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诱导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明确小肠移植早期排斥反应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探讨TNF-α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在凋亡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SD)大鼠和Wistar大鼠行异位节段小肠移植.同基因移植组:SD(供体)-SD(受体);异基因移植组:Wistar(供体)-SD(受体);异基因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Wistar(供体)-SD(受体)+环孢素A每日10mg/kg.术后第1、3、5、7天,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移植肠黏膜上皮凋亡细胞,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同基因移植组术后排斥反应轻微,移植肠黏膜上皮凋亡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异基因移植组术后凋亡细胞数随排斥反应的加重而增加(P<0.01),并显著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1);异基因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凋亡细胞数亦显著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1).同基因移植组术后血清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异基因移植组术后血清TNF-α水平随凋亡细胞数的增加而增高(P<0.01).移植术后血清TNF-α水平随移植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轻重而变化,两者呈正相关(r=0.837,P<0.01).结论:TNF-α与大鼠小肠移植早期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现象有关,并在细胞凋亡的发生中起调节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取支气管灌洗液培养在重型肝炎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6例重型肝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灌洗液培养作病原学诊断,B组46例行痰培养作病原学诊断。根据药敏结果进行抗感染治疗。结果A组42例患者中有1例不能耐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致采样失败。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B组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为主。两种不同采样方法检测病原菌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8)。根据药敏结果进行抗感染治疗后肺部感染治疗疗效,A组治疗显效和有效率为64.3%,B组显效和有效率仅为34.8%,两组肺部感染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21)。A组42例患者中有24例(57.1%)死亡;B组46例患者中36例(78.3%)死亡,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3)。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灌洗液培养致病菌适用于重型肝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准确率高,有助于肺部感染致病菌的正确判断及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简介: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治疗急性胰腺炎中对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入我院治疗的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生长抑素治疗,对照组加用氟尿嘧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胃肠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治疗组肠鸣音、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0例患者肛门排气,多于对照组的16例(P<0.05);两组胃肠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低于对照组的32.5%(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急性胰腺炎患者生长抑素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能够改善肠动力,但对胃动力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胰腺炎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共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研究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糖、血淀粉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糖、血淀粉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入院时,两组APAHCEⅡ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APAHCEⅡ评分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8.57%(P〈0.05),病死率为4.76%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9.05%(P〈0.05)。结论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生化指标,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在食管癌组织中检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中的74例设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食管癌和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中的TRAF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分析TRAF6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食管癌组织中其TRAF6阳性率显著比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中要高(P<0.05),阴性率显著比食管癌旁正常组织要低(P<0.05)。结论:临床上在食管癌患者中,其TRAF6水平存在显著地提升,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显著地相关,具有较高的价值。
简介: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及循证护理两种护理方法对急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选择164例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需要急救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在治疗过程中分别采用联合预见性护理和循证护理、单独预见性护理、单独循症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四种护理方案,定义为联合组、预见组、循证组和常规组,分别有患者48例、40例、41例和35例,本研究采用的观察指标有治疗效果以及出院患者情况等,判断预见性护理及循证护理的价值。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预见组的75.00%、循证组的75.61%以及常规组的62.86%;联合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采用循证护理和预见性护理可明显降低出血次数和止血时间,并发症较少,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后6个月时联合组生活习惯优良度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和循证护理的单独应用可以明显提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减少出血次数、降低止血时间方面突出,联合应用两种护理方法则会进一步增加价值。
简介:背景:近年胃癌的发生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对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起有一定的作用。目的:研究TUG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TUG1与p27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3年1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48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其相应远端正常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TUG1mRNA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27、cyclinD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TUG1表达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TUG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TUG1mRNA表达显著高于相应正常组织(6.18±0.19对5.09±0.16,P〈0.05),且其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有关(P〈0.01)。胃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0.1709±0.0212对0.3087±0.0252,P〈0.01),cyclinD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0.3417±0.0271对0.2417±0.0173,P〈0.01),且p27蛋白表达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897,P〈0.01)。胃癌组织中TUG1表达与p27表达呈负相关(r=-0.730,P〈0.01),与cyclinD1表达呈正相关(r=0.809,P〈0.01)。TUG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时间明显低于TUG1低表达者(P〈0.05)。结论:长链非编码RNATUG1可能通过p27/cyclinD1途径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癌基因的作用,通过检测TUG1表达对判断胃癌患者预后具有潜在的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CDX2在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基因靶点治疗、评估预后、判断复发提供新的标记物。方法收集结直肠癌、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各组中Survivin蛋白、CDX2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蛋白表达在腺癌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及正常组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1);CDX2表达在腺癌组与低级别瘤变组、正常组之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正常组之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正常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腺癌组与高级别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Survivin与CDX2的表达呈高度密切负相关(r=-0.64,P〈0.01)。结论Survivin蛋白、CDX2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两者有密切相关性,联合检测可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基因靶点治疗、评估预后、判断复发提供新的手段。
简介:背景: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血管生成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HIF-2α是机体对缺氧适应性调节中的重要调控蛋白,在大多数恶性肿瘤中有表达,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HIF-2α、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62例食管鳞癌,40例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和42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HIF-1α、HIF-2α、VEGF的表达和MVD值,分析其间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HIF-2α和VEGF的表达较异型增生和正常上皮组织显著增加(P<0.01),MVD值亦显著增高(P<0.01);且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HIF-1α、HIF-2α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和MVD值呈正相关。结论:HIF-1α、HIF-2α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表达,其可能通过诱导VEGF的表达参与食管鳞癌的血管生成;HIF-1α、HIF-2α和VEGF的过度表达可能成为判断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抢救护理流程再造在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74例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护理流程,护理组采用抢救护理流程再造,对比两组止血效果,记录两组止血时间、收缩压回升至90mmHg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及住院时间,统计患者呼吸道误吸发生率、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组止血成功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止血时间、收缩压回升至90mmHg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呼吸道误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抢救护理流程再造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中,可促进患者抢救效率提升,并减少护患矛盾,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开展运用。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止血治疗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接收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的内科止血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内科止血的基础上再应用内镜止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血停止的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对比止血成功机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出血停止时间对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1周内再次出血1例,发生率为2.94%,对照组再次出血患者5例,发生率为16.67%,组间比较,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为94.11%,对照组临床疗效为76.67%,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止血,相较于常规止血治疗,疗效显著,且内镜止血操作简单,安全性较好,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简介:背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8是一种新近发现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其血清水平与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严重程度及合并胰外脏器损伤方面存在相关性,但有关IL—18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uereacutepancreatitis,SAP)合并肺损伤中的作用却鲜有报道。目的观察IL-18在SAP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L—18在SAP合并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4%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胰胆管诱发SAP模型。Sprague—Dawley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heathcontrol,HC)和SAP6h、12h、18h组。动态监测血清淀粉酶(AMS)、肺湿干重比率,留取标本在光镜下观察胰腺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L—18在肺脏中的表达和定位,并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肺内IL—18蛋白的表达。结果SAP组各时间点血清淀粉酶、肺湿干重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AP各组胰腺和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随时间明显加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AP组中IL-18在肺泡巨噬细胞胞浆中的表达较HC组明显增多。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SAP组各时间点IL-18表达明显升高,与HC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AP时肺组织中IL—18主要由肺巨噬细胞生成,IL-18可能在SAP合并肺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枳术宽中胶囊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枳术宽中胶囊组)及对照组(多潘立酮+泌特),分别口服用药,疗程4周。用药前后分别进行FD临床症状评分、焦虑评分(HAMA评分)及抑郁评分(HAMD评分),用药期间记录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成本-效果比。结果两组治疗前FD临床症状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FD临床症状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较本组用药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用药后的FD临床症状评分、HAMA评分、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成本-效果比低于对照组。结论枳术宽中胶囊有效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状态FD患者,其症状改善较多潘立酮联合泌特更明显,费用较联合用药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非语言沟通宣教图册在ICU气管插管重症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ICU气管插管重症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根据沟通方式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住院期间采用常规沟通方式,实验组沟通中加以非语言沟通宣教图册,比较两组一次沟通时间及一次沟通成功率、沟通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沟通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一次沟通时间(2.14±0.66)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2±1.08)min(P<0.05);实验组一次沟通成功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沟通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显著低于沟通前(P<0.05),且实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沟通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实验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有效沟通、满足需求、住院安全感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出血量、出血时间分别为(454.23±15.38)ml及(27.52±3.51)h,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CU气管插管重症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非语言沟通宣教图册,能够缩短一次沟通时间,提高一次沟通成功率,减小患者因躁动、焦虑等引起的血压、心率升高,缓解患者出血情况,降低沟通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