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手术中 应用 脑血管造影联合神经导航术的作用及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接受的 62 例神经外科患者,将其纳入到本次研究中展开探究。采用奇偶数分组,奇数患者设为对照组, 31 例;偶数患者设为观察组, 31 例。 对照组为脑血管造影治疗,观察组为脑血管 造影联合神经导航术治疗。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治疗后,效果比较差异比较明显( P < 0.05 )。 结论:将 脑血管造影联合神经导航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可提高患者的言语与行为功能,对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应用价值突出。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剖宫产手术术后超声引导下髂腹下神经联合髂腹股沟神经麻醉的镇痛效果。 方法 在 2019年 4月 -2020年 4月抽取 78例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后患者,行硬膜外镇痛的 39例为普通组,行超声引导下髂腹下神经联合髂腹股沟神经镇痛结合硬膜外镇痛的 39例为研究组,分析两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 研究组术后 1h VAS评分( 1.58±0.27)分、术后 2h VAS评分( 1.79±0.68)分、术后 8h VAS评分( 2.12±0.59)分、术后 24h VAS评分( 2.27±0.73)分均低于普通组, 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0.00%)低于普通组( 10.26%) ,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髂腹下神经联合髂腹股沟神经镇痛能有效减轻剖宫产术后疼痛感,且不良反应较少,镇痛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阻滞联合射频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三叉神经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三叉神经疼痛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入院先后进行编号分组,分为单一组(前40例)和联合组(后40例),分别给予神经阻滞法治疗和神经阻滞联合射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疼痛发作频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单一组治疗优良率为70.00%(28/40),联合组治疗优良率为90.00%(3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疼痛程度评分、疼痛发作频次、治疗1年后生活质量各项干扰度评分均低于单一组(P<0.05);且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 2/40)低于单一组(25.00%, 10/40),P<0.05。结论在口腔颌面部三叉神经疼痛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神经阻滞和射频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降低疼痛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远、近期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及不同切断数量对迷走-舌咽神经痛(VGPN)的治疗效果和长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5例VGPN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血管神经关系分别采用单纯舌咽神经切断术(26例)、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术(29例)及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术(30例)3种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85例患者治疗均有效,其中治愈76例(89.4%),缓解9例(10.6%)。3组患者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0,P=0.041),其中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组、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舌咽神经切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患者中共有10例(11.8%)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随访6个月后6例患者症状消失,4例患者症状改善但不明显(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组1例,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组3例)。结论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治疗VGPN效果优于单纯舌咽神经切断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亮氨酸丰富重复激酶2(LRRK2)对大鼠脑出血神经行为与神经元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干预组,每组10只,通过向脑内注入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模型组按照上述方法造模,假手术组脑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干预组在造模6 h前腹腔注射LRRK2抑制剂GNE-7915。造模后第3 d,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价各组神经行为学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LRRK2蛋白表达量,采用尼氏染色检测各组神经元细胞大小,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TUNEL阳性细胞数。结果模型组LRRK2蛋白表达量、神经行为学评分、TUNEL阳性细胞数[(2.62±0.86)、(4.49±1.23)分、(6.22±2.48)个/视野]高于假手术组[(0.45±0.09)、(0.60±0.07)分、(0.92±0.06)个/视野](P<0.05),干预组LRRK2蛋白表达量、神经行为学评分、TUNEL阳性细胞数[(1.53±0.45)、(2.25±0.69)分、(3.59±1.45)个/视野]低于模型组[(2.62±0.86)、(4.49±1.23)分、(6.22±2.48)个/视野](P<0.05);模型组神经元细胞大小[(200.41±23.30)μm2]低于假手术组[(302.48±48.87)μm2](P<0.05),干预组神经元细胞大小[(248.36±32.26)μm2]高于模型组[(200.41±23.30)μm2](P<0.05)。结论抑制LRRK2能够减少脑出血大鼠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行为学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临汾市人民医院治疗的44例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均分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化学毁损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术前术后下肢皮肤温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下肢皮肤温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3个月的下肢皮肤温度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3个月,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可缓解疼痛,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上肢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DRP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上肢DRPN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共22侧患肢,其中对2侧患肢行单纯正中神经减压术,对20侧患肢行正中神经联合尺神经减压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肌电图,询问患者患肢麻木、疼痛症状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6处(6/42)切口出现愈合不良,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0±4.5)个月(6.0~20.0个月)。肌电图复查结果显示,正中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46.3±3.1)m/s]和动作电位波幅[(9.2±1.6)mV]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7.5±1.8)m/s、(7.7±1.1)mV,均P<0.05],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47.7±2.8)m/s]和动作电位波幅[(10.1±1.9)mV]也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7.8±2.4)m/s、(7.7±1.6)mV,均P<0.05]。尺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45.0±3.6)m/s]和动作电位波幅[(9.2±2.1)mV]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6.4±2.9)m/s、(6.9±1.2)mV,均P<0.05],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45.8±3.2)m/s]和动作电位波幅[(8.6±2.5)mV]也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40.1±1.6)m/s、(6.2±1.3)mV,均P<0.05]。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22侧(22/22)患肢的疼痛症状均得到缓解,16侧(16/22)患肢的麻木症状得到缓解,18侧(18/18)患肢的运动功能障碍得到缓解。结论初步推测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上肢DRPN的有效方法;同时术前明确诊断和术中神经彻底减压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简介:摘要神经退行是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噬神经组织病毒感染、中风等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其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神经元和轴突功能失调或丧失。慢性免疫活化是目前已知的众多触发因素中最常见因素。CNS属于免疫豁免环境,但其中仍存在免疫反应。CNS免疫反应主要由先天性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与CNS渗透性T细胞等其他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所介导。现就参与CNS中免疫反应的相关细胞、分子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作用进行综述,进而为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大学生处于社会的过渡阶段,容易产生许多不良的心理问题,这一庞大群体是互联网的主力军,加上现实社会交往及传统社交软件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以匿名社交为原则的新型社交软件应运而生,本论文利用使用与满足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吉林大学大学生匿名软件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基于此提出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神经突起因子(Neuri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关系及预后预测。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开封市人民医院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100例,比较不同神经功能分级,预后良好、预后不良血清Neuritin、NSE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两者预测预后不良效能。结果A、B、C、D级血清Neuritin水平分别为(119.42±13.14)、(107.30±10.20)、(95.54±11.62)、(79.33±9.96) ng/L,NSE水平分别为(11.54±2.01)、(9.53±1.02)、(8.41±0.96)、(7.25±0.86) μg/L,均依次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euritin、NSE水平均是预后危险因素(P<0.05),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两者预测预后不良效能高(Kappa=0.824,P<0.05)。结论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血清Neuritin、NSE水平越高,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两者联合预测该病预后不良效能高。
简介:【摘要】目的: 对超声引导 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剖宫产产妇的镇痛干预中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 选择我院妇产科于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7 月收治 92 例 剖宫产患者作为此次研究中数据获取的主要来源,依据住院顺序编号( 1-92 )的奇偶特性将其均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患者以传统的定位镇痛为主要干预方案,研究组患者则接受 超声引导下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的阵镇痛疗效。 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 12 h、 48 h以及 72 h 的疼痛测评得分( VAS评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 95.65% )较对照组( 76.09% )明显上升, P 均< 0.05 ,组别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 超声引导下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可在 剖宫产孕妇的 术后镇痛干预中产生良好的运行效果,疼痛程度明显下降,满意度得以提升,值得进行临床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间,于我院行下肢手术的患者60例,先随机抽出30例,作为参照组,以神经刺激仪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进行术后镇痛,其余30例则作为研究组,以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进行术后镇痛,对比2组镇痛效果。结果:术后,研究组1、6、12、24以及48h的VAS评较参照组均明显更低,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也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于行下肢手术的患者,术后镇痛采用超声与神经刺激仪联合进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建议临床积极引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采用异种神经移植 ,并局部应用免疫抑制剂 FK506聚乳酸膜片 ,观察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以寻求一种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方法。方法制取 FK506缓释膜片聚乳酸膜片后。选用健康 6月龄 Wister大鼠 40只 ,雌雄不限 ,随机分为 A、 B两组 ,每组 20只 ,显露坐骨神经 ,在坐骨神经分杈处向近端游离 ,造成 1.2cm的神经缺损后 ,给予以下处理 :A组采用异种神经移植加空白聚乳酸膜片 ,B组采用异种神经移植加含免疫抑制剂 FK506聚乳酸膜片。术后第 4、 8、 12周分别对所有大鼠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神经诱发电位及肌电图检查 ,并在第 8周取神经进行乙酰胆碱脂酶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 (1)4周时各组损伤侧均见腓肠肌萎缩 ,皆有足部溃疡及足趾坏死脱落现象 ,各组无明显差别 ,8周时溃疡面积减少 ,12周时 B组溃疡有愈合 ,可见足趾活动 ;(2)神经肌电图 :4周时各组无差异 ,8周时波幅恢复率 :B>A,12周时差异更明显 ,两组之间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3)光镜观察 :各组均有神经再生现象 ,B组再生神经较多。 (4)电镜观察 :各组均有新生神经纤维 ,B组标本可见神经纤维再生多 ,较成熟 ,微丝、微管等结构正常较多。结论 FK506缓释膜片对大鼠坐骨神经异种神经移植的神经再生的速度及质量有的促进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疼痛范围与神经血管压迫位置的关系。方法对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CPA)区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发现有明确血管压迫、临床资料完整的165例单支三叉神经痛患者(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22例,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84例,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59例),统计其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三叉神经感觉根脑池段(CPA区池段)者分为头、尾、腹、背4侧,位于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干区(REZ)者分为头腹、头背、尾腹、尾背4个象限]。结果(1)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8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头侧5例、腹侧2例、背侧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7例),且主要从头侧压迫;14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腹象限11例、头背象限2例、尾腹象限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11例),其中经头腹象限压迫8例。(2)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29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腹侧16例、背侧10例、头侧2例、尾侧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22例),主要从腹侧或背侧压迫;55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背象限26例、头腹象限20例、尾背象限6例、尾腹象限3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41例),其中经头背象限压迫23例、头腹象限压迫17例。(3)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26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背侧16例、尾侧10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7例),且主要从背侧压迫;33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背象限25例、尾背象限6例、尾腹象限2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22例),均经头背象限压迫。结论三叉神经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在CPA池段以头侧为主,在REZ区以头腹象限为主;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在CPA池段以腹侧和背侧为主,在REZ区以头背象限和头腹象限为主;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在CPA池段只与尾侧和背侧有关,在REZ区以头背象限为主;小脑上动脉均是CPA池段和REZ区的主要责任血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间入路(paraspinal approach)法联合神经监测技术(intraperative neuromonitoring, INM)在甲状腺手术中保护喉上神经(surperior laryngeal nerve,SLN)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符合条件的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甲乳外科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患者21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n=129例)采用常规颈白线入路手术,观察组(n=8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肌间入路联合INM,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有无SLN损伤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对照组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64±4.10)ml和(16.58±3.90)ml(t=0.086,P=0.931);手术时间分别为(74.52±17.94)min和(72.06±15.31)min(t=0.792, P=0.43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SLN显露方面,对照组(134/180)明显低于观察组(98/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P=0.003);术后对照组出现暂时性SLN损伤6例,观察组未出现SLN损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2,P=0.044)。结论肌间入路联合INM对SLN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甲状腺癌手术的安全性和时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人工面神经(artificial facial nerve,AFN)诱发单侧失神经支配兔的口轮匝肌收缩,探讨AFN诱发闭口时刺激电流的最适参数匹配组合情况。方法按照不同刺激参数组合,在不同时间点于清醒状态下经AFN体内刺激兔患侧口轮匝肌诱发其收缩,记录各组合下阈刺激、峰刺激的电流强度值,进而比较不同组合下刺激消耗的总电荷量。结果比较不同刺激频率、脉宽匹配组合下AFN的阈刺激消耗总电荷量及峰刺激消耗总电荷量,发现不同组间的频率因素、脉宽因素以及频率与脉宽的交互作用因素对总电荷的影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当AFN刺激频率为60 Hz,刺激波宽为100 μs时,在达到有效诱发麻痹口轮匝肌收缩的前提下,输出刺激电流强度相对最低、消耗的总电荷量最低,适合作为满足AFN低功耗要求的优选刺激参数组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