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粘多糖病的头颅CT表现和临床的联系。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7例粘多糖贮积症患儿的临床和CT资料。患儿均为男性,年龄范围为1岁1个月一10岁,其中PMSⅠ型4例、Ⅱ型1例和Ⅳ型2例。7例均进行头颅CT平扫,其中4例曾进行普通X线平片检查。结果头颅CT平扫显示脑室扩张(6例)、脑外间隙(包括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增宽(6例)和脑白质低密度灶(5例)。2例表现为脑白质密度普遍减低。结论粘多糖病头颅CT表现主要为脑室扩张与脑外间隙增宽和脑白质低密度灶。其中脑室扩张和脑外问隙增宽可能与脑萎缩有关,并与患儿智力落后程度平行;脑白质内低密度可能为粘多糖在胶原细胞和血管间隙中沉着的结果。
简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其治疗方式由最初单一的肋间神经、膈神经、副神经及颈丛神经移位等到后来的组合式神经移位,但施行这些神经移位术的病人中有25%~60.7%的病例[1]其患肢功能仍无任何改善.
简介:患者30岁,因孕第2胎7个月,腹部胀痛,胎动消失3d入院。3d前夜间突感腹痛,呈撕裂样后胎动消失。外地医院B超示死胎,静滴缩宫素引产,无效后来我院。体查:T36℃,R22次/min,P88次/min,BPl3.5/SkPa,呈急性病容,腹部膨隆,胎位不清。B超示晚孕死胎,胎儿下方可见较大类似子宫样结构。初步诊断:宫内孕30^+3周,死胎。入院后第2天行羊膜腔注利凡诺引产,第4天无宫缩,第5天再行B超检查示盆腔积液,后穹窿抽出不凝血。剖腹探查术中见羊膜囊及胎盘包绕胎儿。已收缩的子宫右侧间质部有一约10cm全层裂口,右侧输卵管及部分阔韧带与宫体断开。修补宫体及附件残端,术后痊愈出院。
简介:T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一个是抗原特异的,由T细胞受体识别并结合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MHC-抗原肽的第一信号;第二信号是由T细胞上的CD28与抗原呈递细胞上的B7分子的结合而提供的.只有两个信号都存在时,T细胞开始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CTLA4是B7的另一个受体,它在T细胞活化时上调表达,其功能为抑制T细胞增殖.阻断或给予第二信号,可以人为调节免疫应答使之增强或抑制,对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阻断CD28/B7途径导致免疫耐受,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可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激活CD28/B7途径可应用于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侵犯免疫系统的肿瘤.
简介:Bodysurfacepotentialmapping(BSPM)isarecentlydevelopednoninvisivecar-dioelectrophysiologicdiagnostictechnique.Thepurposeofthepresentstudyistoe-valuatetheefficacyandsignificanceof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usingaBSPM-Ⅲmodelcomputersystem.7patientswitheoronaryheartdiseasewerestudiedpriortoandfollowingPTCAusing98leadsBSPMwithspecial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探讨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对15例寰枢椎不稳的患者进行了固定术,同时行自体髂骨融合。分别应用Verlex7例,Axis3例,和cenfifix5例,齿状突陈旧性骨折5例,新鲜Ⅱc犁齿状突骨折6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4例。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mm~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钉道方向在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灾角约15°,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度28mm~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度为22mm~26mm。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脊髓损伤和椎动脉损伤。随访10~25个月,半均14个月。术前JOA评分5.1~10.9分,平均7.6分。术后JOA评分13.2~16.8分,平均14.8分,改善率87.5%。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稳定性良好,具有二维固定的优点,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