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皮变患者采取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上皮变患者共4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胃镜活检及术后病理检查的方式对相关患者的情况进行诊断,对比诊断结果的分型及分类。结果:确诊胃癌18例(40.91%),维持高级别上皮变26例(59.09%)。结论:胃镜活检病理学诊断在上皮变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上皮内瘤变 胃镜活检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滑车上动脉(supratrochlear artery,STA)和眶上动脉(supraorbital artery,SOA)的定位方法,及通过血管定位伴行神经在额内外联合径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住院接受内外联合径路额手术的14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18~69岁。术前分别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CT血管成像(CTA)、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3种方法进行STA和SOA定位,同时测量28侧别眉毛处STA、SOA与面正中线的距离。根据术前定位的STA和SOA确定外切口位置,并记录3种方法的检查用时、费用等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手术验证14侧别定位的准确性。使用GraphPad Prism 8.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FI、CTA、CE-MRA均可定位STA和SOA,3种方法测量的眉毛处STA、SOA与面正中线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可根据定位结果确定外径路切口位置以保护相应血管及伴行神经,患者术后均无前额皮肤麻木等并发症。CDFI、CTA和CE-MRA检查用时分别为22.50(15.75,30.00)、30.00(28.00,34.25)和48.00(44.00,52.75)min[M(Q1,Q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DFI费用最低,用时最短。结论CDFI是高效、经济的STA和SOA定位方法。该定位有利于外径路切口位置的精确选择,可保护伴行神经,减少手术并发症。

  • 标签: 额窦 内镜 耳鼻喉外科手术 并发症 滑车上动脉 眶上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显微镜结合神经镜对颅前循环破裂动脉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颅前循环破裂动脉患者,随机计数法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显微镜进行手术,观察组采用显微镜联合神经镜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NIHSS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比对照组升高(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修复术后腰动脉来源的Ⅱ型漏多通道栓塞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8例腹主动脉修复术后腰动脉来源的Ⅱ型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使用弹簧圈及康派特医用胶与碘油混合栓塞剂治疗腹主动脉修复术后腰动脉来源的Ⅱ型漏,技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80~150 min。1例患者术后出现右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给予抗凝及营养神经治疗,术后2个月完全康复。术后随访4~3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1个月,8例患者Ⅱ型漏均消失,无死亡病例。结论多通道栓塞治疗腹主动脉修复术后腰动脉来源Ⅱ型漏栓塞近中期效果确切。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栓塞 Ⅱ型内漏 介入放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Woven EndoBridge(WEB)治疗宽颈分叉部动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使用WEB治疗的11例颅宽颈分叉部动脉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4±11)岁(范围:31~66岁)。动脉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基底动脉尖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例。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采用WEB栓塞动脉闭塞量表(WOS)评估动脉栓塞程度。结果11例患者术中WEB均释放良好,术中WOS A级3例,B级1例,C级7例,无术中急性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行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至术后3年,恢复良好;10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无患者出现术后靶治疗区并发症。2例术中WOS A级、1例WOS B级的患者,术后随访时WOS均为A级;7例术中WOS C级患者中,4例随访时仍为C级,3例为D级。在获得随访的3例D级患者中,1例因动脉复发形态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破裂出血可能性较大接受二次栓塞治疗,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式,术后即刻效果良好;余2例虽动脉复发,但动脉形态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故继续临床随访,未予以二期手术治疗。11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WEB装置治疗颅未破裂宽颈分叉部动脉的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前后无需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为颅宽颈分叉部动脉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假体和植入物 治疗结果 血管内治疗 Woven EndoBridge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与颅动脉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未破裂颅动脉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就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清胱抑素C与颅动脉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14例未破裂颅动脉患者和14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单变量分析显示,病例组甘油三酯和胱抑素C以及男性和高血压患者的构成比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与颅动脉发生风险呈显著独立负相关(优势比0.045,95%置信区间0.011~0.184;P<0.001)。结论血清胱抑素C可能是颅动脉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胱抑素C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2015年1月—2021年6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消化镜中心诊治的6例大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观察,结果显示:男2例、女4例,年龄62~87岁,病变位于直肠3例、横结肠1例、乙状结肠1例、乙状结肠+直肠1例,息肉病型1例、炎症型2例、黏膜下隆起型3例,表面呈“树枝样外观”5例;2例行内镜下切除、1例行外科手术联合化疗、1例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2例因个人原因选择随访,1例失访,其余5例随访21~73个月均预后良好,镜及影像学复查均未见复发。提示对肠镜检查中发现位于左半结肠的黏膜下隆起型病灶,表面呈“树枝样外观”时,应考虑到大肠MALT淋巴的可能性,在早期诊断的前提下,镜下切除治疗有成为一线治疗方案的潜力。

  • 标签: 肠肿瘤 大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内镜诊治 树枝样外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颅动脉诊断中引进CT与MR血管造影的效果。方法:把2021年阶段在我院接受检查的疑似颅动脉120例患者视作分析对象,结合血管造影检查方法记作两组,即对这些患者分别实施CT与MR血管造影检查,记录对应的一般组与实践组,分析颅动脉诊断价值,给医学治疗提供参考。结果:数字减影诊断120例患者,最终100例患者被诊断为颅动脉。一般组检出95例患者、占比95.0%,实践组检出96例患者、占比96.0%。两组疾病检出率指数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践组患者的检查中,体宽度指数平均为(5.46±1.69)mm、体直径指数平均为(12.06±2.48)mm,与一般组体宽度指数平均为(5.96±1.60)mm、体直径指数平均为(11.99±1.26)mm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血管造影都具备颅动脉诊断的价值,在具体检查中,医护人员可按照需求合理选择诊断方式,促进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 标签: CT MR 数字减影 颅内动脉瘤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颅动脉栓塞术中瑞马唑仑的麻醉效果。方法 纳入74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接受颅动脉栓塞术治疗的患者;经数字表法均分2组,1组为参照组(n=37,应用丙泊酚麻醉),1组为实验组(n=37,应用瑞马唑仑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气管插管时及手术结束时,在SBP、DBP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在HR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组间差异较大(P<0.05)。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Ramsay 镇静评分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较少;在止痛时间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较多,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 颅动脉栓塞术中,瑞马唑仑麻醉效果较优,既可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还可促使患者术后尽快苏醒。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瑞马唑仑 丙泊酚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颅动脉栓塞术中瑞马唑仑的麻醉效果。方法 纳入74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接受颅动脉栓塞术治疗的患者;经数字表法均分2组,1组为参照组(n=37,应用丙泊酚麻醉),1组为实验组(n=37,应用瑞马唑仑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气管插管时及手术结束时,在SBP、DBP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在HR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组间差异较大(P<0.05)。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Ramsay 镇静评分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较少;在止痛时间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较多,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 颅动脉栓塞术中,瑞马唑仑麻醉效果较优,既可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还可促使患者术后尽快苏醒。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瑞马唑仑 丙泊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宫颈锥切术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0.5-2021.5,1年内收治的需进行宫颈上皮变治疗的病患10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宫颈锥切术,实验组采用宫腔镜下宫颈锥切术。对比两种切除方式切除后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实验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级别宫颈上皮变手术中,采用宫腔镜下宫颈锥切术的方式进行切除,治疗效果良好,并发症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双微管技术治疗颅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对13例经手术治疗的颅动脉病人采用双微管技术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应用双微管技术对动脉的栓塞有明显的疗效,血管内微球充填率为27%~43%,造影检查显示9个动脉完全闭塞,动脉90%闭塞有3例,动脉仍有部分残留1例。结论:应用双微管技术治疗颅动脉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微创技术各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比较简便,不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病发症,并且使用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在此背景下,该文章主要针对双微导管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给有关人员带来帮助和参考。

  • 标签: 双微导管技术 颅内动脉瘤 栓塞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源于颈静脉孔区并同时向颅内外侵犯的舌咽神经鞘病例,患者为青年男性,以耳闷伴耳鸣及听力下降为主诉,术前行颞骨CT、颅脑增强MRI及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乙状前-面后-迷路下入路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同时保留了患者的听力和面神经功能,术后随访15个月,未见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放疗(PORT)流程中含靶区纵隔移位规律和实施中期评估的价值。方法100例NSCLC术后N2期和R1-2切除并任何N期患者,以骨性解剖建立坐标轴,测量纵隔三维方向在PORT流程中的移位规律。采用WilCoxon、Kruskal-Wallis、χ2检验统计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临界值。结果纳入患者PORT流程中X(前后)、Y (左右)、Z(上下)方向纵隔移位分别为0.04~0.53、0.00~0.84、0.00~1.27 cm,纵隔移位距离的大小顺序分别为Z>Y>X;ROC曲线计算临界值分别为0.263、0.352、0.405,>临界值者分别为25(25%)、30(30%)、30例(30%),纵隔三维方向移位不同(P=0.007、<0.001、<0.001);X、Y、Z方向的纵隔移位与切除部位(P=0.355、0.239、0.256)、手术方式(P=0.241、0.110、0.064)均相近。全组纵隔移位>和≤临界值、放疗中程模拟(m-S)后修改和原计划放疗的比较分析显示PORT患者放射性食管炎(RE)、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均相近(均P>0.05);但m-S后修改计划病例≥3级RE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原计划PORT患者,分别为0、7%(P<0.001)。结论NSCLC根治术后N2期和/或R1-2切除病例的PORT流程中存在纵隔移位,20%~30%患者发生明显的移动,PORT流程中期重新定位并修改靶区和放疗计划对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有利。

  • 标签: 纵隔移动 癌,非小细胞肺/术后放疗 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予以纵隔肿瘤患者电视胸腔镜治疗的效果,为此类患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于我院外科诊治的纵隔肿瘤患者中筛选72例为主体,通过电脑随机法对患者分组,将其分成对照组(n=36)、实验组(n=36)。予以对照组传统开胸手术治疗,予以实验组电视胸腔镜治疗,完成治疗后对比各组手术指标、临床效果、疼痛情况、应激反应、并发症情况,病例选取时间为2015年8月3日-2022年1月4日。结果:(1)手术指标结果显示,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临床效果显示,实验组(94.44%)明显较对照组(77.78%)高,P<0.05;(3)疼痛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应激反应指标显示,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并发症结果显示,实验组(5.56%)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22.22)低,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治疗纵隔肿瘤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开胸手术,具有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等优势,看明显减轻应激反应程度,改善患者疼痛水平,对术后康复具有促进作用,可在临床应用。

  • 标签: 电视胸腔镜 传统开胸手术 纵隔肿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介绍同时行颈部切开引流术和胸腔镜下纵隔切开引流术治疗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方法,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德阳市人们医院2016.01 -2022.04期间收治的10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同时行颈部切开引流术和胸腔镜下纵隔切开引流术,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 9 例治愈出院,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及时的同时行颈部切开引术和胸腔镜下纵隔切开引流术,是治疗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胸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纵膈型肺癌疾病采取CT和MRI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从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某院及本院接受就诊的纵膈型肺癌病人7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选76例纵膈型肺癌病人全部接受CT和MRI影像学检查,对于两种不同检查措施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进行对比与总结。结果:76例病人中属于周围型肺癌病人25例,属于中央型肺癌病人51例;根据病理类型对76例病人进行划分包含鳞癌病人50例,属于腺癌病人10例,属于小细胞癌病人16例;依照发病位置的不同发现76例病人中病变部位处在右肺下叶20例,处于左肺上叶病人20例,处于右肺上叶病人25例,处于左肺下叶病人11例;76例纵膈型肺癌病人接受不同影像学检查措施发现,CT检查可以显示不规则肿块边缘,表现为毛刺状,纵膈的淋巴结出现肿大,接受MRI检查所获结果全部包含CT结果,发现肿块对病人的胸椎、胸壁以及胸膜造成侵入,两种检查措施的灵敏度全部为100%,对比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为纵膈型肺癌病人提供CT和MRI检查具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同时两种检查措施存在非常高的灵敏度。

  • 标签: 纵膈型肺癌 CT检查 MRI检查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镜在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锁孔入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与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52例破裂PCoA动脉病例,其中41例采用神经镜辅助观察。根据病灶的特点选择经眶上锁孔入路或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并根据手术中的具体情况在动脉夹闭前和(或)夹闭后导入30°硬质镜观察。出院后门诊随访,按改良Rankin评分进行评估(mRS)。结果52例患者共52个破裂PCoA动脉,其中经眶上锁孔入路18例,经翼点锁孔入路34例。12例在夹闭动脉前后均置入内镜观察,29例在夹闭后置入内镜观察。3例经镜观察发现动脉颈残留而调整夹子,2例因误夹PCoA而调整夹子。所有病例均无与神经镜使用相关的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复查DSA,41例手术中使用镜辅助观察的动脉均夹闭满意无残留,颈内动脉及PCoA保留完好;未使用镜观察的动脉中有2个颈残留。门诊随访11~45个月,所有病例都恢复良好(mRS 0~1分)。结论在破裂PCoA动脉锁孔入路显微手术使用镜观察安全、有效,能有效弥补显微镜直视视角的不足,更充分地观察动脉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降低动脉颈残留和载动脉及其分支损伤。

  • 标签: 后交通动脉瘤 锁孔 夹闭 神经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