~〈0.01);而一般疗养组各值均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海水浴体疗对老年T2DM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着积极康复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术后即刻和动态随访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心脏超声评估14例HOCM患者行PTSMA手术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左心室大小、各左室壁厚度和心脏功能.结果消融前患者室间隔厚度平均为(21.53±4.00)mm,左室后壁平均为(11.0±2.2)mm,左室流出道平均压力为(83.0±27.7)mmHg.消融后即刻患者心室结构无明显变化,但流出道压力减至(28.2±24.7)mmHg.1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室间隔厚度减少至(14.3±3.7)mm,左室后壁平均为(11.6±6.3)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从术前的(42.1±4.9)mm增加至术后的(47.3±6.8)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从术前的(26.4±3.4)mm增加至术后的(32.4±8.8)mm,后随访至1年无继续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在随访3个月时较术前下降,但仍在正常心功能范围.结论PTSMA手术能有效降低HOCM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并能引起左心室发生良性逆重构.
简介:目的研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209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20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水平.结果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比较,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缩短,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显著降低,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血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
简介:目的探讨预防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大体肺侧支循环肺出血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大体肺侧支循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实施的干预措施情况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和常规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后的肺出血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肺出血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875,P=0.0078).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大体肺侧支循环患者的肺出血发生率,是临床预防肺出血的理想方法之一.
简介:目的探索增强型体外反搏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VIP、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增强型体外反搏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自建库至2017年6月30日时限内文献均纳入检索范围。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研究,13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增强型体外反搏术联合常规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绞痛症状(RR=1.31,95%CI:1.22~1.41,P<0.00001)和心电图改善方面(RR=1.23,95%CI:1.12~1.35,P<0.0001)优于常规治疗。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是确切的,且安全性高。
简介: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12月在解放军105医院就诊的30例2型糖尿病(2-DM)患者及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身高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1例应用超声诊断仪测量常规参数指标,获得高质量的二维图像,测量左室局部纵向舒张早期、晚期峰值应变率(LsSRe、LsSRa),圆周局部舒张早期、晚期应变率(CsSRe、CsSRa),并计算出整体舒张早期应变率LgSRe、CgSRe及舒张晚期应变率LgSRa、CgSRa,计算LgSRe/LgSRa、CgSRe/CgSRa、E/LgSRe、E/CgSRe值。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左室LsSRe明显减低(P〈0.05),LgSRe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88±0.17比1.30±0.22,P〈0.05);LgSRe/LgSRa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且比值〈1(0.91±0.19比1.20±0.39,P〈0.05),E/LgSRe较对照组增高(0.92±0.16比0.67±0.22,P〈0.05)。③左室圆周应变率各项参数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D—STI能够客观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
简介: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采取溶栓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8)给予常规尿激酶溶栓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治疗,治疗组(n=30)在对照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院内及院外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9%,两组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未增加大出血等院内及院外心血管事件(P均〉0.05)。结论ST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并加用替罗非班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溶栓治疗,未增加患者近期及远期心脑血管事件。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T2DM患者148例,按超声诊断仪测量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和粥样斑块将其分三组:非IMT增厚组46例I、MT增厚组53例和斑块形成组49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身高、体重、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RBP4,并计算BMI及IR,分析其相关性。结果T2DM患者组血清RBP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非IMT增厚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各组的RBP4水平与BMI、TG、HOMA-IR呈正相关,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的RBP4水平与IMT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4水平是IMT值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RBP4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关系密切。
简介:背景:糖尿病肾病可导致终末期肾病,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以减慢Ⅰ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病情的恶化,但尚未在Ⅱ型糖尿病病人中得到同样的结果。本文作者评价AngⅡ受体拮抗剂对Ⅱ型糖尿病肾病的作用,还将评价氯沙坦对心血管疾病、尿蛋白和肾病恶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一项多国、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中,评价AngⅡ受体拮抗氯沙坦对Ⅱ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保护作用。在28个国家250个研究中心,共有1513例Ⅱ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参与此项研究。在为期6周的筛选期间,病人仍接受常规的抗高血压治疗,并根据尿蛋白水平、尿白蛋白与肌酐比率(2000或≥2000)对病人进行分层。随机给予氯沙坦(50mg)或安慰剂,同时辅以常规抗高血压药物。4周后,若患者坐位时最低血压在目标血压之上(即收缩压小于140mg,舒张压小于90mg),则氯沙坦或安慰剂剂量增加至100mg,每天1次。8周后,增加上述常规抗高血压药物(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AngⅡ拮抗剂)或加大其剂量以达到目标血压。氯沙坦组在常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中枢降压药)基础上,加用氯沙坦50-100mg每天1次,平均治疗3.4年。血清肌酐值的升高、终末期肾病或死亡作为一级终点;心血管疾病、蛋白尿治疗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和肾病恶化率为二级终点。结果:一级终点时,与安慰剂组(n=359)相比,氯沙坦组(n=327)危险度下降16%(P=0.002),调整血压后,危险度仍未改变(15%,P=0.03)。进一步根据整个试验分析,病人中继续接受他们设计的研究,在初级混合终点时,氯沙坦组的危险度下降22%(P=0.008)。氯沙坦组减慢血肌酐浓度的升高(危险度下降25%,P=0.02);终末期肾病(危险度下降28%,P=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7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40ms、20mg,共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观察颈动脉结构,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同时测定治疗前后的血糖(GLU)、血脂及肝功能、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颈动脉IMT均明显降低(P〈0.05);且40ms组的IMT值下降幅度较20mg组明显(P〈0,05)。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OL-C)、CRP均显著下降(P〈0.05),40ms组降低更显著(P〈0.05、P〈0.01),而肝功能、CK与治疗前后及20mg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40mg/d较20mg/d能更有效的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剂量的增加不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