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周济渠,按周家谱系先取名贻德,后改名贻谦,再更名济渠,号之。他于清同治十年九月十五日(公元1871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淮安,1936年去世于汉口。周恩来五祖父周鸣鹿(谱名骏庞,号敦市)虽有过周贻震和周贻升两个儿子,但这兄弟俩均系未成年而早夭,因此,周济渠成了周鸣鹿的独生子。他在周家大排行三,因此周恩来称之为三伯父。周济渠幼年读书很刻苦,精通经史子集,并能写一手漂亮的颜体字。他的父亲出于对他前途和出路的考虑,还给他捐纳了一个“国学生国子监典簿衔”。在他长大成人后,就被淮安多家有名望的人家聘为塾师。他的同辈和后辈乡坊故老都喜欢喊他“老夫子”。这句淮安
简介:贞观十四年,唐減高昌并於其地置西州後,为了加强对西州的控制,一方面把高昌王室及大族、百姓等不少人迁移至长安、洛阳,另一方面则从内地发遣罪犯充实西州,并於贞观末有计画地把雍州无地或少地的民户迁来西州。高宗即位後,由於西域政局不稳,唐又把高昌王室及大族等一干人马放还西州,从而使西州人口有了不少增加。但西州土地毕竟有限,不能容纳过多的人口。於是,大致在龙朔、总章年间,唐王朝又有计画地把西州拥有土地的民户迁出盆地,而重点是昭武九姓粟特人,一定程度体现了唐的民族政策。唐初西州人口迁移的这一变化历程,充分反映了唐王朝对经营西州的重视,从而使西州成为唐全力经营西域的坚固堡垒.
简介:<正>壮族古代人口发展情况,目前已难以确知。因为壮族正式作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近现代的事,而史籍上有关人口的统计,是以地区计,而非以民族计(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而壮族先民分布区域内并非纯为壮族,其间杂有其他民族。其次是壮族地区开发比较晚,又地处边疆,中央王朝鞭长莫及,长期由当地土官自治其民,中央王朝只有治辖之名,并未真正深入壮族分布区域内的每一片地区。所以,在统计这些地区的人口时,错漏自难避免。更有甚者,羁縻地区的壮族先民并不向中央王朝申报户口数。唐代时期,壮族先民有诸多名称,如俚、僚、西原蛮(黄洞蛮)、乌浒等,今日的壮族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