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提高内地就学藏族大学生学业一直是藏族教育工作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相关学校探索改变教学方式试图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上,虽然已有研究基本从导致学业的不利因素人手,如从薄弱基础、不良学习习惯等的改进方面阐述提供对策建议,但这种策略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操作,也不易评估,所以已有的探讨多数停留在研究层面;同时,研究者却较少发掘发现着眼于利于学习的因素,从可以操作的途径加以探讨存在的深层问题。

  • 标签: 藏族大学生 西藏民族学院 就学 内地 不良学习习惯 管理
  • 简介:移民向来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主体。清至近代闽粤汉族向广西三江地区的移民,是新生计的自主移民,他们与当地文化发生联系,导致了各族群文化的变迁,并重新整合了地方文化。本文以富禄例,利用访谈、碑刻和文献资料,着重考察近代以来都柳江流域的汉族移民和会馆活动,以及汉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嵌入与融合的过程。最后讨论多民族文化融合中的民族边界与地方文化生成的问题。

  • 标签: 汉族移民 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 地方文化 富禄
  • 简介: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应转向县域城镇化,然而县域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许多问题。以宝应为例.从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社会城镇化的历程中。归纳出人口困境、产业矛盾、盲目扩张等问题,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塑造城市品牌、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集群等城镇化发展建议。

  • 标签: 县域城镇化 集中 离散
  • 简介:论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场所的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的基础性的新方法"场所叙事"。论文阐述了相关的定义与内容,探索了城市文化特色与其认同性建构的场所叙事策略与路径。相比传统基于物质形象塑造模式,场所叙事更倾向于将场所中隐含的非物质的社会文化信息展现到物质空间之中,来凸显城市亚文化;同时,场所叙事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框架来建构文化认同,培育场所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此外,论文对上海滨水历史街区"老码头"更新进行考查,从场所叙事角度,来诠释与验证其策略在历史街区重构中的适用性。本文的贡献在于当下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塑造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场所叙事 城市文化特色 历史地段 认同 语境
  • 简介:清代图甲制的调整,从名称与性质上可以区分为“均图”和“增图”两种。现存都图文书《黟县花户晰户总簿录》与其他资料,展现了清代前期黟县“增图”的时空进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小姓、地方大族与官府之间的博弈。同时,黟县大量存在的寄庄户、佃户和邻县移民等人群,使得该县在户籍管理上区分为花户和晰户两种,部分晰户构成了嘉庆“增图”的基础。通过对于黟县的个案分析,既体现了清代图甲制调整在各地具体实施的复杂情况,也表明了将“图”作为基层地籍与户籍管理节点的趋势和局限。

  • 标签: 黟县 图甲 增图 花户 晰户清代
  • 简介:本文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视角,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基础,对周庄古镇从“一元同心并置结构”到“多元同心嵌套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多维空间生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场域形成之前的空间属于“内源性自生式本体空间”,以“物理属性”为主;旅游场域形成后的空间属于“外源性嵌入式构建空间”,倾向于“社会属性”;旅游开发使物质空间景观化、文化空间多元化和社会空间复杂化,空间的分异和碎化趋向表明古镇社区正由“差序格局”转向“团体格局”,进而表现为一种混合性“属地格局”。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怀旧情结、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力量博弈和空间生产中社区精英示范效应三种原因所致。本文指出在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古镇空间不是空洞的空间,空间的生产方向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对理解古镇旅游空间场域的形成、生产及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导向。

  • 标签: 文化遗产地 旅游场域 多维空间生产 动力机制 周庄
  • 简介: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自开展以来便是一种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国家行为,而完全国家化的保护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遗产”具有私人性和主位性,就文化遗产而言,地方性人群共同体是其原初主体。这决定了我国遗产保护理念和管理体制须向社会化方向转变,充分动员公众与民间组织介入遗产保护。厦门一个“城中村”宫庙理事会为村庙龙源宫申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实践,折射出现阶段我国社区性组织在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同时反映了遗产保护社会化过程存在的问题。

  • 标签: 文化遗产 保护 社区性组织 作用
  • 简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弥补了传统图书馆在空间利用与科技化发展方面的不足。数字图书馆以传统图书馆基础,两者共存互补,相互结合,是传统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标签: 传统图书馆 空间利用 转型 数字图书馆
  • 简介:伊沛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一书的出版与1970年代以来美国汉学社会史研究兴起的风气密切相关,作者一方面发展了日本学者士族个案研究的传统,另一方面化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并较为充分地利用了考古报告、墓志等出土资料,试图通过家族的个案研究,突破王朝史的框架,展现秦汉至隋唐中国社会的变迁。尽管该书在理论预设、史料运用等方面尚有商榷的余地,但在当时无疑是一部“预流”之作,并在中、日两国学界都引起了反响。本文借助对该书的讨论,回顾了三十余年来中文世界士族研究的演进脉络,分析得失,进而展望士族研究重新出发的前景与可能。

  • 标签: 伊沛霞 贵族 博陵崔氏 学术史
  • 简介:山地传统民居属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大部分山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再加上当地居民保护意识淡漠,因此山地传统民居的保护极具紧迫性。以中山镇例,提出了加强山地传统民居统筹规划与保护的措施与方法,合理开发利用山地传统民居资源,科学发挥山地民居经济效益,进一步弘扬民居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技艺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 标签: 山地 传统民居 规划 保护
  • 简介:2008年7月1日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了历史建筑的法定定义,给文物保护单位提出了保护要求,但历史建筑在城镇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和创新利用,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仍然缺乏合理的指导和建议,造成目前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良莠不齐的现实困境。从保护利用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两个方面,尝试探讨其保护利用的方法、技术策略,提出真实性、整体性仍然是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底线。

  • 标签: 历史建筑 保护与利用 科学性 创新性
  • 简介: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之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家庭,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组织载体,其教育意义不可低估。家庭教育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中处于启蒙、基础性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国家、一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应关注和重视家庭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 标签: 家庭教育 新疆民族 民间传统文化 非遗保护
  • 简介:新发现的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提供了丰富的关於南宋後期地方官员管理制度的珍贵信息,这些信息,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认识空白,使得我们有可能重新审视学术史中的一些重要议题。

  • 标签: 管理制度 地方官员 南宋 文书 徐谓 考课
  • 简介:社会慈善事业与宗教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宗教产生的那天起,宗教的人文关怀精神就把宗教的各种活动与慈善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也贯穿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关怀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存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不尽相同。有时慈善在精神方面表现的比重大一些,善

  • 标签: 社会慈善事业 宗教界 构建和谐社会 内容 人文关怀精神 甘肃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党的领导核心公平公正思想演进的视角探究党91年来形成的公平公正思想之架构,是一个基本的分析维度。透视党的领导核心公平公正思想的历史演进脉络,就可以大致描绘出中国共产党91年来追求公平公正的历程及其理论结晶。

  • 标签: 十八大 领导核心 公平公正 演进
  • 简介:顺治十八年(1661),王士祯出任扬州推官,发动了寄托缅怀故明深意的“青溪遗事画册”唱和,继之又发起了三次多人步韵唱和,其中“红桥”唱和试图在主题意蕴和创作词风上有所改变。唱和中的精神风貌及创作风格,虽得到了唱和中部分词人的认可,但其影响力却在多人步韵词坛上因缺少时代生命力而很快消逝。从王士祯首倡的扬州唱和可窥清初词人心态及清初词风之嬗递的深层原因。

  • 标签: 顺康词坛 步韵唱和 扬州 青溪遗事 红桥
  • 简介:在清末沪杭甬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为节省建桥费用而堵塞了松江境内的屠家村港,并直接在原河道上建造路基。1921年江浙地区发生了严重水灾,地方官绅遂将矛头指向沪杭甬铁路,认为该路阻碍水流,要求铁路部门"拆坝筑桥",恢复原有河道,同时增加沿线涵洞。双方为此在北京政府交通部、上海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以及浙江省长公署等部门间展开了两年多时间的交涉,最终基本实现了改建目标。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论著的基础上,通过铁路工程技术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近代铁路建设并不足以成为导致太湖流域水患的关键性因素,但铁路作为开凿江南运河后最大规模的人造工程,仍初步改变了明清以来形成的流域水文环境。

  • 标签: 铁路建设 沪杭甬铁路 太湖流域水利 地方表达
  • 简介:全国第二轮志书的记述时限基本在1979~2010年这一时段内.这一时段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因此,如何全面、系统地记述改革开放,是第二轮修志需要着重探索的新问题。笔者以广东省部分第二轮三级志书(稿)实例.阐述第二轮修志中志书经济部类记述改革开放的几个问题。

  • 标签: 改革开放 经济部类 广东省 志书 二轮修志 2010年
  • 简介:流动人口是我国"一手托着城市,一手牵着农村"的特殊人群。由于其绝大多数是从农村转移进城务工经商的富余劳动力,也是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生力军。而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则作为其中坚力量,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任务。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各项惠农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出台,我国流动人口的构成及其意愿与诉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青岛地区2012年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反映大学文化流动人口群体目前在城市的融入状况及其乡村回归的诉求。在探讨形成其矛盾成因的同时,尝试提出解决对策。

  • 标签: 大学文化流动人口 城市融入 乡村回归 城乡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