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浆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 HBP)极端升高(HBP >300 ng/mL)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这类患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血浆HBP >300 ng/mL患者的临床资料,依入院28 d后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统计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共纳入121例入院48 h内血浆HBP >300 ng/mL的患者,年龄(55.66±17.21)岁,其中男性73例(60.3%),入院诊断多为休克(55.4%)。28 d死亡53例,总病死率为43.8%。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27.70±8.68)分vs. (15.19±6.63)分]、呼吸机支持率(94.3% vs. 48.5%)、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入住率(96.2% vs. 72.1%)和休克诊断率(83.0% vs. 33.8%)明显较高,心率、肝功能、电解质、二氧化碳分压、乳酸、D-二聚体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感染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也明显升高,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小板计数、酸碱度、纤维蛋白原明显较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P极端升高多见于休克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容易发生肝功能损伤、混合感染等多种合并症,对此类患者应尽早开展综合性治疗,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米索前列醇在用于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过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所收治的100例足月妊娠阴道分娩产妇进行对比性研究。将100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人,对照组的产妇在分娩后用以20U缩宫素静脉注射,观察组产妇在分娩后舌下含服400μg米索前列醇,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论对照组的50例产妇中出现产后出血的有10例,占20%,治疗组发生产后出血的有5例,占10%,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妇在分娩后4小时内的平均出血量为(304.9±5.6)ml,观察组产妇在分娩后4小时内的平均出血量为(135.1±3.0)ml,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方面有显著的效果,相较于其他药物,米索前列醇能够明显降低产后出血的几率,且耐受性强,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晚期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60例晚期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差异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化疗,观察组应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以客观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评估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客观缓解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晚期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效果理想,安全性较高。
简介:利用A-PAGE(acid-polyacrylamidegelelectrophoresis)法对来自中国青藏高原地区67份青稞品种进行了醇溶蛋白位点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共分离出29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条带,多态性为100%。所有材料在Ⅰ、Ⅱ和Ⅲ醇溶蛋白位点分别发现了36、46和7种等位变异类型,总变异数以四川材料为最高,甘肃材料为最少,等位变异类型频率在地区间的分布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4个青稞群体醇溶蛋白Ⅰ、Ⅱ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均略大于Ⅲ位点的遗传多样性,4个地区材料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7份材料可分成A、B、C、D、E、F、G和H8类,材料聚类与其生长的地区有明显的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OX化疗方案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用于进展期胃癌术前化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8-2021.8月在我院收治的30例不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采取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SOX)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进展期胃癌采取SOX化疗方案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效果确切,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cMYBPC)不仅参与正常肌小节和肌丝的组装,稳定肌小节的结构,而且通过磷酸化等调节横桥循环参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包括.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是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其中编码cMYBPC的基因是肥厚型心肌病的最为常见的致病基因之一,本文就cMYBPC以及编码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致病基因型、表型和可能的致病机制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简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为G-杆菌的外膜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免疫分子可刺激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然而机体内高水平LPS会导致体内过度分泌、释放炎症介质,从而引发败血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与LPS相互作用并参与天然免疫反应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如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protein,LBP)、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protein,BPI)、CD14、阳离子抗菌蛋白(cationicantimicrobialpeptides,CAP)18等已得到较深入研究.本文就近年来LBP、CD14基因表达调控及其在细胞激活、信号传递中的调节作用和杀菌肽的研究进展作如下介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对脓毒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3.0标准将患者分为非脓毒症组(87例)和脓毒症组(101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HBP、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快速SOFA评分(qSOFA)、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以及患者近期用药史等资料,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HBP、PCT、CRP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评估HBP、PCT和CRP对脓毒症器官衰竭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HBP、PCT和CRP对脓毒症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HBP、PCT、CRP、WBC、SOFA评分、qSOFA评分、MEWS均明显升高〔HBP(μg/L):55.46(24.57,78.49)比5.90(5.90,9.01),PCT(μg/L):6.83(1.75,30.64)比0.23(0.12,0.75),CRP(mg/L):67.35(26.23,123.23)比4.45(2.62,47.22),WBC(×109/L):11.84(7.18,16.06)比6.58(5.47,8.99),SOFA评分(分):6(4,8)比0(0,0),qSOFA评分(分):2(1,3)比0(0,1),MEWS(分):4(3,6)比1(0,2)〕,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10(4,17)比0(0,7)〕,病死率明显升高〔29.7%(30/101)比4.6%(4/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BP、PCT、CRP与SOFA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0.33和0.38,均P<0.01),其中以HBP相关性最强、CRP次之、PCT最弱。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P、PCT和CRP均是影响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1.015、1.094、1.067,95%可信区间(95%CI)为1.007~1.022、1.041~1.150、1.043~1.093,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BP、PCT和CRP对脓毒症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0.87、0.80,95%CI分别为0.88~0.97、0.82~0.92、0.74~0.87,均P<0.01〕,其中以HBP的诊断效能更高;当HBP临界值≥15.11 μg/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4%、89.66%,高于PCT临界值≥1.17 μg/L时的敏感度(81.19%)和特异度(80.46%)。但CRP预测脓毒症的敏感度最高,为94.06%,而特异度较低,为63.22%。结论HBP可以作为预测脓毒症的生物指标,是预测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评估脓毒症患者的器官衰竭严重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索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肝癌患者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的可行性。方法应用Nano-PlotterTM-压电式微量喷墨点阵制备系统制备GPC-3抗体蛋白芯片,用伯乐成像仪检测成像信号。结果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肝癌血清46份,健康人群血清18分。其中35份肝癌血清检测到GPC-3阳性表达信号,阴性对照及健康人群血清未检测到阳性信号。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检测肝癌患者血清GPC-3的蛋白芯片方法,可用于肝癌患者GPC-3的检测,是一种切实可行,经济、便捷、省时、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培美曲塞分别联合顺铂治疗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肺腺癌的近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药物经济学。方法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首次确诊的8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顺铂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治疗2周期后评价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的化疗药物费用和平均住院日。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30.0%(12/40)和32.5%(13/4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7.5%(31/40)和82.5%(33/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09;χ2=0.313,P=0.57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级,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及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20.0%(8/40)、20.0%(8/40)、20.0%(8/40)、17.5%(7/40)、37.5%(15/40)、12.5%(5/40)、7.5%(3/40),对照组分别为25.0%(10/40)、20.0%(8/40)、17.5%(7/40)、15.0%(6/40)、32.5%(13/40)、17.5%(7/40)、5.0%(2/4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87,P=0.592;χ2<0.001,P>0.999;χ2=0.082,P=0.775;χ2=0.092,P=0.762;χ2=0.220,P=0.639;χ2=0.392,P=0.531;χ2<0.001,P>0.999)。观察组的中位化疗药物费用、中位住院天数分别为7 453元、6 d,均少于对照组的8 956元、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57,P=0.002;Z=-2.733,P=0.006)。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顺铂与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近期疗效相当,不良反应相似,但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顺铂的平均化疗药物费用较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少,平均住院天数短。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老年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肿瘤内科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确诊的72例老年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对照组仅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化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化疗方案的基础上持续口服阿帕替尼,每3周为1个化疗周期,共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中位总生存期(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5.56%(20/36)、77.78%(28/36),高于对照组的30.56%(11/36)、55.56%(2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89,P=0.032;χ2=4.000,P=0.046)。治疗4个周期后,研究组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分别为(12.5±3.3)μg/L、(35.6±6.7)U/ml、(13.5±2.2)U/ml,均低于对照组的(22.8±4.1)μg/L、(55.6±7.4)U/ml、(21.7±3.4)U/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008,P=0.017;t=9.365,P=0.008;t=8.862,P=0.011)。研究组患者胃肠反应发生率为38.89%(14/36)、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4.44%(16/36),对照组分别为36.11%(13/36)、41.67%(15/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808;χ2=0.057,P=0.811);研究组患者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和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27.78%(10/36)、41.67%(15/36)、27.78%(10/36)和16.67%(6/36),均高于对照组的8.33%(3/36)、16.67%(6/36)、5.56%(2/36)和2.78%(1/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00,P=0.032;χ2=5.445,P=0.020;χ2=6.400,P=0.011;χ2=3.956,P=0.047),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研究组患者的中位OS、中位PFS分别为18.2个月和16.1个月,均长于对照组的11.8个月和8.0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21,P=0.015;χ2=5.868,P=0.018)。结论阿帕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老年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中的疗效优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化疗,可延长PFS和OS,不良反应可耐受。
简介:目的对晚期胃癌中β-微管蛋白Ⅲ表达与多西紫杉醇疗效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以多西紫杉醇方案为主要治疗方案的200例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肿瘤组织中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情况,并对β-微管蛋白Ⅲ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200例晚期胃癌患者中,β-微管蛋白Ⅲ阳性患者的有效率低于β-微管蛋白Ⅲ阴性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中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其耐受性良好,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微管蛋白Ⅲ表达情况可以作为以多西紫杉醇为主要治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预测指标之一,但此结论还需更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