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胸膜外前路减压与重建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6年2月~2002年12月对62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胸膜外前路减压与重建手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1.5~8年的随访,46例椎体近解剖复位,16例复位良好.无感染、无胸膜粘连和断钉等并发症,全部椎体间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恢复:除6例A级及2例D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恢复.矢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28.4°,术后平均为14.3°.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为椎体的41.3%,术后平均92.4%.结论胸膜外前路减压与重建手术可解除脊髓的压迫、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脊柱的序列及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且减少胸腔的并发症.
简介: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rotation,PFN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方法86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PFNA治疗37例,DHS治疗49例,对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8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9个月,平均15个月。PFNA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较DHS少,术后髋关节功能PFNA优于DHS。结论PFNA具有操作简捷、微创、出血少及固定牢固等优点,同时可以克服DHS抗扭转性能差且股骨矩区易产生应力集中、术后并发症多的缺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物。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行空心钉固定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的10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23例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股骨头坏死(阳性组),85例未发生股骨头坏死(阴性组),比较分析两组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21.30%的患者在随访中出现股骨头坏死。骨折Garden分型(P=0.01)、体质指数(P=0.02)以及术后股骨颈骨折端三维重建不同方向的移位是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术前是否牵引、等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物是否取出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选择空心钉固定手术之前,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对于骨折移位明显、肥胖等出现股骨头坏死风险较高患者及时采用关节置换,术后适当减重以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
简介:目的:探究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术关节内骨折移位的效果。方法:将我院8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术联合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oiher角较小,Gisasna角较大,根骨高度、足部功能评分较高,治疗效果良好(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足部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终末期髋关节病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10年10月对42例(47髋)中老年终末期髋关节病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置换原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1例(含3例双侧),髋关节骨关节炎11例(含2例双侧),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病程9个月~32年,平均6.5年。术前Harris评分为(35.4±5.7)分,视觉模拟评分为(7.0±1.2)分。结果42例患者均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时间18~9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1.5个月。随访并记录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Harris评分,其中视觉模拟评分降至术后的(2.0±0.6)分,Harris评分增加到末次随访的(90.2±2.8)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中老年终末期髋关节病的有效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袢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及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袢钢板技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25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23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21~75岁,平均(37.12±13.21)岁。交通意外伤30例,摔伤16例,另2例为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肩锁关节疼痛较术前明显好转,肩关节功能评估时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至伤前活动能力。术后Constant-Muley评分,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组术后6个月总分平均为(93.8±1.9)分,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组术后12个月总分平均为(92.3±2.0)分。结论用带袢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及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近期及中期疗效较好。
简介:目的评估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拓宽儿童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思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经验。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8例,为微创组;同期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2例,为切开复位组。30例均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9.2个月,记录两组病例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Bhler角、术后足部功能评分(按照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以及创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微创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hler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Bhler角及足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创口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切开复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创口问题少等优点。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沈阳市汉族医学生骨强度指数和体成分变化特点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影响骨强度指数的主要因素。方法2017年4月选取沈阳汉族医学生1949例(男生721例,女生1228例),年龄19-21岁,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和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分别测量学生右足跟骨骨强度及体成分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研究骨强度指数与体成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沈阳汉族医学生男、女生骨强度指数均在19岁时最高,之后20岁和21岁时骨强度指数均降低,且只有女生差异显著(P〈0.01);男生各年龄组骨强度指数值均大于女生(P〈0.01)。汉族男生各年龄组脂肪含量、体脂率及水肿系数均显著低于同年龄组女生结果(P〈0.01);除了19岁年龄组中腰臀围比,男生各年龄段体重、总水分、体质量指数(BMI)、腰臀围比、骨质、蛋白质、肌肉量、瘦体重、骨骼肌含量及基础代谢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同年龄组女生结果(P〈0.01或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汉族医学生骨强度指数与BMI和骨骼肌含量正相关(P〈0.01),与脂肪含量负相关(P=0.000)。结论沈阳汉族医学生骨强度指数在20岁和21岁时显著下降,女生骨强度指数下降情况较为严重,是骨质疏松的重点防护对象;BMI和骨骼肌含量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而脂肪含量是引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Osteoset人工骨一期植骨治疗开放性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开放性掌骨缺损13例,急诊手术行彻底清创、AO微型钛板或克氏针内固定联合Osteoset人工骨一期植骨进行治疗,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同时行皮瓣移植修复。结果所有患者创面均一期愈合,皮瓣移植均完全存活,术后随访6~16个月,平均11.6个月。所有骨缺损术后均愈合,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4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2%。结论应用Osteoset人工骨一期植骨加内固定治疗开放性掌骨缺损,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功能尽早恢复,早期彻底清创和良好的创面覆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简介:目的对比新疆维、汉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的差异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骨质疏松症的诊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人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维、汉两族T2DM患者233例,按族别及性别分为4组(维吾尔族男性组、维吾尔族女性组、汉族男性组和汉族女性组),记录一般资料,运用法国MDS公司生产的Lexxos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uelenergyX—rayabsorptiometry,DXA)测定其腰椎前后位及左侧股骨近端BMD,同时测定血清学指标。结果①腰椎L1-L4、左侧股骨BMD在T2DM维吾尔族与汉族、维吾尔族男性组与汉族男性组、维吾尔族女性组与汉族女性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L1-L4椎体之间,维吾尔族男性组高于汉族男性组(P〈0.05),在L,椎体,汉族女性组高于维吾尔族女性组(P〈0.05)。②T2DM患者股骨BMD与年龄、病程、绝经年数、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HbAlc)成负相关,与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sensitivityindex,IsI)、胰岛素分泌指数(HomeostesisModelAssessmentInsulinsecretionindex,HMOA—ISI)成正相关,与血清学指标无关。将年龄做为控制因子,女性T2DM患者BMD与绝经年龄无关,与绝经年限负相关。结论①新疆维、汉族BMD按民族、性别总体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但在L1-L4椎体之间,维吾尔族男性组高于汉族男性组(P〈0.05),在L1椎体,汉族女性组高于维吾尔族女性组。②年龄、病程、HbAle与T2DM患者股骨BMD负相关,绝经年限与女性T2DM患者BMD负相关。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颈、腰椎减压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5例颈腰综合征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45~83岁,平均67.3岁。行一期颈、腰椎减压手术并进行随访,从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l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围手术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来探讨该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56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628mL。术后1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6—27个月),JOA(颈椎疾病)、JOA(腰痛)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5.10%、36.84%;ODI从术前57.6到术后28.3;患者总体满意度为12/15(80%)。结论对颈腰综合征患者行一期颈、腰椎减压手术,临床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能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心理负担。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双膦酸盐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融合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GoogleScholar、CNKI、VIP和WanFangData自建库以来到2017年1月的文献,运用Stata11.0定量分析纳入的文献。结果最终有9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膦酸盐组与对照组的对比中,植骨融合情况[RR=1.138,95%CI(1.064,1.217)]、终末随访骨密度T值[MD=0.038,95%CI(0.025,0.052)]、ODI指数[MD=-4.36,95%CI(-6.372,-2.348)]、骨吸收生化标志物CTX值[MD=-0.401,95%CI(-0.511,-0.291)]、VAS评分[MD=0.940,95%CI(0.548,1.332)]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随访术后骨形成生化标志物PINP值[MD=-4.328,95%CI(-8.954,0.298)]、不良反应情况[RR=0.725,95%CI(0.420,1.25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和P=0.248)。结论腰椎术后应用双膦酸盐并不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融合结果,而且通过治疗能有效抑制骨吸收代谢,改善其骨量和术后功能恢复程度,且与对照组安全性相近。
简介:目的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及ACD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测量所有患者颈椎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ROM,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Odom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和Odom功能评定均得到显著改善。置换组术后颈椎ROM、置换节段及其邻近间隙平均ROM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中,术后颈椎ROM显著减小,邻近间隙ROM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邻近节段的ROM明显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能保持颈椎ROM,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早、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及其危险因素,以便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方法连续抽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300名蒙古族健康人群进行OP患病率调查,发现OP43例,为病例组,未发生OP的257名中随机抽取86名为对照组。对2组的年龄、身高、体重指数和性别等17项予以比较分析。所得资料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又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OP的患病率为14.33%。OP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排除进入模型的其他作用因素后,年龄每增加1岁和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促使OP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原来的1.10倍和1.21倍(OR分别是1.10和1.2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P均<0.05);城市居住和进食蔬菜少促使发生OP的危险性分别是农牧区居住和进食蔬菜多的3.85倍和3.82倍(OR分别是3.85和3.82,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P均<0.05),促进发病。而男性和饮酒多促使发生OP的危险性分别是女性和饮酒少或无的0.41倍和0.11倍(OR分别是0.41和0.1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P均<0.05),女性更易发生OP,饮酒多可阻止发病。结论增龄、体重指数增高、城市居住、进食蔬菜少和女性是发生OP的危险因素,而饮酒多为其保护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戊糖素水平与骨转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了解戊糖素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190例绝经后女性及>60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于空腹状态下抽取空腹静脉血液查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钙素(OC)及戊糖素水平,分析戊糖素与肝肾功能及骨转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戊糖素与糖尿病病程、HbA1c、β-CTX水平相关(r=0.492、0.158和-0.156,P均<0.05),而与PINP及OC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646和0.7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戊糖素水平与糖尿病病程、HbA1C相关(P均<0.05),而与β-CTX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199)。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戊糖素水平与骨转换指标PINP、β-CTX及OC水平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简介:目的评估带锁髓内钉(interlockingintramedullarynail,IIN)与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compressionplate,LCP)固定胫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按胫骨近端不同位置模拟骨折将其分成A、B、C三组,使用两种不同内固定物分别对骨折模型进行固定并用有限元法分析胫骨骨折模型及内固定物在500N轴向压缩载荷下的位移和等效应力及分布情况。结果3组模型中使用IIN固定的胫骨骨折模型及胫骨的最大轴向位移均比使用LCP的小;IIN及其固定的胫骨最大等效应力值均比LCP及固定的胫骨的小。且IIN应力分布较均匀,LCP应力集中在骨板与锁定连接处。结论IIN抗压缩能力强且固定坚强可靠,应力分布较均匀,抗疲劳性好,其固定胫骨近端骨折稳定性优于L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