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论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场所的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的基础性的新方法"场所叙事"。论文阐述了相关的定义与内容,探索了城市文化特色与其认同性建构的场所叙事策略与路径。相比传统基于物质形象塑造模式,场所叙事更倾向于将场所中隐含的非物质的社会文化信息展现到物质空间之中,来凸显城市亚文化;同时,场所叙事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框架来建构文化认同,培育场所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此外,论文对上海滨水历史街区"老码头"更新进行考查,从场所叙事角度,来诠释与验证其策略在历史街区重构中的适用性。本文的贡献在于为当下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塑造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提供了新思路。
简介:本文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为视角,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基础,对周庄古镇从“一元同心并置结构”到“多元同心嵌套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多维空间生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场域形成之前的空间属于“内源性自生式本体空间”,以“物理属性”为主;旅游场域形成后的空间属于“外源性嵌入式构建空间”,倾向于“社会属性”;旅游开发使物质空间景观化、文化空间多元化和社会空间复杂化,空间的分异和碎化趋向表明古镇社区正由“差序格局”转向“团体格局”,进而表现为一种混合性“属地格局”。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怀旧情结、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力量博弈和空间生产中社区精英示范效应三种原因所致。本文指出在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古镇空间不是空洞的空间,空间的生产方向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对理解古镇旅游空间场域的形成、生产及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导向。
简介:在清末沪杭甬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为节省建桥费用而堵塞了松江境内的屠家村港,并直接在原河道上建造路基。1921年江浙地区发生了严重水灾,地方官绅遂将矛头指向沪杭甬铁路,认为该路阻碍水流,要求铁路部门"拆坝筑桥",恢复原有河道,同时增加沿线涵洞。双方为此在北京政府交通部、上海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以及浙江省长公署等部门间展开了两年多时间的交涉,最终基本实现了改建目标。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论著的基础上,通过铁路工程技术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近代铁路建设并不足以成为导致太湖流域水患的关键性因素,但铁路作为开凿江南运河后最大规模的人造工程,仍初步改变了明清以来形成的流域水文环境。
简介:流动人口是我国"一手托着城市,一手牵着农村"的特殊人群。由于其绝大多数是从农村转移进城务工经商的富余劳动力,也是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生力军。而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则作为其中坚力量,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任务。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各项惠农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出台,我国流动人口的构成及其意愿与诉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青岛地区2012年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反映大学文化流动人口群体目前在城市的融入状况及其乡村回归的诉求。在探讨形成其矛盾成因的同时,尝试提出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