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心脏骤是突然地出现流向大脑的血液完全的停止。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较小的损失;但有些患者则可能因为长期的脑部损伤,而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精神或身体方面。如果快速冷却无意识的受害者,能够限制大脑损伤的程度,增加生存的几率,与其他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相比。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关这个方面的报道,发表在近期的《循环杂志》上。

  • 标签: 心脏骤停 严重并发症 快速冷却 无意识 经济有效 治疗方法
  • 作者: 唐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09-21
  • 出处:《系统医学》2021年第2期
  • 机构:彭州市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1930
  • 简介: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估计人数达到3.3亿,每年约54.4万人经历心脏性猝死,且80%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家中。院外心脏骤的存活率极低,我国仅有不足1%(发达国家12%~15%),其主要原因是院外心肺复苏实施率较低且质量较差。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心肺复苏普及率、心肺复苏设备配备率、医务工作者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技术的比率均不足1%。

  • 标签: 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术
  • 简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美国亚特兰大退伍军人医疗中心的Dr.HeatherL.Bloom和他的同事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有坏消息,也有好消息。坏消息就是:住院期间发生过心脏骤的患者,出院后短期内的生存率都不怎么高:好消息就是:安装了植入式自动除颤心脏起搏器(internal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简称ICD)的病人似乎会有多点安全保障。

  • 标签: 心脏骤停 生存率 ICD 退伍军人医疗中心 心脏起搏器 坏消息
  • 简介:来自西班牙马德里拉巴斯大学医院的EstebanL6pez-de—Sa博士在美国心脏病学会2012年度科学会议上报道了这一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心脏骤患者采用两种温度冷却病人。结果显示.与较高的34℃相比较.较低的32℃(89.6°F)可以改善心脏骤病人的预后结局。该研究结果同时也在线发表于《循环》杂志上。

  • 标签: 心脏骤停 温度 美国心脏病学会 临床试验 大学医院 预后结局
  • 简介:目的研究深低温循环(DHCA)长程时间窗90min期间行间歇性一侧颈动脉顺行辅助灌注脑保护液(IUACP)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10~15kg实验小猪22只,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6只,18℃不停循环90min,不加灌注脑保护液;阳性对照组8只,18℃循环90min,不加灌注脑保护液;实验组8只,18℃循环90min,IUACP灌注1,6-二磷酸果糖+氧和冷晶液脑保护液.采用改良开胸体外循环法建立猪DHCA模型,转流降温至鼻咽温18℃时循环90min,分别在循环期间、降温和复温时加用脑保护液间歇灌注,观察各组动物的脑血流量、生理指标变化、神经血红蛋白的表达和电镜下海马组织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脑血流量在IUACP辅助下由(22.2±2.5)ml·min-1·100g-1上升到(38.5±2.6)ml·min-1·100g-1.空白对照组检测到少量神经元形态学改变,阳性对照组可以观察到严重的神经元损害,电镜下发现海马CA1区线粒体肿胀,而实验组线粒体形态正常,突触有大量囊泡聚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神经血红蛋白表达上调,c-FOS蛋白表达增加.结论1,6-二磷酸果糖+氧和冷晶液是一种较好的脑保护液,DHCA90min内IUACP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深低温下的氧耐受可能源于神经血红蛋白有较好的携氧保护脑的作用.

  • 标签: 脑保护液 灌注 辅助 深低温停循环 DHCA 血红蛋白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ICU心脏骤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ICU中的60例心脏骤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其中复苏成功的患者有40例,复苏失败的患者有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总结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结果复苏成功组心脏骤原因中窒息、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所占比重与复苏失败组差异不明显,P>0.05,复苏成功组原发疾病中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衰竭所占比重与复苏失败组差异不明显,P>0.05;复苏成功组机械通气实施率高于复苏失败组,肾上腺素大剂量使用率高于复苏失败组,心脏骤3分钟内抢救率高于复苏失败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心脏骤时间都是影响心脏骤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该加强对这些因素的控制,最大程度保障心肺复苏效果。

  • 标签: ICU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电击致心跳呼吸骤患者救治的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7月-2014年2月间我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收治的因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患者85例,探讨院前急救不同因素对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全组心跳呼吸骤患者经院前急救后,心跳、呼吸恢复者21例(24.7%),患者存活并出院者13例(15.3%)。年龄高于60岁的高电压击伤的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有所降低,但与〈60岁组与低电压击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电击后至行心肺复苏急救的时间〈5min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最高,且随着施救时间的延长(〈5min,5-11min,11-16min,〉16min),复苏成功率(58.33%比31.58%比8.00%比0%)、出院存活率(58.33%比15.79%比0%比0%)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及早进行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措施,能够有效改善电击致心跳呼吸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电击伤 心脏停搏 急救医疗服务 心肺复苏术
  • 简介:患者女性,64岁,因活动后心慌。心前区不适3年.加重伴心前区疼痛1天就诊。查体:患者痛苦面容.皮肤湿冷;体温35.50℃;心率160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80/60mmHg。立即检查心电图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随即在心电监测下做左侧颈脉窦按摩,按摩约3s后,即出现1.34s的窦性搏,又在一次P—R间期缩短的室上性激动后出现-12.38s的窦性搏.当搏8.86s时,患者出现两眼上翻,面色苍白.肌张力增强,立即心前区叩击一次并胸外心脏按压,3.5s后相继出现2.4s的室性心动过速,6s的室性自主心律,频率为27次/分的窦性心动过缓,以及3~6s的窦性搏,持续心脏按压.吸氧约2min后.患者意识恢复,心电图转为窦性心律,呈窦性心动过缓.LGL预激综合症,缺血性ST段压低,继续观察心电图变化,可见ST段压低有所缓解,遂送入病房,给予抗凝。抗血小板凝集,J3受体阻滞剂等治疗,7天后临床治愈出院。

  • 标签: 颈动脉窦按摩 心电图示 心脏停搏 缺血性ST段压低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胸外心脏按压
  • 简介:目的对遗忘型轻度认知损伤(MCI)患者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进行研究.方法为横断面研究,采用词语自由回忆、再认、自由联想和字根补笔的方法,分别测试20例遗忘型MCI患者(MCI组)和20例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对照组)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结果遗忘型MCI组存在语义性启动效应和知觉性启动效应,遗忘型MCI组较对照组外显记忆降低,而内隐记忆无显著差异.结论遗忘型MCI患者的记忆功能呈外显记忆损害,内隐记忆保存的特点,这种记忆功能的双重性为MCI患者记忆功能康复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认识障碍 记忆障碍 遗忘 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英国一女婴最近上演了一出起死回生的生命喜剧,令人忍不住赞叹生命的强大。英国北安普敦郡13个月大的女婴薇露·佩哲在12天内,心脏病发作三次、中风一次,期间三次心跳停止无生命迹象,后又奇迹般生还。四周之后,她完全恢复,与同一年龄的正常孩童无异。

  • 标签: 心脏停跳 女婴 英国 康复 治疗 心脏病发作
  •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的原因与高危心电表现。方法分析45例在入院时或入院后至少发生1次心脏骤患者的原因及其发作时与发作前后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或持续心电监视心电图形。结果45例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最常见的基本原因为冠心病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次为特发性及继发性巨大异常J波、扩张型心肌病;低钾血症是最常见的诱因;最常见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是心室颤动。其高危心电图表现:①复杂性室性早搏;②异常J波;③继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④Brugada综合征;⑤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墓碑样ST段抬高。上述各种原因心脏骤者有各自不同的临床及心电学特征。结论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心脏骤存在多种原因及高危心电图表现。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脏骤停 心电描技术
  • 简介:1病例报告潘某,女性,大学生,20岁,因一过性晕厥于2003年7月1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天在假期旅游时可能由于饮食不节出现腹泻2次,无发热,无腹痛,无黏液脓血便,未治疗自行缓解。回家后一切正常,在弯腰拿东西时突然晕厥跌倒,约数秒钟后清醒。既往健康。查体无异常体征。检验血尿便常规正常,血沉、抗“O”、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均正常,心肌酶学、肌钙蛋白T正常,X线摄片心脏大小形态正常,肺无异常。心脏超声多普勒未见异常。

  • 标签: 心室停搏 迷走神经 一过性晕厥 介导 心脏大小 类风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内窥镜采集大静脉技术的学习曲线及减少对大静脉的损伤、提高移植血管的长期通畅率和临床效果的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2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经内窥镜采集大静脉移植物组(200例)和桥式切开采集大静脉移植物组(50例)。比较两组术中大静脉损伤情况、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完整学习曲线后。两组大静脉直接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0.44)个vs.(1.23±0.51)个,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4)minvs.(38±6)min,P〉0.05]。经过100例采集经验后,内窥镜组手术时间缩短[(27±4)minvs.(38±6)min,P〈0.05];内窥镜采集组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低(0%vs.22%,P〈0.05)、血肿发生率低(0%眠4%,P〈0.05)。结论保证足够的培训期,拥有合理的采集技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内窥镜采集大静脉对大静脉移植物的直接损伤与桥式切开采集比较无明显差异。但伤口并发症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缩短。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内窥镜 大隐静脉
  • 简介:目的探讨乳内动脉(LIMA)-大静脉(SV)Y型复合桥血管的术中即时血流量以及术后中期通畅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24例在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接受非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术中应用Y型复合桥血管(LIMA-SV).术中使用TrFM进行桥血管血流测定.出院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评估桥血管通畅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OPCAB,平均吻合移植血管(2.5±0.5)支,术中无中转体外循环.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SV单根组和SV序贯组之间Y型复合桥血管主干(近端LIMA)的平均血流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远端LIMA(LIMA-LAD)平均血流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SV序贯组的SV主干的平均血流高于SV单根组[(24.6±9.8)ml/min比(19.2±5.7)ml/min],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之间不同靶血管的搏动指数(PI值)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显示,所有桥血管的总通畅率为96.7%(59/61),其中LIMA桥的通畅率为100%(24/24),SV桥的通畅率为94.6%(35/37).结论LIMA-SVY型复合桥血管能够为SV和远端LIMA提供足够的血流,中期通畅率良好,对不能获取右乳内动脉或桡动脉且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替代方案.

  • 标签: 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即时血流量测定 Y型复合桥血管 通畅率 大隐静脉序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