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基于慢性轨迹理论,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关节功能康复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4年2月我院收治的98例LDH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基于慢性轨迹理论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负性心理状况、生活质量、腰部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1.84%)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5.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AS评分、SD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在不同时间点之间存在差异(F时间=194.692、60.837、188.436、136.998,均P时间<0.001),在不同组别之间存在差异(F组别=17.702、11.958、106.627、16.863,均P组别<0.001);两组SAS评分、JOA评分间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F交互=4.680、16.552,P交互 <0.01),SDS评分、ODI评分的变化趋势不存在差异(F交互=2.963、2.153,P交互 >0.05)。两组生活质量在不同时间点、不同组别以及变化趋势之间存在差异(F时间=224.109,F组别=107.441,F交互=34.985,均P<0.001)。结论  基于慢性轨迹理论建立LDH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负性情绪,改善腰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了关节功能的康复进程。

  • 标签: 慢性轨迹理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 关节功能康复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新西兰兔梅毒螺旋体感染体内扩散模型。方法新西兰兔睾丸内复苏梅毒螺旋体标准株(Nichols),并连续分离传代,收集第2代梅毒螺旋体菌株悬液接种于新西兰兔背部皮肤。感染21 d后麻醉处死新西兰兔,收集血液,无菌分离感染部位组织以及肝脏、脾脏、睾丸和淋巴结。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织器官梅毒螺旋体扩散情况。结果新西兰兔梅毒螺旋体感染后第21天所有接种部位均出现皮肤损伤(硬结和溃疡),病理检查显示感染部位出现大量炎症细胞,主要包括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实时定量PCR显示肝脏、脾脏、睾丸等组织器官存在大量梅毒螺旋体。结论新西兰兔背部皮肤接种梅毒螺旋体后能通过血液和淋巴结扩散到肝脏、脾脏、睾丸等组织器官,成功构建新西兰兔梅毒螺旋体感染体内扩散模型

  • 标签: 苍白密螺旋体 疾病模型,动物 病理过程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肺腺癌代谢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并构建预后模型。方法利用TCGA、KEGG、TCGA数据库筛选肺腺癌的基因表达、代谢相关基因、肺腺癌代谢相关的基因集和临床信息。采用Cox回归分析,lasso回归降维筛选预后相关基因。Cox回归构建肺腺癌风险模型,高风险与低风险组。结果成功筛选出4个基因,LDHA、GAPDH、GNPNAT1和HACD1。高风险组预后显著差于低风险组(P<0.01),根据生存时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1年、2年、3年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637、0.645。实验和验证数据集均提示该预后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筛选4个关键基因与肺腺癌代谢相关,构建的风险模型对于肺腺癌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为肺腺癌的精准化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腺癌 肺肿瘤 预后模型 生存分析 风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骨外固定支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行外固定支架患者(n=300)的资料,以术后病例记录中是否发生针孔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同时采用赋值法构建风险预测等级分级。结果300例骨外固定支架患者中,发生针孔感染者103例(34.33%),未发生感染者197例(65.6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疾病[OR=4.726(糖尿病、肺部感染之一)、17.053(糖尿病、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之二)]、术后白蛋白水平[OR=0.082(<25 g/L)]、术后血红蛋白水平[OR=3.715(>90~120 g/L)、9.720(>60~90 g/L)、7.338(30~60 g/L)]、术中出血量[OR=2.196(200~400 ml)、OR=3.256(>400 ml)]及消毒液类别[OR=3.897(氯己定)、3.625(碘伏+氯己定)]是骨外固定支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模型≥7分为高风险组,5~6分为较高风险组,4分为中风险组,3分为低风险组,0~2分为较低风险组。结论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骨科外固定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为医护人员及时识别外固定感染风险提供参考,尽早预防感染的发生。

  • 标签: 骨科 外固定器 针孔感染 等级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一种呼吸系统罕见病,研究进展缓慢。动物模型是开展各类基础研究的有效工具,目前的动物模型均是根据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信号作用障碍和肺泡内环境稳态失衡这两个主要的发病机制而建立,应用研究集中在PAP的治疗策略上。现有的PAP动物模型均不能完全反映人PAP疾病发展,需进一步开发和改进,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的可切除肺癌预后预测模型在患者生存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9月原发性肺癌患者2 267例,患者均行一次肺癌手术治疗,无第二原发肿瘤。选取性别、年龄、职业、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路径、手术方式、肿瘤分期、治疗方案为预后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构建预后指数(PI)方程,计算每例患者的PI值。根据PI值的不同范围,划分低、中、高危预后组,对各组生存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性别(RR=0.684,P=0.001)、年龄(RR=0.591,P<0.01)、职业(RR=1.439,P=0.001)、病理类型(RR=3.694,P<0.01)、手术路径(RR=0.734,P=0.001)、肿瘤分期(RR=0.352,P=0.007)为可切除肺癌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女性、≤65岁、胸腔镜手术、肿瘤分期Ⅰ期为预后保护因素,其预后不良风险分别降低31.6%、40.9%、26.6%、64.8%;农民、腺鳞癌为预后危险因素,其预后不良风险分别增加43.9%、269.4%。PI方程为:∑βixi=-0.380 X1-0.526 X2+0.364 X31+1.307 X55-0.309 X6-1.045 X81(X1代表性别,X2代表年龄,X31代表职业为农民,X55代表病理类型为腺鳞癌,X6代表手术路径,X81代表肿瘤分期Ⅰ期)。PI<-1为低危组,PI≥-1且≤-0.5为中危组,PI>-0.5为高危组。1、3、5年生存率低危组分别为96.8%、87.0%、77.9%,中危组分别为91.8%、82.2%、61.7%,高危组分别为86.5%、61.7%、50.3%,各组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切除肺癌预后预测模型能够预测可切除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及相应生存率,帮助临床医师评估预后及制订后续治疗方案。

  • 标签: 肺肿瘤 胸外科手术 预后 模型,统计学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以某妇产科医院为例,研究单床效率评价模型及其应用,为医院床位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通过访谈确定样本病区和关键指标,根据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患者资料构建两级数据库。采用K中心聚类法,将床位按其年均空置天数(x)、年均周转次数(y)及年人均CMI(z)进行归类。以x,y,z为界限,构建三维8象限床位效率评价模型。通过比较组内均值点Ak(xk,yk,zk)较总体均值点A0(x,y,z)的偏移情况分析单床效率特征。并通过将床号对应到所属诊疗组,逐一分析各诊疗组的床位效率情况。结果根据利用效率,36张床位分布于模型的4个不同象限中。50%(18/36)的床位得到了较好的利用,28%(10/36)的床位患者收治量尚有提升空间,19%(7/36)的床位资源浪费较明显。各诊疗组间的床位效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的床位效率模型可以从病区总体及诊疗组两个层面对床位效率进行评价,实现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挖掘。该模型主要适用于床位由固定诊疗组或医生负责的情况,并可通过调整和扩展,满足医院不同的战略需要。

  • 标签: 医院管理 床位管理 K中心聚类法 欧几里得距离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理论进行相关文献回顾,构建本科护生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并验证,以此模型为基础调查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安徽省4所本科医学院校大一、大二、大三本科护生71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健康问卷(Chinese Health Questionnaire,CHQ-12)、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对其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本科护生中的拟合指数较为理想(χ2/df=1.283,RMSEA=0.020,GFI=0.997,AGFI=0.989,NFI=0.995,IFI=0.999,CFI=0.999);本科护生心理健康分类结果显示,完全心理健康者占66.6%(475/713),部分心理健康者占25.4%(181/713),部分病态者占3.1%(22/713),完全病态者占4.9%(35/713)。结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适用于本科护生,建议在评估本科护生心理健康时,采用积极心理健康与消极心理健康两方面综合评价。

  • 标签: 学生,护理 双因素 心理健康 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机器学习法建立早期预测血流感染模型,为早期诊断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留取血培养1 9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培养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血流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出与血流感染相关特异性指标,建立预测模型。结果预测早期血流感染指标包括胆碱酯酶(CHE)、降钙素原(PCT)、高密度脂蛋白(HDL)、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和血小板计数(PLT)。该模型在预测集和测试集中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96 6、0.874 7,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879 9~0.913 2、0.846 9~0.902 4。结论基于机器学习血流感染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细菌或真菌导致的血流感染,为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血流感染 血培养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类肿瘤可视化的小鼠膀胱癌气囊(APBCa)模型,并评估药物灌注疗效。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6—12月构建人源性肿瘤APBCa(H-APBCa)模型和具有免疫功能的APBCa(I-APBCa)模型。在BALB/c裸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的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人膀胱癌细胞EJ建立H-APBCa模型。对比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H-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利用Tunel染色法比较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在C57BL/6小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小鼠膀胱癌细胞MB49建立I-APBCa模型。比较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I-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两组肿瘤组织CD80+巨噬细胞及CD3+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肉眼能直视观察且可通过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H-APBCa小鼠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吉西他滨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81.02±241.02) mm3与(1 213.88±214.02) mm3,P<0.05]。灌注吉西他滨组小鼠肿瘤细胞凋亡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7.33±4.63与14.67±2.60,P<0.05)。H-APBCa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卡介苗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645.02±156.63) mm3与(948.84±221.76) mm3,P<0.05];灌注卡介苗组肿瘤组织浸润的CD80+巨噬细胞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49.67±7.57与16.33±5.69,P<0.05),肿瘤组织浸润的CD3+T细胞也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18.00±3.46与4.67±1.45,P<0.05)。结论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APBCa模型化疗以及卡介苗灌注治疗后肿瘤均明显缩小,与临床中膀胱癌灌注治疗效果相似,可作为评价药物灌注疗效的新型动物模型

  • 标签: 膀胱肿瘤 模型 气囊 灌注治疗
  • 简介:目的利用BP神经网络的理论和算法,对COPD患者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出COPD再入院患者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对COPD再入院患者各相关因素的敏感度分析和疾病风险评估及分析,为BP神经网络建模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方法编写结构化查询语句,从HIS数据库抽取相关数据,导入Clementine11.1中,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建模,预测结果用SPSS22.0进行模型的建模效果评估以及模型建模效果的假设检验。结果经过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的拟合度为71.743%,预测准确度93.55%。在所有相关影响因素中,入院次数和入院状态对COPD患者的再入院风险度影响最大。在预测效果上,BP神经网络要优于传统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 标签: 再入院率 BP神经网络 多元线性回归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充分发挥登陆基地分类后送医院合理衔接各方向的伤员流、快速转换运输方式等功能,为战时登陆基地分类后送医院的配置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根据军事后勤环境、伤员后送需求、卫生资源及地理条件等影响因素,运用数学模型规划医院在整个保障机构网络中适宜的配置,综合应用解析法及模糊加权择近法建立登陆基地分类后送医院配置位置的数学模型。结果:首先运用解析法确定伤员流的理论重心位置,再根据各影响因素运用模糊加权择近法进行调整,得到优化解,并举例求解最佳的部署方案。结论:两种方法优势互补,更符合战时的需要。

  • 标签: 登陆基地 分类后送医院 部署 数学模型
  • 简介:依据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法和主体行为分析法,界定了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系统边界,定性分析了其系统组成和结构,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系统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为深入认识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系统和进一步研究系统规律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 标签: 城市贫困人口 医疗救助 系统边界 系统概念模型 系统逻辑模型
  • 简介:为管理者适时监控临床科室发展,全面提升科主任管理能力,构建临床科室绩效评价模型。选择一系列科学方法,确定出临床科室绩效评价4个维度,5个一级指标,手术科室14个二级指标,非手术科室13个二级指标,采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有一定推广价值。

  • 标签: 临床科室 绩效评价 评价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评估核电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通过模式动物精细化建模,构建剂量评估模型并确定相关剂量系数。方法针对核电液态流出物辐射危害评估中的重要水生模式生物斑马鱼,建立用以剂量估算的斑马鱼含有内部骨骼和内脏器官的几何模型。使用蒙特卡罗方法,以核电液态流出物及周围环境监测中常见的3H、40K、58Co、60Co、110Ag、134Cs、137Cs 7种核素为源项,计算斑马鱼模型的内外照射剂量系数(DC)。结果核素γ能量的高低决定了外照射剂量系数的大小。对内脏器官、骨骼和全身的外照射剂量系数比较显示,大部分核素内脏器官剂量系数高于全身剂量系数,58Co的内脏器官剂量系数比全身高165%。本研究建立模型内照射剂量系数较大,60Co造成的内照射剂量系数是已有椭球模型剂量系数的2.6倍,说明内部材料的不同和粒子种类不同的选择会影响能量沉积。结论对模式生物进行精细化建模比较重要。精确评估模式生物器官剂量系数,有助于评估非人类物种的辐射效应。

  • 标签: 蒙特卡罗 环境评价 核电 液态流出物 斑马鱼
  • 简介:从openEHR模型入手,介绍了双层模型的有关概念,研究了处方信息特征和组成结构,将处方包含的信息进行抽象,提取相应的数据元素,基于我国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规范以及openEHR原型库中处方原型、用药医嘱原型建立了西医处方的openEHR模板,包括管理信息、疾病诊断原型以及用药医嘱原型3个部分,使其能够充分表达处方信息所包含的内容,为处方信息规范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 标签: 西医处方 openEHR 信息模型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患者复苏延迟危险因素,用列线图可视化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浙江某三甲医院复苏室收治1201例全麻患者,按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全麻患者复苏延迟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构建模型,采用列线图可视化展示结果。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采用验证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 患者年龄≥66岁,普胸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麻醉时间≥120分钟为全麻患者复苏延迟独立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准确值为92.3%,霍斯默-莱梅肖检验P=0.783,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5(95%CI:0.792-0.878)。验证组检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1(95%CI:0.737-0.909)。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预判模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表现良好,有助于预测全麻患者苏醒延迟的发生,为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 标签: 全身麻醉 复苏延迟 危险因素 可视化 列线图 预测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结直肠息肉诊断自动分类模型构建。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苏州市3个内镜中心的不同图像增强内镜(IEE)技术下的结肠镜图像957张(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537张,常熟市中医院359张,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1张),依据病理结果分为正常组、增生性息肉组和腺瘤性息肉组。利用DenseNet-121、EfficientNet、resnet101和resnet50 4种卷积神经网络(CNN)框架,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并评估其与经验不同的内镜医师的准确率、召回率、精确度、F1值和读片时间。结果:EfficientNet在4个模型中最为优越,准确率0.961,召回率0.968,精确度0.959,F1值0.962,在读图用时方面,所有模型完成图像自动诊断任务的平均时间为(4.08±0.63)s,远快于内镜医师所需的平均时间[(291.10±17.6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2,P<0.01)。将Ef..

  • 标签: 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息肉消化内镜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