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MEGDEL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线粒体基因组及全外显子组分析,用Sanger测序以及荧光定量PCR验证候选变异及其来源。结果患儿为男性,2岁6个月,主要表现为新生儿期低血糖、智力运动发育落后伴倒退。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双侧壳核损害,提示为Leigh综合征。尿有机酸检测提示3-甲基戊烯二酸水平轻度增高。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患儿SERAC1基因存在第6~17外显子杂合缺失以及c.307A>T杂合无义变异,分别遗传自表型正常的父母,确诊为MEGDEL综合征。给予左卡尼汀、维生素B1、维生素B2、辅酶Q10、巴氯芬、葡醛内酯片等治疗后睡眠及精神状态较前好转。结论确诊了1例不伴耳聋的MEGDEL综合征患儿。无义变异和大片段缺失两种变异既往均未见报道,扩大了SERAC1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MEGDEL综合征 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 Leigh样综合征 SERAC1基因 低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一Stickle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特点,并确定致病基因及其突变。方法:实验研究。对一Stickler综合征家系4代11例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及系谱分析。采集该家系先证者及其他成员(患者及正常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并利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正常对照样本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分析。针对WES筛选得到的突变位点,通过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的其他患者及正常人进行扩大验证。结果:该家系Stickler患者临床特点主要包括先天性高度近视、白内障、玻璃体变性、视网膜脱离以及Marfan样体型,面中部扁平、低鼻梁、短鼻、听力障碍及关节活动度大等。在该家系10例现存Stickler患者中发现COL2A1(NM_033150)基因c.710delG:p.G237fs杂合变异,导致开放阅读框第710位碱基G缺失,其后部序列发生移码,从而导致其蛋白翻译在第237位氨基酸残基提前终止,蛋白整体结构产生变化从而丧失其正常功能。而无Stickler病史家系成员中未发现此突变位点。结论:本研究确定了1个Stickler综合征家系,并在该家系中确定了COL2A1(NM_033150)基因c.710delG:p.G237fs杂合变异。

  • 标签: 高度近视 家系 Stickler综合征 COL2A1 基因型 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个由MEFV基因变异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地中海热(autosomal dominant-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 AD-FMF)家系的临床及遗传特点。方法先证者为男性,5岁,以"发作性无菌性脑膜炎"作为首发表现,症状表现为发作性发热伴头痛呕吐;其母亲、胞兄及胞姐均存在类似发作性发热。提取该家系成员外周血DNA,应用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法检测相关基因变异,并通过Sanger测序法验证变异。对可疑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经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先证者MEFV基因上第10外显子存在一个c.2229C>G (p.Phe743Leu)错义变异,该变异在其母亲、胞兄及胞姐中均有检出。c.2229C>G虽为国内外未报道的错义变异,但其导致的氨基酸水平的改变(p.Phe743Leu)既往在阿拉伯发病人群中有报道(PS1);该变异在常见正常人群数据库中不存在(PM2),且经Mutationtaster、PROVEAN、PolyPhen-2等变异预测软件预测结果均提示为有害变异;经PubMed BLAST系统分析MEFV基因编码蛋白pyrin第743位氨基酸的改变可影响SPRY_PRY_TRIM20及SPRY_superfamily结构域的完整性;同时经计算机模拟对蛋白3D结构建模分析发现,该氨基酸的改变可导致pyrin蛋白原有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原有功能丧失(PP3)。根据美国医学遗传与基因组学学会序列变异解释指南判定该家系检出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1+PM2+PP3)。结论MEFV基因c.2229C>G (p.Phe743Leu)可能为该家系罹患AD-FMF的致病原因,以"发作性无菌性脑膜炎"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在AD-FMF患者中较罕见,国内尚未见报道,分析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有助于提高国内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MEFV基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地中海热 无菌性脑膜炎 错义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个X连锁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家系COL4A5基因的移码突变谱及临床表型,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和家系咨询提供基础。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用Sanger测序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采用病理及免疫荧光方法分别检测患者肾脏基底膜变化及COL4A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患者肾损害逐渐进展,出现肉眼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等症状,病理检测发现基底膜弥散厚薄不均,免疫荧光检测COL4A5蛋白无表达。二代测序和Sanger测序结果提示先证者COL4A5基因第41外显子存在c.3706delC(p.1236Pfs*69)的缺失变异;其母亲及两个弟弟均发现该变异。结论报道了一个X连锁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家系,经基因变异筛查分析发现Ⅳ型胶原蛋白α5链的一个新的致病性基因变异,为该X连锁遗传性肾炎家系的分子诊断及临床分析提供了依据。

  • 标签: Alport综合征 X连锁显性遗传 COL4A5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囊胚培养液及囊腔液的无创胚胎染色体筛查技术(NICS)在不同年龄段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测(PGT)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测助孕的62对夫妇,共310枚囊胚,行囊胚活检同时收集D3-6囊胚培养液及囊胚腔液行NICS,根据患者年龄分为3组:<35岁组,35~<40岁组,≥40岁组。分别在每组中将NICS结果与胚胎滋养细胞(TE)活检结果进行比较,计算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然后将三个年龄段间NICS与TE的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个年龄段间NICS与TE的一致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高龄组(35~<40岁、≥40岁组)有上升趋势,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40岁组阴性预测值与另2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NICS在不同年龄段的检测有效性差异无统计意义,但在≥35岁的人群中检测有效性有上升趋势。

  • 标签: 胚胎植入 囊胚 植入前诊断 无创胚胎染色体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囊胚培养液及囊腔液的无创胚胎染色体筛查技术(NICS)在不同年龄段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测(PGT)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测助孕的62对夫妇,共310枚囊胚,行囊胚活检同时收集D3-6囊胚培养液及囊胚腔液行NICS,根据患者年龄分为3组:<35岁组,35~<40岁组,≥40岁组。分别在每组中将NICS结果与胚胎滋养细胞(TE)活检结果进行比较,计算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然后将三个年龄段间NICS与TE的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个年龄段间NICS与TE的一致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高龄组(35~<40岁、≥40岁组)有上升趋势,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40岁组阴性预测值与另2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NICS在不同年龄段的检测有效性差异无统计意义,但在≥35岁的人群中检测有效性有上升趋势。

  • 标签: 胚胎植入 囊胚 植入前诊断 无创胚胎染色体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北省保定市1起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和分离菌株遗传特征,为布病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对2018年保定市1起人间布病疫情中的高危人群(n=22)进行布鲁菌抗体检测;对布病患者(n=3)血液进行培养,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传统法鉴定,运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方法分析菌株的遗传特征。结果高危人群血清布鲁菌抗体阳性率为4.55%(1/22)。3名患者血培养均检出布鲁菌可疑菌株(菌株编号:BDY-1、BDY-2、BDY-3),并鉴定为羊种生物3型布鲁菌。MLVA结果显示,BDY-1与BDY-2菌株是同一基因型,BDY-3菌株在Bruce04和Bruce16位点分别增加了2个串联重复序列,在Bruce30位点少了3个串联重复序列,3株菌株panel 1(MLVA-8)基因型为42,panel 1 + panel 2A(MLVA-11)基因型为116,均属于"东地中海组",且与羊种生物3型布鲁菌聚类最近。MLST分析显示,3株菌株均为ST8型。结论该起疫情的病原菌是羊种生物3型布鲁菌。今后保定市布病防控工作应加强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遗传特征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多位点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前脑无裂畸形患儿的SIX3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提取DNA样本,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结果MRI提示叶状前脑无裂畸形伴胼胝体部分缺如。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SIX3存在c.517 C>G(p.His173Asp)杂合变异,父母均为野生型。根据美国医学遗传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SIX3基因c.517 C>G变异判定为致病变异(PS2+PM1+PM2+PM5+PP3)。结论SIX3基因c.517 C>G变异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分子遗传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前脑无裂畸形 全外显子组测序 SIX3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个Angelman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AS)家系的遗传病因,为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单基因遗传智力障碍相关基因检测;应用拷贝数变异测序技术(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100 kb以上缺失/重复检测;应用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ethylation-specific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S-MLPA)方法检测15q11.2-q13区域印记区缺陷、甲基化及单亲二倍体。Sanger测序对变异位点行家系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变异对蛋白质功能及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结果未发现先证者染色体非整倍体改变及致病CNV。先证者15q11.2-q13未检出印记区缺陷、异常甲基化及单亲二倍体。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UBE3A(NM_130838.4)基因存在c.1517G>A(p.R506H)杂合变异。Sanger测序显示先证者及其母亲和患病弟弟该位点杂合变异,其他家系成员该位点均无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UBE3A基因c.1517G>A(p.R506H)对UBE3A蛋白功能有害;与野生型UBE3A蛋白相比,变异蛋白的电荷量、氢键数量和盐桥的连接均发生了改变。结论UBE3A基因c.1517G>A(p.R506H)杂合变异为该家系的遗传病因,暂无该位点致病的文献报道。研究结果拓展了UBE3A基因变异谱,有助于AS家系的遗传咨询与分子诊断。

  • 标签: Angelman综合征 UBE3A基因 高通量测序 遗传咨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生长发育落后、肺部感染患儿可能的遗传病因及其临床诊治。方法采集患儿及其正常表型双亲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患儿行血液系统相关疾病基因检测。结果患儿TCN2基因存在3个变异,分别是第5外显子上游c.581-8A>T,该变异患儿父母均携带;第6外显子c.924_927del,该变异来源于母亲;第7外显子c.973C>T,该变异为新发变异。经基因变异致病性分析结合患儿临床表现、三系减少、血甲基丙二酸及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确诊其为转钴胺素Ⅱ缺乏症。该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表现,经肺部影像检查及肺泡灌洗液病原高通量测序证实为耶氏肺孢子虫病,在给予肌注维生素B12治疗过程中患儿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经复方磺胺甲恶唑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结论我们报道了1例转钴胺素Ⅱ缺乏症患儿,发现了该基因的新变异,分析了该基因3个变异的致病性。钴胺素治疗该病应个体化。

  • 标签: 转钴胺素Ⅱ缺乏症 维生素B12 TCN2基因 肺孢子虫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技术对l例疑似额缝早闭胎儿的确诊过程,实现产前诊断技术的有效联合应用。方法应用影像检查、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和SNP-array技术以及尸体解剖对胎儿进行检测及验证。结果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未发现异常,SNP-array分析结果显示9p23p22.2区段存在长度7.8 Mb的缺失;父母双方核型分析以及SNP-array分析均未发现异常,胎儿为新发突变。并通过尸体解剖证实额缝早闭的诊断。结论结合临床超声和SNP-array分析确诊胎儿患有额缝早闭,尸体解剖明确诊断,为患者提供了准确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

  • 标签: 额缝早闭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3例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SMC)的来源与结构进行鉴定,探讨其发生机理,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染色体显带技术(G带、C带、N带)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芯片技术明确sSMC片段的来源和区域,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进行验证。结果例1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7,XY,+mar,为新发变异,sSMC为双着丝粒双随体结构,芯片结果示未包含已知人类疾病相关致病基因,推测不增加子代表型异常的风险。例2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7,XY,+mar[17]/46,XY[33],为新发变异,常规显带技术提示mar上有常染色质,芯片检测结果为arr[hg19]5p12q11.1(45 694 574-49 475 697)×3,经FISH验证,明确胎儿sSMC片段含有HCN1基因部分区段的5p12片段。例3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5,XY,-13[25]/46,XY,r(13)[18]/46,XY,-13,+mar[7],夫妻双方拒绝进一步检查。结论传统的显带技术联合分子检测技术能对sSMC的结构及来源进行分析,可明确sSMC的致病性,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

  • 标签: 额外小标记染色体 产前诊断 染色体核型 染色体微阵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例临床表现为特殊面容伴发育迟缓、听力障碍及唇腭裂手术史的患儿的遗传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智力、听力和核磁共振成像等临床检查;应用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对患儿的基因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患儿存在轻度智力障碍,智商61;双耳听力中度损失(左耳60 dB,右耳65 dB);头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双侧水平半规管发育不良。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未发现拷贝数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存KMT2D基因存在c.1634delT(p.Leu545Argfs*385)杂合致病变异。结论该患儿特殊面容,存在多系统缺陷,经基因检测诊断为Niikawa-Kuroki综合征I型,全外显子组测序有助于罕见遗传病的分子诊断。

  • 标签: Niikawa-Kuroki综合征 KMT2D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例Wolf-Hirschhorn综合征(Wolf-Hirschhorn syndrome,WHS)患儿的临床及遗传特征,为家系遗传咨询和再生育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技术,对1例WHS患儿(例1)和1例超声异常的胎儿(例2)进行诊断,并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对其家系进行验证分析。结果例1经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及FISH验证核型为46,XY,del(4)(p16.1),父母不存在平衡易位。例2 SNP-array检测提示胎儿染色体4p16.3p16.1区存在8 Mb的杂合性缺失,同时,在5号染色体5q35.3区段存在1.7 Mb的重复。结论胎儿单脐动脉和肾发育异常为WHS超声表型之一,这些超声指征应行产前诊断。SNP-array、FISH等多种技术结合应用可为产前诊断提供遗传依据。

  • 标签: Wolf-Hirschhorn综合征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 产前诊断 发育迟缓 超声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Mowat-Wilson综合征轻症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明确其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对基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ZEB2基因第8个外显子存在c.2609C>G(p.Ser870X)杂合无义变异,嵌合比率为30%,患儿父母均未检测到该变异,且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ZEB2基因c.2609C>G(p.Ser870X)变异评级为致病变异(PVS1+PS1+PS2+PM2)。结论ZEB2基因c.2609C>G(p.Ser870X)变异可能为患儿的致病原因,变异的嵌合现象可能是导致患儿症状较轻的原因之一。

  • 标签: Mowat-Wilson综合征 ZEB2基因 新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染色体长臂异常女性不孕患者的临床和遗传效应。方法对7例X染色体长臂异常女性不孕患者进行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制备,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其中3例患者行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以明确其断裂位点。结果7例X染色体长臂异常女性患者,X染色体长臂缺失6例,X染色体长臂重复1例。在6例长臂缺失患者中,2例del(X)(q24)临床表现分别为完全性卵巢功能不全(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和隐匿性POI,1例del(X)(q26.2q28)临床表现为完全性POI,其余3例均无POI临床表现并分别携带del(X)(q24q27)、del(X)(q22)和del(X)(q26.3q27.3)。在1例长臂重复患者中存在trp(X)(q28q13),临床表现为隐匿性POI。结论X染色体长臂异常与POI密切相关,但其所导致的个体临床表型多样,可能取决于所涉及的染色体区域位置、大小、所含基因、变异类型以及X染色体失活状态。对于此类患者应及早进行细胞和分子遗传分析,对确定其病因及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X染色体长臂 缺失 卵巢功能不全 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AMT基因变异所致的肌酸缺乏综合征(creatine deficiency syndromes, CD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遗传的特点。方法应用全外显组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水平变异分析,Sanger测序法对可能的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磁共振波普(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MRS)检测大脑中的肌酸水平,并复习文献总结该类疾病的特点。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发育落后,智力低下,叫之反应差,双眼可追物。四肢肌力及肌张力均未见明显异常,动作不灵活。脑电图提示界限性儿童脑电图;MRI提示脑白质发育异常、胼胝体发育异常;尿有机酸筛查结果提示甘油三磷酸增高。高通量测序发现该患儿GAMT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412C>T(p.Pro138Ser)杂合变异遗传自母亲;剪接位点变异IVS4-1G>A遗传自父亲。头颅MRS示双侧基底节区肌酸降低,提示脑肌酸缺乏。剪接位点功能验证显示变异导致GAMT基因第5外显子缺失。结论本研究发现GAMT基因两个未见报道的变异,丰富了该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肌酸缺乏综合征 GAMT基因 全外显子测序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