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大脑中动脉(MCA)M1段慢性闭塞后,突出血管征(PVS)在脑灌注状态及临床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单MCA M1段慢性闭塞患者42例,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53.2±8.9)岁。依据T2*加权血管成像(SWAN)序列PVS显示差异分为PVS阳性组(17例)和PVS阴性组(25例),于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ASL)序列脑血流量(CBF)伪彩图选择闭塞MCA供血区额叶、顶叶、颞叶及脑室旁白质区感兴趣区[ROI=(200±20)mm2],比较两组患者CBF值差异,并随访两组患者6个月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PVS阳性组额叶CBF值为(33.54±6.40)ml/min×100 g,顶叶CBF值为(32.68±7.13)ml/min×100 g,颞叶CBF值为(33.79±6.87)ml/min×100 g,侧脑室旁白质区CBF值为(29.81±5.94)ml/min×100 g,均低于PVS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VS阳性组6个月内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为70.59%(12/17),明显高于PV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MCA M1段闭塞后,PVS与脑血流灌注状态密切相关,在临床预后评估方面亦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突出血管征 动脉自旋标记 软脑膜动脉 侧支循环 大脑中动脉
  • 简介:摘要选择65例脑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颅脑CT血管造影(CTA)影像特征与患者颈动脉狭窄、脑支循环以及患者预后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颅脑CTA影像特征与患者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支循环的评估呈相关关系,且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质量。

  • 标签: 脑缺血 狭窄 血容量 达峰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单大脑中动脉(MCA)M1段慢性闭塞后不同脑实质区域脑血流量(CBF)的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单MCA M1段闭塞且无其他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52.6±15.7)岁。入组患者均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序列灌注成像检查,于CBF伪彩图测量闭塞额叶、顶叶、颞叶皮层及深部白质区CBF值,并与镜像区相比较。结果入组患者中,左侧MCA闭塞13例,右侧MCA闭塞12例,闭塞额、顶、颞叶深部白质区每100 g CBF值分别为(21.265±7.836)ml/min、(19.741±6.972)ml/min、(19.741±6.972)ml/min,均低于镜像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闭塞额、顶、颞叶皮层CBF值略低于镜像区,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MCA M1段慢性闭塞后,供血区深部脑白质区CBF降低更为明显,3D ASL技术通过量化CBF可客观评估脑灌注状态。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动脉自旋标记 脑血流量 侧支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直视下获取双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S-BIMA)治疗双支病变,评估其临床结果,总结早期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6月期间连续132例因双支病变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双乳内旁路移植(MICS-BIMA组)20例,胸骨正中切口常规旁路移植(OPCAB组)112例。经倾向评分匹配法按1∶3匹配后,选取OPCAB组60例作为对照。比较匹配后两组基线数据、围手术期资料,评价MICS-BIMA组术后旁路移植血管通畅性。结果匹配后两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PCAB组比较,MICS-BIMA组手术时间长[(256.0±57.7)min对(227.8±46.8)min,P=0.03)],术后住院时间短(中位数7天对10天,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ICS-BIMA组红细胞使用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1.2)U对(1.1±2.0)U,P=0.072)]。两组围手术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术中及术后IABP使用和伤口愈合不良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CS-BIMA组20例患者共完成旁路移植40支,其中8例为双乳内原位旁路移植,12例为Y形旁路移植血管。20例均干预前降支,另一支干预血管为:对角支10例,中间支4例,钝缘支/回旋支4例,右冠状动脉1例,后降支1例。两组靶血管分布在对角支、中间支和右冠状动脉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IMA旁路移植血管通畅性均达Fitzgibbon A级,RIMA旁路移植血管1例为Fitzgibbon O级,其余为Fitzgibbon A级;所有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为97.2%(35/36)。结论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直视下行双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近期临床结果良好,是双支病变旁路移植的可选手段。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 双侧乳内动脉 双支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采用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一期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5例。创面涉及小腿部17例、足踝部12例、小腿及足踝部6例;缺损面积17.0 cm×12.0 cm~33.0 cm×18.0 cm。创面经彻底清创后,设计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供区创面一期直接闭合。19例合并有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则先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创面采用VSD治疗5~7 d,伤情稳定后行皮瓣修复。皮瓣血液循环重建采用远端皮瓣的降支血管蒂串联于近端皮瓣的降支远端或降支的粗大分支血管。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缝接于创面周缘、创面内的感觉神经。术后随访皮瓣的颜色、质地、感觉、继发溃疡及患肢功能。结果本组34例组合皮瓣完全成活,1例小腿和足部损伤严重,术后皮瓣坏死,最后截肢。皮瓣供区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38个月,平均17.6个月,皮瓣的颜色、质地均正常,感觉恢复S3~S4级,恢复正常行走功能。结论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组织缺损面积大,手术安全可靠,供区损伤小,是一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下肢 修复 组合移植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DSA支量表用于预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血管内治疗(EVT)术后无效再通风险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接受EVT的148例急性BAO患者。新型DSA支量表基于术前DSA图像评价基底动脉支循环,分为4级,1~2级为支代偿差、3级为支代偿可、4级为支代偿好。无效再通定义为EVT术后BAO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但术后90 d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3分)。采用加权Kappa系数评价新型DSA支量表的观察者间一致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验证该支量表与无效再通的独立相关性;按照年龄、发病到穿刺时间、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分型进行分层,观察不同亚组之间该支量表对无效再通的预测作用是否相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8例BAO患者,其中69例(46.6%)发生了无效再通。新型DSA支量表分级1~4级患者分别为3、25、78、42例,无效再通发生率依次为100%(3/3)、72.0%(18/25)、47.4%(37/78)和26.2%(11/42),呈逐渐下降趋势。新型DSA支量表的两名观察者间一致性非常高(加权Kappa=0.95,95%CI 0.91~0.99)。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新型DSA支量表与无效再通呈独立负相关(校正OR值0.47,95%CI 0.23~0.98)。亚组分析显示在预测无效再通时,该支量表与年龄、发病到穿刺时间、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分型均不存在交互作用(交互P值>0.10)。结论新型DSA支量表可作为预测急性BAO患者EVT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有效可靠指标。

  • 标签: 基底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侧支循环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无效再通
  • 简介:摘要目前,D2胃癌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手术方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大网膜和网膜囊的完整切除和网膜囊外D2范围内的淋巴结清扫。可是,在一系列的临床试验中,人们发现,无论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还是大网膜和网膜囊的完整切除,都没能为胃癌患者带来肿瘤学获益,反而徒增外科学风险。这些事实,与胃癌外科的预期乃至胃肠外科的预期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胃背系膜近段(PSDM)的重新论证表明,大网膜和网膜囊不是胃背系膜,局部生理学结构(如血管、淋巴)和病理学事件(如局部淋巴转移、第五转移)只会在PSDM内,既往手术由于不认识PSDM,而将其打破,不仅仅引发过多的术中出血,更导致癌细胞从PSDM中泄漏到手术野,为复发埋下祸根。对局部进展期胃癌,建议进行D2范畴内的PSDM完整切除(即D2+CME),可以同步改善患者的外科学效果和肿瘤学获益。这些PSDM相关研究的结果,解决了胃癌外科、胃肠外科乃至肿瘤外科长期以来悖论和悬而未决的难题,开启了肠外系膜发现和利用的时代,由此形成的膜解剖理论,有可能使得经典解剖学、病理学、外科学和肿瘤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得以更新和迭代升级。

  • 标签: 膜解剖 胃肠外科手术 胃背侧系膜近侧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喉不神经(non-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NRLN)是一种喉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较为罕见的解剖变异,且右侧发生常伴有右锁骨下动脉变异,左侧则更为罕见,通常伴有内脏反位。损伤会致该声带永久性麻痹,双神经损伤甚至会造成患者呼吸困难,无法脱离呼吸机,需术后气管切开处理,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较为明显。本文旨在对NRLN的组织胚胎学的发生过程、解剖分型、术前相关检查的完善与识别,术中的神经识别、探查与保护,术后损伤应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为提高外科医生甲状腺手术相关的临床诊治水平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甲状腺手术 喉返神经 喉不返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2掌背动脉(SDMA)供血的示指近节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方法及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共收治12例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面积大小为2.0 cm×2.4 cm~5.5 cm×3.0 cm,采用SDMA供血的示指近节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2.2 cm×2.6 cm~6.0 cm×3.3 cm,供区取伤肢前臂中厚皮片游离植皮。所有患者术后定期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皮瓣外观、皮瓣质地和感觉恢复及供区情况。结果本组12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及受区伤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5~16个月,平均8.8个月,皮瓣外观和感觉功能良好,质地柔软,皮瓣供区及手背切口未见瘢痕挛缩,无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拇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11例,良1例。结论SDMA供血的示指近节背岛状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单、供血恒定、血管蒂旋转角度大、变异率低等优点,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 标签: 第2掌背动脉 岛状皮瓣 示指 拇指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残余支血管与刮宫术中出血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立医院499例瘢痕妊娠患者资料,均于刮宫术前行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术中发现子宫支血管的患者尽可能栓塞支血管。根据栓塞结束时子宫体中下部残余染色浓度由低到高分为A、B、C 3类,A类无染色或轻度染色,B类中度染色,C类明显染色。记录患者刮宫术中出血量,计算3类患者刮宫术中小量出血(<50 ml)和大出血(>5 00 ml)发生率,并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别与对照组(无子宫支血管患者)比较。结果53例患者存在支血管,栓塞后A、B、C类患者分别为25、15、13例,行支血管栓塞36例。B、C类患者刮宫术中小量出血发生率[60.0%(9/15)和46.2%(6/13)]低于对照组(87.9%,392/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972,P=0.002;χ²=19.090,P<0.001);C类患者大出血发生率(23.1%,3/13)明显高于对照组(2.2%,9/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480,P=0.001)。结论存在子宫支血管的瘢痕妊娠患者,栓塞支血管可减少刮宫术中出血量,子宫体中下部残余染色对预测刮宫术中大出血风险有意义。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术 瘢痕妊娠 侧支血管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延迟时间的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评估脑梗死患者支循环代偿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1.5 T高场核磁共振(MR)扫描仪对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4例进行多序列头颅MR检查。比较患者在标记延迟时间(PLD)=1.5 s与PLD=2.5 s时梗死区与对正常区的脑血流量(CBF)值的变化,根据患者3D-ASL(PLD=1.5 s与2.5 s)测量的病灶面积差将患者分为支循环代偿较强组与支循环代偿较弱组。比较患者入院时、入院15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PLD=1.5 s时3D-ASL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梗死区的CBF值为(33.70±20.83)mL/(100 g×min),明显低于对正常区(PLD=1.5 s)CBF值的(49.93±13.13)mL/(100 g×min)(t=3.229,P<0.05)。PLD=2.5 s时3D-ASL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梗死区的CBF值明显提高[(58.26±23.50)mL/(100 g×min)比(33.70±20.83)mL/(100 g×min)](t=3.831,P<0.05),对正常区的CBF值也显著提高[(68.29±14.03)mL/(100 g×min)比(49.93±13.13)mL/(100 g×min)](t=4.681,P<0.05),此时患者的梗死区CBF值仍明显低于对正常区[(58.26±23.50)mL/(100 g×min)比(68.29±14.03)mL/(100 g×min)](t=1.795,P<0.05)。支循环代偿较弱组(12例)患者在入院当天,Bathel指数明显高于支循环代偿较强组(12例)[(90.42±10.50)比(67.92±27.57)](t=2.642,P<0.05),NIHSS评分明显低于支循环代偿较强组[(1.25±1.01)分比(3.83±3.62)分](t=2.378,P<0.05);入院15 d后,两组患者BI指数、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延迟时间的3D-ASL可以有效、直观的反映脑梗死患者的支循环代偿情况,对患者病情的评估与临床治疗方案的拟定均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成像,三维 自旋标记物 时间因素 梗塞,大脑中动脉 侧支循环 脑血管循环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内侧小切口带血管尺神经前置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22例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带血管的尺神经筋膜下前置组和肘部小切口带血管的尺神经筋膜下前置组。参照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经肘关节尺神经传导速度、小指指腹两点分辨觉及术区切口长度。结果22例患者随访8~15个月,平均12.2个月。带血管的尺神经筋膜下前置(对照组)优良率为82.29%,肘部小切口带尺动脉的尺神经筋膜下前置手术组(研究组)优良率为80.91%。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尺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和小指末节指腹两点分辨觉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肘内侧小切口后将平均13.4 cm的常规切口降至平均4.7 cm。结论血管化的尺神经前置手术保证了肘局部尺神经的血供,是一种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方式,在此基础上选择肘内侧小切口同样可达到常规手术切口长度的治疗效果,且小切口恢复快、术区美观。

  • 标签: 肘管综合征 治疗结果 重度 尺侧下副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3 7例、C4 3例、C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凹松解,再行后路松解、凹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凹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凹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0,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1,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3,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凹。2例表现为C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 标签: 颈椎 脊柱侧凸 先天畸形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视皮层是大脑视觉信息的处理整合中心,灵长类动物的视皮层存在背和腹流2条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平行视觉信息通路。笔者总结了视皮层背通路(即where+how通路)、腹通路(即what通路)的发现、定位、功能以及二者的联系,并从视觉通路临床应用角度系统梳理了视觉皮层背、腹平行通路的研究进展。目前2条通路结构和功能相关性研究资料较少,对视皮层视觉通路的视觉信息分拣处理、相互作用及通路信息传递过程编码和神经整合处理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此外,关于2条通路的临床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且研究结果分歧较大,今后需改进研究方法,加强深入研究视觉疾病视通路损害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通过对视皮层背通路、腹通路做—综述,以期为视觉信息的传递、加工和相关临床眼病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视觉皮层 背侧通路 腹侧通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单通道内镜(uniportal endoscopy,UE)下单椎板切开双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通过UBE或UE进行ULBD治疗的82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资料,男36例、女46例;年龄(63.3±7.5)岁(范围47~81岁)。UBE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3.2±7.6)岁(范围47~81岁);UE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63.5±7.5)岁(范围48~80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第1天、7天、1个月和6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计算手术前后的硬膜囊面积、入路关节突关节切除角度、盘黄间隙减压率和骨性隐窝减压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BE组手术时间为(63.1±7.0)min、住院时间(3.9±0.9)d;UE组分别为(61.2±6.2)min、(3.7±0.9)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1,P=0.195;t=1.24,P=0.217)。UBE组的腰腿VAS由术前(7.19±0.97)分降至术后第1天(3.43±0.63)分、第7天(1.71±0.60)分、1个月(1.33±0.48)分和6个月(1.36±0.48)分(F=352.29,P<0.001);UE组的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6.85±0.89)分降至术后第1天(2.45±0.75)分、第7天(1.75±0.59)分、1个月(1.33±0.47)分和6个月(1.28±0.45)分(F=291.44,P<0.001)。术后第1天UBE组的腰腿痛VAS高于UE组(t=6.41,P<0.001),术后第7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86)。UBE组的ODI由术前66.62%±4.98%降至术后1个月21.81%±2.61%和6个月11.62%±2.31%(F=1991.35,P<0.001);UE组由术前64.35%±5.16%,降至术后1个月22.85%±3.26%和6个月11.15%±2.86%(F=1931.18,P<0.001)。术后UBE组的硬膜囊面积为(135.1±10.0)mm2大于UE组的(120.9±10.4)mm2(t=6.30,P<0.001)。术后UBE组的入路关节突关节切除角度为69.3°±4.9°小于UE组的94.3°±4.1°(t=-25.00,P<0.001)。两组同的盘黄间隙减压率分别为39.0%±3.0%和38.7%±3.3%(t=1.52,P=0.134),对分别为41.6%±3.3%和22.8%±3.2%(t=26.32,P<0.001)。两组同的骨性隐窝减压率分别为70.0%±4.8%和59.3%±3.9%(t=15.64,P<0.001),对分别为73.0%±3.4%和48.4%±4.3%(t=28.86,P<0.001)。UBE组同盘黄间隙减压率及骨性隐窝减压率与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P=0.174;t=-1.72,P=0.096),而UE组同的盘黄间隙减压率及骨性隐窝减压率均大于对(t=28.51,P<0.001;t=13.95,P<0.001)。结论通过UE和UBE行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能取得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UB术后早期疼痛缓解优于UBE;而UBE能够更好地保留关节突关节,在影像学上减压效果更佳。

  • 标签: 脊柱 腰椎管狭窄 减压 椎板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区淋巴结转移的单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旁)腺疾病外科诊疗中心行甲状腺全切+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区淋巴结清扫的单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17例患者,男性87例,女性230例,年龄(41.4±12.1)岁(范围:16~75岁),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采用χ²检验单因素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有气管前淋巴结、喉前淋巴结、患中央区淋巴结及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116、69、269、181例,跳跃性转移者1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性别、肿瘤最大径、被膜受侵、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转移及患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值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男性(rs=0.162,P=0.004)、肿瘤最大径>10 mm(rs=0.184,P=0.001)、被膜受侵(rs=0.135,P=0.016)、气管前淋巴结转移(rs=0.394,P<0.01)、喉前淋巴结转移(rs=0.272,P<0.01)及患中央区淋巴结转移(rs=0.203,P<0.01)是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患区淋巴结有转移的单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如存在男性、肿瘤最大径>10 mm、被膜受侵、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转移或患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中央区淋巴结存在转移的可能性较高,可考虑行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颈淋巴结清扫术 肿瘤转移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绘制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骨折形态和测量尺远端韧带长度,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OTA/AO 23 C型桡骨远端骨折和15例志愿者共30个腕关节作为健康对照组,其腕关节经过薄层CT扫描后,导入Mimics医学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桡骨远端骨折线通过标准化后导入模板,拟合后得到骨折线形态。通过测量乙状切迹与尺骨茎突基底部和隐窝的距离,得到尺远端韧带的长度。结果在腕关节面,骨折线主要集中在月骨窝周围,骨折线集中为交叉十字;在掌侧面,骨折线主要集中在水泻线附近;在背侧面,骨折线集中在Lister结节周围,且骨折线散在分布;在乙状切迹区域,骨折线集中于乙状切迹的中间1/3处和背1/3处;在桡骨茎突区域,可见桡骨茎突相对完整,骨折线分布于桡骨茎突下方。尺远端韧带的四组韧带即掌尺远端韧带、背尺远端韧带、掌尺远端韧带、背尺远端韧带的长度,在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亚型(C1、C2、C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健康对照组(n=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骨折线位于乙状切迹的掌1/3处和背1/3处时掌尺远端韧带、背尺远端韧带、背尺远端韧带的长度值与健康对照组(n=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骨折地图技术可直观展现C型桡骨远端骨折形态,在腕关节面上骨折线集中分布于月骨窝周围,在乙状切迹关节区域,骨折线更多集中于乙状切迹的中间1/3处和背1/3处;且骨折线分布于乙状切迹的掌1/3处和背1/3处时有发生尺远端韧带损伤的风险。

  • 标签: 桡骨骨折 生物力学 骨折地图 桡尺远端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