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术前采用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确定下肢力线的精确性.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2015年12月—2017年2月采用OxfordⅢ单髁系统进行初次单侧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UKA)的26例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观察组13例采用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辅助进行UKA手术.对照组13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UKA手术.术后第3天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胫骨假体内外翻角(E角)及相对于胫骨轴线的胫骨假体后倾角度(F角).结果26例患者均获随访3~12个月,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第3天复查膝关节正侧位片测量观察组E角绝对值1.25°±0.52°、F角绝对值1.08°±0.51°,对照组E角绝对值4.02°±0.53°、F角绝对值3.88°±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51、13.592,P值均〈0.01).两组力线均良好.结论通过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辅助进行UKA的患者假体安放更加精确,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简介:背景:在髌股关节不稳患者中,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TT-TG)是指导临床行胫骨结节内移术的标准.然而,TT-TG距离没有准确的描述胫骨结节外移的程度.目的:研究定位髌股关节不稳患者胫骨结节位置的新方法—胫骨结节-后十字韧带距离(TT-PCL)的应用价值,并比较其和TT-TG距离的优缺点.方法:应用CT及MRI分析20例髌股关节不稳患者和20例无脱位患者的TT-TG值及TT-PCL值.将TT-PCL距离定义为胫骨结节中点与后十字韧带内侧边界之间的距离.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TT-PCL距离的统计学差异.结果:TT-TG距离和TT-PCL距离对诊断髌股关节不稳具有重要意义.对照组TT-TG距离(13.025±4.084)mm和观察组TT-TG距离(18.405±2.78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6,P<0.001).对照组TT-PCL距离(17.965±3.727)mm和观察组TT-PCL距离(21.995±4.568)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7,P<0.001).结论:TT-TG距离和TT-PCL距离对诊断髌股关节不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MRI测量TT-PCL距离的方法,可用来评价胫骨结节相对外移程度,为临床上胫骨结节内移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术中超声定位肺小结节在胸腔镜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本次研究工作特选取50例肺小结节患者(就诊于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纳入研究,并给予超声定位辅助下施行胸腔镜手术,分析评价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手术成功率。结果50例患者中共有64枚肺小结节,其中经术中超声定位肺小结节明确位置的有49枚(76.56%),定位失败有13枚(20.31%),因胸腔粘连未行超声定位2枚(3.12%)。本次研究中超声平均操作时间为(18.00±0.50)分钟。结论在给予肺小结节患者实施胸腔镜手术中应用术中超声定位占据着比较重要应用意义,存在可行性。
简介:在我国虽然盲道设立较为普遍,可是由于很多因素导致盲道设置不合理、被路边摊贩挤占,使得盲道形同虚设。“盲杖+盲道”的出行方式已经不能够保证盲人的出行安全。本项目是应用C语言编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对盲人实时定位跟踪,引导行进与扫描物体,通过GPRS通信模块与上位机和手机APP进行通信,实时监控盲人的地理位置、行进路线和报警信息,并储存和在地图上显示。
简介:摘要目的常规体位摄片后再增加一次侧位上指点加压定位摄片的方法来减少单纯胸骨、骶椎隐匿性骨折的漏诊及相关医疗纠纷。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6月以来胸前部正中及骶部外伤摄片患者20例(注意所选患者均已经排除严重并发症者,且患者配合度良好);对照组在岛津Uni-Vision数字胃肠机下常规摄胸骨后前斜位、侧位和骶尾椎正侧位片,观察组在上述体位摄片后在相同侧位用同一数字胃肠机行指点加压定位摄片。投照基本参数相同,均为科室一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和一名高年资住院医师一起阅片。比较两组投照方法对于胸骨、骶椎隐匿性骨折阳性率差异。结果对照组隐匿性胸骨、下部骶椎骨折诊断阳性率为50%。观察组隐匿性骨折诊断阳性率为75%;观察组隐匿性胸骨、骶椎骨折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漏诊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5);两组投照方法之间患者所受辐射风险差异微小,可忽略不计(P>0.05)。结论胸骨、骶尾椎常规体位摄片基础上增加一次侧位指点加压定位摄片显著提高了隐匿性胸骨、骶椎骨折的诊断阳性率,有效的降低了医院及科室医疗纠纷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锥形束CT与牙槽骨九分区法在骨埋伏牙定位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收集到的60例骨埋伏牙患者的80颗埋伏牙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应用锥形束CT方法对所有患者骨埋伏牙所在区间进行扫描,并采用牙槽骨九分区法对骨埋伏牙的牙冠和牙根予以分类。结果所有患者中有64颗上颌埋伏牙,16颗下颌埋伏牙;埋伏牙的牙冠和牙根主要位于上颌骨内中和上颌骨外上2个区间;60例埋伏牙患者的诊断结果与术中一致,准确率高达100%。结论锥形束CT可更加直观、清晰、准确、快捷的定位出骨埋伏牙,而牙槽骨九分区法在口腔外科拔除以及正畸治疗骨埋伏牙时,可起到精确定位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产妇应用网膜下腔麻醉联合超声辅助定位的穿刺成功率。方法时间段2017年1月-2018年8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体重指数大于30的过度肥胖剖宫产产妇200例,按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对照组手法触摸+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组超声辅助定位+蛛网膜下腔麻醉,对比穿刺成功率、麻醉效果、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63.00%vs33.00%)高于对照组,麻醉效果对比无差异,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肥胖产妇应用网膜下腔麻醉联合超声辅助定位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简介:目的探讨脑脓肿发病特点和预后,以及CT定位微创穿刺联合抗生素冲洗疗法治疗脑脓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62例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脑脓肿患者采用CT定位微创穿刺联合抗生素冲洗疗法;其余10例采用手术切除疗法。结果微创手术组治愈43例,治愈率为82.7%;6例好转,好转率为11.5%。开颅手术组治愈6例,治愈率为60.0%;3例好转,好转率为30.0%。术后6例患者死亡,开颅组和微创穿刺组各3例。结论采用CT定位微创穿刺联合抗生素冲洗治疗脑脓肿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创伤小,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病人行下肢手术时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210例行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25名患者下肢手术时应用常规硬膜外穿刺麻醉的方式,85例高危病人下肢手术时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方式,观察两种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高危病患,麻醉效果优秀率显著高于应用常规硬膜外穿刺麻醉的患者(P<0.05);两种麻醉方式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硬膜外麻醉并发尿储留37例。结论针对高危并行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采取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降低患者术中疼痛刺激及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滴鼻在神经定位刺激器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4月—2018年3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神经定位刺激器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6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联合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观察组在上述麻醉基础上实施右美托咪定滴鼻,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各时段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情况、疼痛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入手术室时两组患者MAP、HR、SpO2、Ramsay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切皮时、手术进行20min时观察组MAP、HR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但SpO2组间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镇痛不全、呼吸抑制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定位刺激器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中,右美托咪定滴鼻应用效果理想,可缓解患者麻醉不适感,止痛效果理想,并可确保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安全性较高,推荐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锥形束CT与牙槽骨九分区法在骨埋伏牙定位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收集到的60例骨埋伏牙患者的80颗埋伏牙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应用锥形束CT方法对所有患者骨埋伏牙所在区间进行扫描,并采用牙槽骨九分区法对骨埋伏牙的牙冠和牙根予以分类。结果所有患者中有64颗上颌埋伏牙,16颗下颌埋伏牙;埋伏牙的牙冠和牙根主要位于上颌骨内中和上颌骨外上2个区间;60例埋伏牙患者的诊断结果与术中一致,准确率高达100%。结论锥形束CT可更加直观、清晰、准确、快捷的定位出骨埋伏牙,而牙槽骨九分区法在口腔外科拔除以及正畸治疗骨埋伏牙时,可起到精确定位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头部弥散张量成像(DTI)结合术中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技术,在功能区深部脑肿瘤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给13例功能区深部脑肿瘤患者术前行头部DTI检查,根据DTI技术重建脑白质纤维三维图像,并与MRI图像整合,明确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采用避开功能区皮层、尽量减少白质纤维束损伤的原则设计手术入路;并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肿瘤。术后72h内复查头部MRI增强扫描评估肿瘤切除程度,术后4周采用KPS评分评估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结果本组患者的肿瘤定位均准确,10例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3例患者因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为淋巴瘤,仅取活检。术后病理检查示,胶质瘤6例,转移瘤4例,淋巴瘤3例。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8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术前改善,5例患者的症状同术前。结论对功能区深部脑肿瘤采用术前头部DTI结合术中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技术,能精准定位肿瘤,并能够实时指引手术路径;在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的同时,又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辅助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