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钾电压门控通道亚家族C成员3(KCNC3)的表达状况,分析其临床意义及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胃癌的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KCNC3 mRNA在胃癌组织表达和预后的关系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胃癌细胞系中KCNC3蛋白表达差异;胃癌组织芯片218例胃癌[男165例,女53例,年龄(62.8±11.2)岁]和119例对照无癌胃黏膜组织经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KCNC3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KCNC3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良性胃组织中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分期成正相关。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KCNC3高表达(598例)的患者预后不良,与表达低和无表达组(277例)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69,95%CI:1.39~2.05,P<0.001)。预测通过KCNC4与MAZ基因及Notch信号通路、氧化磷酸化、γ氨基丁酸转运和电子运输链相关信号通路促进胃癌进展。KCNC3蛋白表达与mRNA水平一致,KCNC3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²=9.512,P=0.023),TNM分期(χ²=12.927,P=0.024)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CNC3高表达(HR=1.911,95%CI:1.198~3.050)、TNM分期晚(HR=1.962,95%CI:1.497~2.572)、术前血癌胚抗原(CEA)水平高(HR=2.007,95%CI:1.268~3.404)是胃癌患者预后相关的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在胃癌发展中,KCNC3高表达可作为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为靶向治疗提供潜在的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副流感病毒(PIV)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以2016年8月至2019年11月入住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或重症监护病房(ICU)的PIV核酸阳性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鼻咽拭子、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查,且符合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根据是否合并免疫功能低下,分为免疫功能正常组(44例)和免疫功能低下组(26例),根据是否合并混合感染,分为单纯PIV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症状、疾病严重程度、影像学表现、病原学特征、是否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抗菌药物应用情况、30 d病死率等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并应用Cox回归分析探讨PIV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4月份、7~8月份和12月份是PIV发病高峰,占所有患者的58.6%(41/70)。70例患者包括肺炎43例(61.4%),间质性肺疾病合并感染16例(22.9%),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7例(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4例(5.7%)。8例(11.4%)患者没有任何基础疾病,21例(30.0%)合并呼吸衰竭,18例(25.7%)给予机械通气治疗,15例(21.4%)30 d内死亡。免疫功能低下组患者肺炎严重指数评分,CT合并磨玻璃影和网格、蜂窝影的比例,机械通气、呼吸衰竭、住ICU的比例及30 d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组[(91.5分比84.0分)、(60.0%比34.1%)、(44.0%比11.4%)、(42.3%比15.9%)、(50.0%比18.2%)、(38.5%比22.7%)、(34.6%比13.6%)](均P<0.05);PIV下呼吸道感染中合并混合感染27例(38.6%),其中病毒检出17株(24.3%),细菌19株(27.1%),真菌(曲霉)14株(20.0%),胞内分枝杆菌1株(1.4%)。混合感染组中16例(59.3%)患者合并免疫功能低下,21例(77.8%)患者合并基础肺疾病。Cox回归分析发现机械通气和间质性肺疾病为PIV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机械通气为单纯PIV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成人PIV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且易合并混合感染,30 d病死率高,若合并间质性肺疾病或机械通气提示预后不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心病患者优化药物治疗(OMT)的应用现状及其对术后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完成PCI的3 812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院内及其出院后1、6、12个月的OMT使用情况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根据患者PCI术后是否坚持OMT分为OMT组(n=1 299)和非OMT组(n=2 289)。应用χ2检验比较组间MACCE的差异,筛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及有临床意义的变量,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CI术后MACCE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3 588例(224例失访)PCI术后患者住院期间OMT应用比例为58.8%(2 110/3 588),随访12个月坚持OMT的患者有36.0%(1 293/3 588)。OMT各组分药物的应用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随访12个月时,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下降程度最大,分别从75.3%(2 701/3 588)和75.1%(2 692/3 588)降至59.1%(2 122/3 588)和53.0%(1 903/3 588)。应用Pearson χ2分析发现老年患者、合并疾病的数量、PCI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病变支数、病变类型、Gensini评分、随访期间坚持OMT和吸烟的情况与PCI术后MACCE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PCI术后坚持OMT是患者术后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HR=0.471,95%CI:0.300~0.734, P=0.001)。结论PCI术后OMT应用非最优,应用比例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需要值得更加关注。PCI术后坚持OMT是独立的保护性因素,可以降低患者术后MAC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后患者血乳酸、凝血机制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分析动态血乳酸、凝血机制对复苏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资料,按预后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回顾两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凝血机制的水平及在自主循环恢复后0h、2h、12h、24h血乳酸水平,并据APACHEⅡ评分,分组比较上述指标,分析患者的预后与血乳酸及凝血机制的关系。结果生存组自主循环恢复后2h、12h、24h血乳酸低于死亡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即刻生存组血乳酸与死亡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低于死亡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纤维蛋白原与死亡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PACHEⅡ评分越高,乳酸、PT、APTT、TT越高。结论血乳酸动态监测及凝血机制检测,二者联合是预测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的敏感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对宫颈高度病变患者治疗后HR-HPV(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转阴情况和预后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择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高度病变患者46例,对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12月,统计患者生存及宫颈癌发生情况,并研究其与HR-HPV转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46例患者中,40例HR-HPV转阴,6例持续阳性;2例患者发生宫颈癌,远处转移1例。治疗后患者HR-HPV是否转阴与3年宫颈癌发生率、生存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有细胞学检验,HR-HPV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更高,其中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高度病变治疗后HR-HPV持续阳性患者死亡和发生宫颈癌风险更高;HR-HPV持续阳性患者发生宫颈癌危险更大,但远处转移危险不会因此增加;HR-HPV阴性患者仍有发生宫颈癌和远处转移风险;相对于细胞学检查,HR-HPV监测宫颈癌发生特异度和灵敏度更高。针对宫颈高度病变治疗后患者开展HR-HPV监测,对于了解和预测宫颈癌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6年来收治的24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这24例患者中,GOS评分良好的有8例,重残有6例,植物生存有4例,死亡有6例(死亡率25%)。结论在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手术中、手术后应注意急性脑膨出及迟发血肿的形成,以求做到尽早钻颅探查或复查CT。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对冠脉介入治疗后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评估。方法80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术前均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行冠脉造影并且行冠脉支架治疗,根据hs-CRP值分为hs-CRP增高组(≥3mg/L)和hs-CRP(<3mg/L)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冠脉病变的个数和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一年时间患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内再狭窄,心源性死亡等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hs-CRP增高组在冠脉病变的数量和植入支架的数量上高于hs-CRP正常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上,hs-CRP增高组高于hs-CRP正常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脉介入治疗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并能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罕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目前应用化疗及免疫治疗方法对MPM的疗效欠佳,探寻能够有效且准确地指导治疗及预测预后的免疫标志物,挖掘潜在免疫治疗新靶点已成为MPM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研究发现,MPM具有抑制性肿瘤免疫微环境。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作为肿瘤免疫微环境中重要组分,也参与了机体免疫调控。但目前关于TIL对MPM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为此,本文就TIL对MPM化疗及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TIL对MPM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计算机网格计点法定量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网硬蛋白纤维化强度(RFD),初步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观察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同仁医院血液科的32例初发MDS患者骨髓切片,经Gomori染色后光学显微镜成像系统摄片,依据网型测微器原理建立计算机网格记点软件,对患者骨髓切片RFD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其与人工半定量法统计骨髓纤维化程度异同,Cox回归方法进一步研究RFD值与MDS预后的相关性。结果32例患者中男17例,女15例,中位年龄69岁(32~91岁)。计算机计点法定量分析RFD与人工半定量法分析骨髓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497,P=0.004)。初发MDS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组患者骨髓RFD较非MDS-EB组患者明显增高(9.55%±0.75%比1.71%±0.23%,P<0.001);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RFD值相比人工半定量分析骨髓纤维化程度更具有预后评估价值,初发骨髓RFD值为MDS患者预后不良因素(RR=1.337,95%CI:1.085~1.648,P=0.006)。初发RFD>5.54%患者的总生存(OS)明显短于RFD≤5.54%的患者(P=0.001)。初发RFD>9.81% MDS-EB患者的OS明显短于RFD≤9.81%患者(P=0.003)。结论骨髓纤维组织异常增生是MDS患者预后不良的潜在高危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致痫灶局限于中央区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点、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癫痫中心评估的53例诊断为局灶性中央区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切除性治疗与非切除性治疗(皮质热灼、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的热凝毁损及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两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癫痫预后及治疗后的肢体功能改变。结果53例患者中男33例,女20例,患者年龄3~45(19±11)岁。30例患者最终接受了切除性治疗,23例患者接受了非切除性治疗。切除性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非切除性治疗组,Engel Ⅰ级率比较为83.3%(25/30)比39.1%(9/23)(P=0.011)。切除性治疗组术后1周[73.3%(22/30)比 21.7%(5/23),P=0.006]和3个月[30%(9/30)比 0,P=0.016]肌力下降发生率均高于非切除性治疗组。结论在诊疗过程中,结合多模态检查方法有利局灶性中央区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定性定位诊断;而立体定向脑电图在该疾病的诊断、功能定位及治疗中都存在着较高价值。切除性治疗仍是当前最有效的终止癫痫发作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着更高的术后功能障碍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腹膜重建对腹腔镜直肠腺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腹腔镜直肠腺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7例,根据手术方案是否采取盆底腹膜重建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研究组在腹腔镜切除术后行盆底腹膜重建,对照组则不进行盆底腹膜重建。比较2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肛门功能Wexner评分、直肠肛门测压结果、便意感正常率、盆底解剖结构、术后并发症,并进行5年生存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61.25±10.38)和(59.47±11.40)岁(P>0.05),男性占比分别为 60.4%(29例)和55.1%(27例)(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肛门功能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4.29±2.07)比(16.33±2.18)分,P<0.001;(9.57±2.34)比(11.26±2.85)分,P=0.002;(5.41±1.36)比(7.86±1.95)分,P<0.001]。研究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56.29±7.31)比(52.88±6.65)mmHg,P=0.018;(129.33±17.36)比(110.45±15.22)mmHg,P<0.001](1 mmHg=0.133 kPa)。研究组患者直肠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肛管高压区长度均大于对照组[(32.15±4.38)比(29.76±4.29)ml,P=0.008;(209.57±40.27)比(184.39±37.56)ml,P=0.002;(3.07±0.52)比(2.80±0.49)cm,P=0.010]。研究组患者术后3和6个月便意感正常率分别为47.9%(23例)和70.8%(34例),均高于对照组的26.5%(13例)和51.0%(25例)(P值分别为0.029和0.046)。研究组盆腔内肠管堆积检出率为12.5%(6例),低于对照组的38.9%(19例)(P=0.003)。2组患者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肠梗阻、坠积性肺炎、尿道感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18.8%,9例;对照组:24.5%,12例;P=0.493)。研究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71.6%,对照组为68.2%(P=0.309)。结论腹腔镜直肠腺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进行盆底腹膜重建能改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减少盆腔内肠管堆积,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对维持性HD(MHD)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PEW)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贵州省23家血液透析中心规律透析并完成PEW评估的成年MHD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人体物理测量指标、实验室指标、三日饮食日记及HP治疗资料。根据是否接受HP、HP治疗频率及灌流器容量类型进行分组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P治疗对MHD患者PEW发生风险的影响,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4 623例MHD患者,男2 789例,女1 834例,年龄(53.7±15.9)岁,透析龄64.3(44.3,92.3)个月。3 429例(74.2%)MHD患者进行HD+HP治疗,1 194例(25.8%)未进行HP治疗。根据国际肾脏营养与代谢学会(ISRNM)2008诊断标准评估PEW发生率为26.0%(1 204/4 6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48,95%CI:1.55~3.95,P<0.001)、糖尿病(OR=1.75,95%CI:1.08~2.83,P=0.024)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OR=1.02,95%CI:1.01~1.03,P=0.003)是发生PEW的危险因素,接受HD+HP治疗(OR=0.51,95%CI:0.31~0.87,P=0.012)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OR=0.62,95%CI:0.48~0.80,P<0.001)是其保护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次/月(HR=0.40,95%CI:0.17~0.95,P=0.037)、3次/月(HR=0.44,95%CI:0.23~0.85,P=0.014)和4次/月(HR=0.54,95%CI:0.34~0.85,P=0.008)HP治疗频率,以及HA130(HR=0.57,95%CI:0.36~0.89,P=0.014)和HA230(HR=0.30,95%CI:0.15~0.63,P=0.001)灌流器类型对MHD患者PEW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随访33(24,48)个月,全因死亡率为11.3%(521/4 623)。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HP治疗频率4次/月组(χ2=36.78,P<0.001)和HA230灌流器组(χ2=9.46 P=0.002)MHD患者生存率最高。结论接受HP联合HD治疗是MHD患者发生PEW的保护因素,HP治疗频率2~4次/月及灌流器HA130、HA230联合HD可降低MHD患者PEW和全因死亡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肌酐(Scr)水平对早期子宫颈腺癌(ADC)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05—2015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99例早期AD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M(Q1,Q3)]为77.5(57.0,114.0)个月,失访11例(5.5%),复发19例(10.1%),死亡17例(9.0%)。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早期AD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取约登指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数值为截断(cut-off)值,同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相关因素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99例患者年龄[M(Q1,Q3)]为44.0(39.0,50.0)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A1期16例(8.0%),ⅠA2期4例(2.0%),ⅠB1期147例(74.0%),ⅠB2期13例(6.5%),ⅡA1期19例(9.5%)。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Scr升高与早期ADC患者术后是否无瘤生存相关,HR值(95%CI)分别为4.570(1.625~12.854)、1.065(1.006~1.128)(均P<0.05);亦与术后是否死亡相关,HR值(95%CI)分别为4.412(1.458~13.350)、1.076(1.012~1.144)(均P<0.05)。Scr的最佳临界值为75.2 μmoI/L;以Scr为指标绘制ROC曲线,无瘤生存率AUC=0.677(95%CI:0.608~0.742,P=0.006),总生存率AUC=0.677(95%CI:0.607~0.741,P=0.012)。结论术前Scr水平是早期ADC患者的无瘤生存或死亡的相关因素;对于术前Scr>75.2 μmoI/L的早期ADC患者,提示预后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急性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应激性高血糖指数(SHR)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方法入组患者来源于急危重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监测与管理的队列研究(RESCUE-RE)数据库。筛选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发病24 h内、影像学证实为急性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且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SHR通过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预估的平均血糖的比值计算得来。依据SHR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分别是Q1组、Q2组、Q3组、Q4组)进行后续分析。主要结局为发病3个月神经功能不良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mRS)3~6分]。次要结局包括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病后3个月内死亡、症状性颅内出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SHR与患者临床预后指标的关联。结果本研究最终入组592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入组患者年龄(63±12)岁,其中男性患者403例(68.07%)。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5(11,20)分,SHR为1.23(1.07,1.47),即Q1组:SHR<1.07;Q2组:1.07≤SHR<1.23;Q3组:1.23≤SHR<1.47;Q4组:SHR≥1.47。SHR水平较高的患者成功血管再通率更低[Q4组再通率(70.27%)低于Q1组(83.67%)],且4组间成功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完全校正潜在协变量后,Q4组患者3个月神经功能不良预后风险是Q1组患者的2.38倍(调整后OR=2.38;95%CI:1.59~3.57,P=0.003)。Q4组患者3个月内的死亡风险是Q1组患者的1.80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HR=1.80,95%CI:0.90~3.62,P=0.098)。结论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后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较高的SHR与发病3个月神经功能不良预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