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2月骨科收治的80例下肢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加强入院宣教,术前风险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情况、指导协助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予以相关药物预防等一系列护理工作,从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80例患者术后发生5例深静脉血栓,3例髂静脉血栓,2例腘静脉血栓,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率达93.75%;DVT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治疗后,彩超证实血栓消失。无患者并发肺栓塞,死亡0例。结论深静脉血栓是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必须重视对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预防与护理工作。出入院宣教,术前评估、预防药物、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相关抗凝药物的应用、优质的护理服务等各项措施的有机结合有效地预防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 2015年 12月 -2016年 12月在本院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 8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 n=40)和观察组( 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 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仅有一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2.5%( 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总体满意度为 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2.5%( 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显著的预防作用,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能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对创伤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创伤骨科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患者455例,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分析超声检查结果,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1-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血管再通情况。结果:455例创伤骨科患者检查出下肢深静脉血栓80例,10例为手术前1-7d检出,70例患者于手术后1-14d内检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率以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77.56%、80.98%、86.42%、75.79%,准确性达78.94%。80例患者随访1-6个月,43例超声复查血栓完全消失,血管完全再通,血管完全再通率为53.75%;34例部分附壁血栓,部分再通率为42.50%;3例血栓无明显变化,占3.7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创伤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早期诊断出无症状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晚期肺癌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晚期肺癌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出现并发症的数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生存率为6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的生存率45.0%,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晚期肺癌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将88例伤前没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发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临床治疗组48例(传统护理组)及常规治疗加早期强化康复治疗组40例强化护理组),强化护理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预防性治疗与护理措施。进行临床评估与随访,比较2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8周,共计8例(9.0%)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强化护理组仅1例(2.5%)发生深静脉血栓,传统护理组7例14.5%)(7/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早期有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可以有效降低脊髓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不同入路留置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6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入溶栓导管至病变部位进行溶栓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10例行小隐静脉切开入路,31例行胫后静脉切开入路,15例行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溶栓治疗后,通过静脉造影计算的血栓溶解率显示I级溶解14例(25%),Ⅱ级溶解27例(48%),Ⅲ级溶解15例(27%)。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52例(93%),患肢大腿周径降低(3.5±1.2)cm,小腿周径降低(2.1±0.5)cm。术后平均随访(15±3)个月,22例(39%)患者下肢肿胀完全消退,24例(43%)遗留有活动后轻度下肢肿胀,8例(14%)遗留下肢严重肿胀,伴有色素沉着,2例(5%)于出院后2~4个月出现DVT复发,1例行溶栓治疗,6例支架置入患者支架均通畅。结论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前瞻性比较141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LEDVT的发生率、发病特点、高危因素、诊断方法及凝血功能变化,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48h及术后5—7d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D一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水平,并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1)术后发生LEDVT22例(血栓组),发生率为15.6%,发生时间为术后2~7d,平均(4.1±1.2)d;术后未发生LEDVT119例(非血栓组)。(2)发生LEDVT的高危因素是术后开始床上活动时间晚、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合并心血管疾病、淋巴清扣术、年龄、全身麻醉、恶性肿瘤等,但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及术后应用止『衄药是LEDV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3)血栓组术后D-二聚体平均为(0.9±0.6)mg/L,非血栓组为(0.5±0.4)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一二聚体用于预测LEDVT的阳性预测值为31.0%,阴性预测值为98.6%;手术后较手术前抗凝血酶一Ⅲ有所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解析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所收治的骨科创伤手术后200名患者,然后将这20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个小组都有100名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临床上一般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方法的前提之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另采取经骼静脉取、栓子超声消融以及骼静脉支架置入治疗的手段,对两个小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就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率来说,对照组的100名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率为60%,实验组的100名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率为10%,实验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就有效率来说,对照组的100名患者的整体有效率为65%,实验组的100名患者的整体有效率为96%,实验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创伤手术后就采取对应的临床预防措施能有效避免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一定要依据其现实状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Unifuse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经多普勒超声确诊的36例急性左下肢DV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置管溶栓,高压注射器冲击溶栓剂量为30万U,微量泵溶栓(168±82.34)万U,以及球囊扩张等方法,以术前、后的健侧、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为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膝上周径减少(5.2±0.9)cm,VS(1.7±0.6)cm,膝下周径减少(3.6±0.4)cm,VS(1.4±0.2)cm。术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改善(8.7±1.3VS2.1±0.9,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左下肢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经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时先用高压注射器将尿激酶直接注入血栓处,局部浓度高,使血栓清除速度快,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