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找到与尿路上皮癌抗原1(UCA1)表达强度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为该基因在膀胱癌发生或进展中的功能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用逆转录PCR检测83例尿路上皮癌(膀胱癌48例.肾盂癌23例,输尿管癌12例)组织中UCA1的表达强度,同时用Northern印迹法分别检测3例尿路上皮癌(3种癌各1例)的UCAI表达。用Svearman’s非参数分析研究UCA1表达强度与4个临床病理学参数(患者性别。肿瘤分期、分级及数量)的相关性。按照4个临床病理学参数将尿路上皮癌分为不同亚组。用Mann—Whitney检验来比较UCA1在不同亚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UCA1在83例尿路上皮癌中总体表达率达84.3%(70/83),在3种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4%(41/48)、83.3%(10/12)、82.6%(19/23)。UCA1表达强度与肿瘤分级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269(P=0.014),且高级别肿瘤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低级别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而患者性别、分期及肿瘤数量与UCA1表达强度均无相关性。结论UCA1与尿路上皮癌分级的显著相关性说明该基因可能与尿路上皮癌的进展有关,对此需要更深入的功能学研究加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联合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方法将我院耳鼻喉科2008年8月-2010年10月收治的经药治疗症状没有明显缓解的80例变应性鼻炎合并下鼻甲肥厚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仅在鼻内镜下行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组在鼻内镜下行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的同时联合微波热凝治疗,详细记录术前和术后病人症状和体征的改变。分别在患者术后的3个月和1年进行随访,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5%,两组间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大于0.05。术后1年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仍然高达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间远期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小于0.05。结论对变应性鼻炎合并下鼻甲肥厚的患者,鼻内镜手术联合微波热凝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双腔喉罩置入与气管内插管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中的安全性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比较。方法选3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分两组应用双腔喉罩置入组与气管内插管组。Ⅰ组18例、Ⅱ18例组分别记录个时间段的情况,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3min(T3)、插管后5min(T5)和拔管前3min(T6)、及拔管即刻(T7)、拔管后3min(T8)、拔管后5min(T9)进行观察心率(HR)、收缩动脉压(SBP)、舒张动脉压(DBP)进行比较。结果双腔喉罩置入组比气管内插管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明显减小,故此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明显提高。结论双腔喉罩置入组优于气管内插管组的麻醉,并且操作简单刺激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病理学特点与其复发和癌变的关系。方法对42例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1-3年随访,对随访结果与其相应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多参数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肿瘤发生部位与肿瘤的复发、癌变无关(p>0.05);②鼻内窥镜手术(或内窥镜辅助手术)没有显著降低癌变率(p>0.05),但复发率明显降低(p<0.01);③对临近骨质的侵犯、瘤细胞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核分裂像多少与癌变、复发有关(p<0.01)。结论手术方式的改进,降低了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复发率,但没有改变其癌变率;瘤细胞不典型增生、核分裂像可能与癌变、复发有关。
简介:目的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动脉瘤夹闭前后行MDU监测载瘤动脉及穿支血管。并评价术中MDU的监测作用。结果术中MDU监测提示:载瘤动脉闭塞3例,载瘤动脉狭窄6例,调整动脉瘤夹或局部应用罂粟碱湿敷后,MDU监测均恢复正常;其他病人MDU监测均正常。无监测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人随访3-26个月,术中MDU监测正常,但术后出现栓子脱落至脑梗死1例;其他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术中MDU监测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无并发症等优点,能降低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闭塞和狭窄的发生率。
简介:背景与目的:儿童胶质瘤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本文探讨儿童颅内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颅内胶质瘤的108例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幕上44例(40.7%),幕下64例(59.3%),其中幕上近中线处30例,幕下近中线处49例;全切79例(73.1%),次全切22例(20.4%),部分切除或活检7例(6.5%);病理结果为低级别胶质瘤93例(86.1%),高级别胶质瘤15例(13.9%);其中星形细胞瘤100例(92.6%)。99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86例随访至今无复发,术后生存率87.8%。结论:儿童胶质瘤临床上有其特异性,肿瘤好发于幕下和近中线处,病理类型多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治疗应以全切肿瘤为主,预后相对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7例SAH患者急诊行CTA检查,随后均行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比较CTA检查结果与手术夹闭时显微镜下所见动脉瘤的大小、部位、瘤颈大小、瘤体指向及与周边重要穿支血管的吻合程度。结果37例SAH患者中CTA发现42枚动脉瘤,手术夹闭39枚,1例术中发现CTA所见动脉瘤为动脉圆锥,2枚动脉瘤为非责任病变且较小,均未予处理,定期复查,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手术所见吻合,诊断符合率97.6%。结论CTA以其经济、快捷、无创和准确的诊断,已成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首选检查方法,其可以3D成像,准确显示动脉瘤的大小、部位、瘤颈大小、瘤体指向及与周边重要穿支血管的关系,显示周边骨性结构与动脉瘤的关系,并模拟手术入路,指导外科手术预案的制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