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青藏高原的玛尼石上刻藏经或六字真言,古西南缴外贩运丝绸、茶盐的马帮或背伕在石板路上留有深深的蹄印或杵窝儿;从中原秦皇兵马俑威风战阵的旁边掠过,又从嘉陵江源独立成纪的麦积山穿越秦岭山脉驰入四川盆地,由此可以细细地搜寻并抚摸历史留在石头上的湮云与皱折.广元古称利州,是蜀道入川的门户.名扬中外的千佛崖就建造在离城五公里嘉陵江东岸的石柜阁,此是自秦入蜀的金牛古道所必经之地.石柜阁之名不知何由来,但极富丽.石柜阁是先有栈道,后造千佛.清乾隆年修《广元县志》载千佛崖“峭壁千仞,遍临大江”,“先是悬岩架木,作栈而行,唐韦抗凿石为路,并凿千佛,遂成通衢”韦抗是唐代益州刺史,他在唐开元盛世始在此开龛造佛,后继者陵绩增造,直到唐未,造像窟区长达417米,高约40米,密密层层,佛有1万7千余尊,但后因民国年间修筑川陕公路,炸毁大量佛龛,现仅有9百余窟造像7千余尊.蜀道经此延伸,自古及今,不知多少人要在这嘉陵江边千佛崖侧驻足,览景、拜佛、祈佑,或发思古之幽情,感人生之荣辱,或叹自然之恒久,慨国家之兴亡,哪怕是一点忏悔,一点颂扬,对曾有的业绩,或是将来的前程,由此不也可予你一点启示:进退自如,出入随意吗?即使没有文人之叹,向上仰观万千庄严佛像,转过来向下俯视湮波浩渺水天,亦令人心旷神?
简介:“一马走三关”宋则行先生是个异于寻常的人。一般来说,教授或名家通常会在自己的某个专业领域负有盛名,然而,宋先生的学问却横跨了外国经济思想史(包括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经济理论和外国经济史三个专业领域,而且在这些研究领域中都卓有成就。为什么会是这样?好久以来,我也分辨不清楚。直到最近重读宋先生夫人(我称她肖姨)晚年写的一本未出版的自传《风雨人生》,才找到厘清这个问题的重要线索。《风雨人生》主要讲肖姨自己多难且多彩的人生,宋先生的事只是作为自传的副线,着墨不多。但我读这本自传的副线时,有一种感觉,就像专听一首歌的副歌部分一样,华彩和高潮都在这里。按照肖姨写的《风雨人生》,宋先生1939年毕业于国民政府的中央政治学校(后来在台湾复校为政治大学)大学部经济系。肖姨说,宋先生高中时理科一直很好,本想报考清华大学,但因家道中落,才报考了吃、住一切免费的中央政校。
简介:当重病在床的九三学社社员、著名学者陆侃如听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消息时,他用颤抖的手奋笔写下“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迎接五届人大的胜利召开”以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话语。1978年12月1日,陆侃如逝世,享年75岁。“以言教讼,以身教从;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这是陆氏门生对陆侃如先生最深切的怀念。“我忍不住要来尝试一尝试”“胡先生以为《天问》是后人杂凑的,因为‘文理不通,见解鄙陋’。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天问》里有许多很深刻的疑问,如‘登立为帝,孰道尚之’之类,决不是后代腐儒所能伪造的……”(《陆侃如和冯沅君》,许志杰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36页)这是1922年,年仅20岁的北京大学一年级学生陆侃如,对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胡适的观点的批评。胡适先生看到后,觉得陆侃如说的很有道理,但未曾想到这样的“挑战”竟出自一位只有20岁的大一新生,陆侃如的名字给胡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