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干眼病患者轻度结膜炎对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干眼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病情将患者分成轻度结膜炎组和不伴有结膜炎组,轻度结膜炎组共41例,不伴有结膜炎组共39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的泪膜破裂时间。结果轻度结膜炎组的泪膜破裂时间为(3.53±1.02)s,不伴有结膜炎组的泪膜破裂时间为(3.51±1.01)s(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干眼病患者轻度结膜炎对泪膜破裂时间不具有影响。

  • 标签: 干眼病 轻度结膜炎 泪膜破裂 时间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介入手术患者等候手术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引入品管圈概念,通过成立QCC小组,列出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急需解决的问题,最终选定主题降低介入手术患者等候手术时间。设计患者等候手术时间情况调查表,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病人等候时间长的原因进行特性要因分析,制定并实施改善措施。结果介入手术患者入导管室后等候时间由48.8分钟降低到25.2分钟。修订了介入手术患者等待手术护理流程,形成了标准化材料,并在科室进行了推广应用,提高了科室满意度;品管圈活动前后对每一位圈员和谐程度、责任感、沟通配合、凝聚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品管手法均明显等6项无形指标进行调查,与改进前比较,无形成果显著。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介入手术患者等候手术时间效果显著,进一步规范了流程,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水平服务能力,提高了病人满意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介入手术 等候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手术治疗时间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比较的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和试验组都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所不同的是试验组在发病后24小时内进行治疗,对照组在24小时-48小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78.18%),试验组为48(87.27%),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CCS评分、GC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 标签: 手术治疗时间 高血压脑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及纠正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共110例,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将其置于EDTA-K2真空采血管内,分别评价对比静脉血在30min及4h后平衡30min时间点的血常规各项参数检测结果,比较静脉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结果静脉血在静置4h并进行混合均匀之后立即进行血常规检测,除了白细胞计数(WBC)和血红蛋白(HGB)不存在差异外,其他各项检测结果同30min对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静置4h后混合均匀并平衡30min进行血常规检测,同采血后30min内的结果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进行血常规测定,对放置时间较长的血液样本应当采取静脉血液混合均匀操作,再放置30min的测定来纠正其影响,能够有效降低静脉血液样本在放置较长时间后对于血常规的测定影响,获得非常理想的测量结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静脉血 放置时间 血常规测定 纠正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时间为2015年3月-2016年3月,采用3种不同的凝血真空管对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对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样本经不同凝血真空管采集、放置温度以及时间的凝血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不同凝血真空管采集血液标本、不同标本放置时间以及不同标本放置温度进行凝血检验,其检验的结果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P<0.05)。结论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临床在实施凝血检验时,应采取合适的凝血真空管进行血液采集,并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内完成凝血检验,从而保证凝血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温度 时间 凝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予以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参数水平检验,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对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出血组与无出血组血小板参数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临床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中所收治的100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到原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临床循证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时间进行统计与分析,并详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结果经统计分析后发现,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高发时间在400~1600,低发时间在1500~300;在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心律失常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循证护理能够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病情恶化,降低意外事件发生机率,并缩减患者住院时间,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显著的护理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发生时间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109-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剖宫产患者实施早吸吮干预对术后初乳分泌时间以及泌乳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650例作为本次实验观察对象;分组依据为是否对剖宫产新生儿实施早吸吮干预;观察组(1500例)临床实施早吸吮干预;对照组(150例)临床不对其实施早吸吮干预;通过对比产妇分娩后泌乳始动时间、产妇分娩后1天~5天泌乳量以及1天内泌乳次数等,以突出早吸吮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产妇1天~5天泌乳量充足率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剖宫产产妇之间凸显差异(P<0.05);在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剖宫产产妇之间凸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术后新生儿,对其给予早吸吮干预,针对患者的乳头神经末稍传导垂体前叶可以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表现出催乳素释放的情况,针对初乳分泌能够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将分娩后初期泌乳量显著提高,进而将母乳喂养成功率显著提高。

  • 标签: 早吸吮 剖宫产 初乳分泌时间 泌乳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行全麻手术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麻醉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体温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鼻咽温度、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血压情况,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鼻咽温度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收缩压及舒张压表现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率失常、血压异常及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1%,低于对照组的59.18%,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麻醉患者体温下降会造成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延长,且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加强对麻醉患者的体温护理。

  • 标签: 麻醉 体温变化 苏醒时间 拔管时间
  • 简介:目的总结1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确定间歇性导尿时间点的做法与体会。方法患者进行间歇导尿前,在饮水计划的前提下统计每小时尿量,根据尿量统计的结果分析尿液集中产生的时间,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间歇导尿的时间点。结果92%的患者从开始间歇导尿起1周内掌握了间歇导尿的时间点,所有纳入者在2周内基本掌握了间歇导尿的时间点。结论间歇导尿前进行饮水计划联合记录每小时尿量能帮助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准确地掌握间歇导尿的时间点。

  • 标签: 间歇导尿 饮水计划 尿量 神经源性膀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价值。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120例,将患者分为出血者(50例),无出血组(70例);同时,选取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他们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的相比较,存在差异,P<0.05;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上述两项对比,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出血情况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能够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反映出来,在评估肝硬化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时,这两项指标可以作为评估指标。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时间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精神病科接受诊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进入我院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则结合时间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明精神量表评分以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简明精神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评估标准(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评估标准(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评估标准(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的健康教育中结合时间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症状况,同时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度,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时间护理 精神分裂症 健康教育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在实际工作中缩短挂号收费窗口等候时间QCC活动的应用效果并从而优化流程。方法成立QCC小组,通过PDCA循环,分析使患者等候时间长的原因,来拟定对策并付诸实施。结果将患者挂号收费等候时间由改善前的788秒(13.1分钟)到改善后的400秒(6.7分钟),缩短了388秒(6.4分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缩短挂号收费窗口等候时间QCC活动优化了门诊流程、方便了患者。

  • 标签: 挂号收费 缩短 等候时间 流程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缩短患者做B超检查的候诊时间。方法在利用品管圈联合B超室、医务科、后勤部多方协作,针对B超患者候诊时间长的原因,进行一一分析,各个部门协作整改。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B超检查的候诊平均时间由改善前的135.5分钟降低到改善后的68分钟。结论由门诊部牵头,利用品管圈多部门协作可以有效缩短患者B超检查的候诊时间

  • 标签: B超 候诊时间 品管圈 多部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本次患者为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进行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100例,将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给予常规的麻醉处理。观察组患者在手术麻醉后进行保温处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手术拔管时间、术后不良反应。患者苏醒判定恢复定向能力,可回答简单问题,可做举手、抬头等简单动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术中患者寒颤发生观察组4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麻醉手术中有效的保温措施可降低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有效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有利于患者的苏醒,值得推广。

  • 标签: 麻醉 体温变化 苏醒效果 拔管时间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清创缝合术后患者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伤口愈合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于本院接受清创缝合手术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患者术后均需进行换药护理,观察组在术后1d进行首次换药,对照组患者清创缝合术后2d进行首次换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及换药时伤口痂皮损伤发生率。结果清创缝合术后,对照组患者的I期伤口愈合率为76.3%,显著低于观察组的I期伤口愈合率(9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换药时伤口痂皮损伤发生率为2.6%,对照组患者为10.5%,差异显著(P<0.05)。结论清创缝合术后患者首次换药时间在第一天时更利于伤口恢复,可降低伤口痂皮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考虑采用。

  • 标签: 清创缝合术后 首次换药时间 伤口愈合情况 临床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在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指导下,急性缺血性卒中4.5-9h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2008至2009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且发病时间在4.5-9h的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多模式CT筛选后,进行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以及溶栓后2h、24h和7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InstitutesofHeathStroke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和恢复情况,溶栓后7d和90d时行巴氏指数量表(BarthelIndex,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估神经功能,在溶栓后24h复查多模式CT评估血管再通情况。血管狭窄程度采用缺血性卒中血管栓塞程度量表(ThrombolysisinCerebralIschemiaScale,TICI)分级方法。结果在入选的6例患者中,1例患者发生脑出血和病情恶化。6例患者TICI分级评分在溶栓24h后较溶栓前显著升高(2.0+0.71vs1.0+0.71,P=0.03)。除去1例出血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2±3.27(溶栓前)和9.4±3.78(溶栓后7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与溶栓后7d相比,BI评分在溶栓后90d后稍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62.5±27.23vs47.5±27.84,P=0.13)。患者90dmRS评分较7dmRS评分有所好转,但差异无显著性(4±0.82vs3±0.82,P=0.09)。结论多模式CT指导下扩大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对促进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多模式CT 静脉溶栓 扩大时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