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报道1例在北京市京煤集团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新发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肥胖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司美格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过程。患者为43岁男性,主因“口干、多饮、多尿,发现血糖升高2个月”就诊。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体重指数33.9 kg/m2,糖化血红蛋白12.3%,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均阴性,糖尿病分型诊断为T2DM。入院后予胰岛素泵治疗,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并予二甲双胍0.5 g(3次/d)口服,逐渐减少胰岛素剂量,空腹血糖维持在7~8 mmol/L。加用司美格鲁肽0.25 mg(1次/周),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出院,门诊随诊。出院8周患者复查,司美格鲁肽1.0 mg(1次/周),联合二甲双胍0.5 g(3次/d)治疗。糖化血红蛋白7.5%,体重减少6 kg。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例在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新诊断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最后只用利拉鲁肽序贯治疗最终血糖逆转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26岁女性,因“口干、多饮、多尿1个月”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酮症、代谢综合征”。予以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后,逐步调整为利拉鲁肽0.6 mg、1次/d联合达格列净10 mg、1次/d,二甲双胍0.5 g、3次/d,最终单用利拉鲁肽1.8 mg、1次/d治疗,血糖控制良好,血脂、血尿酸达标,体重及腰围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利拉鲁肽是一种新型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可用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胰高糖素样肽-1(GLP-1)/抑胃肽(GIP)双受体激动剂Tirzepatide对比安慰剂或其他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循证医学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比较Tirzepatide(试验组)和安慰剂或其他降糖药物(对照组)治疗T2DM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2年4月。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并从文献中提取资料和评价被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6 528例T2DM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组、胰岛素组相比,Tirzepatide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安慰剂组、GLP-1RA组、胰岛素组分别为:加权均值差(WMD)=-1.84%,95%CI -2.05%~-1.63%;WMD=-0.61%,95%CI -0.83%~-0.39%;WMD=-0.90%,95%CI -1.06%~-0.75%;均P<0.01],降低空腹血清血糖(FSG)水平(安慰剂组WMD=-2.79 mmol/L,95%CI -3.49~-2.09 mmol/L;GLP-1RA组WMD=-0.93 mmol/L,95%CI -1.28~-0.58 mmol/L;均P<0.01),提高HbA1c达标率(安慰剂组、GLP-1RA组、胰岛素组分别为OR=32.36,95%CI 24.10~43.44;OR=2.33,95%CI 1.59~3.44;OR=5.71,95%CI 3.99~8.18;均P<0.01)。除降糖作用外,Tirzepatide还具有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血脂的作用。Tirzepatide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过程中不增加患者低血糖、药物过敏及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但Tirzepatide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irzepatide能够降低HbA1c、FSG、体重,提高HbA1c达标率,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同时不增加低血糖、药物过敏及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对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效果,探索影响糖尿病缓解的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SG的114例肥胖合并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体重、BMI、术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控制血糖的方式,并通过随访数据库及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术后体重、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血糖的方式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SG平均手术时长为(73±24)min,术后住院时间为(3.2±1.1)d,术后无漏、出血、狭窄等主要并发症。术后1、3、5年的随访率为71.1%(81/114)、58.5(38/65)及46.2%(12/26)。术后1、3、5年的总体重减少率为(29.8±7.8)%、(27.2±9.8)%及(25.3±10.0)%。术后1、3、5年的糖尿病完全缓解率为66.7%、55.3%及33.3%,部分缓解率为18.5%、26.3%及50%。单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病程短、术前糖化血红蛋白较低及术前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血糖缓解情况较好;多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病程和术前是否使用胰岛素是糖尿病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G治疗肥胖合并T2DM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糖尿病病程和术前是否使用胰岛素是SG后糖尿病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会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增加认知障碍的风险。但是,目前我们对T2DM认知障碍发病机理仍不清楚。而磁共振成像研究的进展进一步确定了T2DM导致认知障碍的相关神经因素。我们系统地回顾了有关T2DM患者神经影像学改变的文献,这些改变包括结构、大脑功能以及代谢物的变化。研究表明T2DM大脑的变化包括大脑结构的萎缩、白质高信号、功能连接的改变、脑微血管病变、脑血流量以及代谢物的改变。磁共振成像有望进一步阐明T2DM认知功能下降的基础,并能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为临床干预提供潜在的转化机会。
简介:摘要报道1例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使用胰岛素及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治疗后,转换为GLP-1RA单药治疗,达到糖尿病临床缓解的诊疗过程。患者为27岁男性,因“消瘦2个月,突发心慌、深大呼吸1 d”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胰岛素泵、口服降糖及GLP-1RA药物联合治疗,逐步简化方案为利拉鲁肽1.8 mg每日1次皮下注射,血糖控制良好,患者满意,1年后复诊胰岛功能恢复良好。利拉鲁肽作为GLP-1RA日制剂的经典药物,初期可以与胰岛素或口服药物连用或单独使用,其具有强效的降糖作用及良好的减重效果,可用于2型糖尿病的起始或强化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糖波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南阳市中心医院2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所纳入患者的血糖波动趋势。对比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糖波动趋势的影响因素。结果所纳入患者入院7 d内的CV-FPG为(0.21±0.08),SDBG为(2.63±0.78)mmol/L,PPGE为(2.96±1.03)mmol/L,且时间因素对SDBG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障碍、HbA1c、白蛋白、总蛋白对CV-FPG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PG对SDBG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障碍、营养支持方式对PPGE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bA1c升高、白蛋白降低、存在吞咽障碍均是导致CV-FPG升高的危险因素(均P<0.05);FPG升高是导致SDBG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经口进食是导致PPGE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糖日内波动趋势随时间推移而降低。HbA1c、白蛋白、吞咽功能、空腹血糖和营养支持方式均对患者的血糖波动产生显著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RA患者,按照是否并发T2DM分为合并T2DM组和无T2DM组,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药物、治疗前后病情活动指数、治疗反应率,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疾病活动性评分系统(DAS28)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的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性别和药物使用情况的组间差异,FBG与DAS28评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与无T2DM组相比,合并T2DM组患者年龄、BMI、FBG、HbA1c、ESR、DAS28、VAS水平均较高[(61.09±8.03)岁vs(54.01±12.32)岁;(24.20±3.96)kg/m2vs(22.95±3.66)kg/m2;(8.08±2.39)mmol/L vs(5.18±0.85)mmol/L;(7.51±1.45)% vs(5.41±0.55)%;(74.43±35.94)mm/h vs(62.38±32.05)mm/h;(6.07±1.41)分vs(5.49±1.87)分;(5.28±1.36)分vs(4.50±1.4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3.794、-2.04、-8.8593、-8.936、-2.054、-3.359、-3.142,P<0.001、=0.041、<0.001、<0.001、=0.040、=0.001、=0.002),而在性别、病程、RF、抗CCP抗体、CRP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治疗药物上,合并T2DM组甲氨蝶呤使用率较低(44.68% vs 62.90%),雷公藤多苷使用率较高(80.85% vs 47.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59、16.479,P=0.023、<0.001),2组在非甾体抗炎药、来氟米特、硫酸羟氯喹、艾拉莫德、生物制剂及联合用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病情评估方面,2组患者随访时ESR、CRP、DAS28、VAS水平及病情评估等级均较基线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合并T2DM组治疗前疾病活动指数更高。在血糖控制方面,合并T2DM组随访时的FBG较基线值降低[(6.26±1.00)mmol/L vs(8.08±2.39)mmol/L],血糖达标率明显升高(42.55% vs 12.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816,P<0.001;χ2=10.421,P<0.001);在治疗反应上,2组治疗反应良好率及总体治疗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合并T2DM组治疗前后的DAS28水平与FBG均存在相关性(r=0.305、0.368,P=0.037、0.011)。结论合并T2DM的RA患者病情活动度更高;是否合并T2DM不影响RA患者的疗效;RA患者病情缓解有助于提高T2DM的血糖达标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定量CT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苏北人民医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20例,研究对象同时接受双能X线吸收定量法(DXA)和定量CT两种方法分别检测腰椎骨密度和体积骨密度,根据DXA测量的椎体骨密度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比较2组性别、年龄、病程、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C肽(FCP)及餐后2 h C肽(2h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碱性磷酸酶、血磷、血钙、甲状旁腺激素(PTH)、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血清骨钙素(N-MID)、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TP1NP)、维生素D、肌酐等指标的差异并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较男性高(46.4% vs 29.3%;χ2=8.319,P=0.012);骨质疏松组年龄、病程、HbA1c、PTH、CTx较非骨质疏松组高(P<0.05),骨质疏松组BMI、N-MID、TP1NP、维生素D较非骨质疏松组低(P<0.05);CTx与2hPG呈负相关(r=-0.165,P<0.05);TP1NP与FPG(r=-0.224)、2hPG(r=-0.191)呈负相关(P<0.05);N-MID与FPG(r=-0.280)、2hPG(r=-0.183)、三酰甘油(r=-0.293)、HbA1c(r=-0.238)呈负相关(P<0.05);维生素D与病程(r=-0.224)呈负相关,与BMI(r=0.167)呈正相关(P<0.05)。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与年龄(r=-0.371)、HbA1c(r=-0.173)、病程(r=-0.230)呈负相关(P<0.05),与BMI呈正相关(r=0.231,P<0.05)。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与年龄、病程、BMI、HbA1c、PTH、CTx有线性回归关系;定量CT与DXA检测方法相比,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0.3%,定量CT诊出率较DXA高(P<0.05)。结论(1)糖代谢和骨代谢有相关关系,血糖控制不佳,骨形成减少;(2)女性、高龄、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险因素,BMI在一定范围适度增加为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3)年龄、HbA1c、病程、PTH、CTx、BMI对腰椎骨密度的影响依次增大;(4)定量CT对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T2DM)是一种可引起多系统并发症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除了熟知的肾、眼、足、心血管并发症之外,T2DM还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多领域的认知功能下降为主。其发病隐匿,早期诊断与及时干预是治疗的关键。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可非侵入性的检测活体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近些年该技术在T2DM神经影像学方面的运用已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发现了T2DM患者诸多脑区微观结构的改变,同时局部脑区微观结构的改变同认知能力、相关临床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此外,DTI结合图论的分析方法可对脑白质连通性的改变提供定量的特征描述,为进一步理解T2DM患者认知能力减低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对T2DM患者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我国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20.2%,约为总体成年人的两倍。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病理生理特征、临床特点、血糖管理手段、药物选择等方面均有其特殊之处,是糖尿病处理中较为棘手的特定人群。老年糖尿病分型、合并症、并发症、共存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及药物研发等都相对缺乏,其血糖控制目标和生活方式干预也面临困惑,亟待开展更多的研究来提供证据。老年糖尿病的控制状况影响着糖尿病的总体结局,关注老年糖尿病,改进老年糖尿病的管控,应该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肪分泌因子Metrnl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KD)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搜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T2DM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正常蛋白尿组UACR<30 mg/g,微量蛋白尿组UACR为30~300 mg/g,大量蛋白尿组UACR>300 mg/g。收集所有患者的血清Metrnl、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UACR、血脂水平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相关临床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蛋白尿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Metrnl水平与人体测量学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获得基于血清Metrnl水平的DKD风险的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98例T2DM患者纳入研究,正常蛋白尿组35例、微量蛋白尿组31例、大量蛋白尿组32例。3组间的Metrnl和MCP-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血清Metrnl和MCP-1水平均高于正常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血清Metrnl和MCP-1水平亦高于微量蛋白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etrnl水平与年龄(r=0.226)、尿素氮(r=0.358)、肌酐(r=0.512)、尿酸(r=0.295)、UACR(r=0.628)、MCP-1水平(r=0.690)均呈正相关(均P<0.05);血清Metrnl水平与eGFR呈负相关(r=-0.551,P<0.01)。在排除传统危险因素年龄、性别、BMI、HbA1c、尿酸后,Metrnl第3分位间距组患者患DKD的OR值为11.907(95%可信区间3.321~42.695)。Metrnl水平诊断DK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结论蛋白尿异常的DKD患者血清Metrnl水平明显升高,与UACR和MCP-1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了2例需要与单基因糖尿病进行鉴别的糖尿病患者。患者起病年龄较早,有明确三代遗传家族史,起病初期不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胰岛功能提示基础和刺激后C肽水平尚可,胰岛素自身抗体阴性。高通量测序发现位于羧基酯脂肪酶(CEL)基因的造成蛋白质截短型的移码突变,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属于疑似致病性突变,拟诊断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8型(MODY8)。笔者对CEL基因的特点和MODY8的临床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目前证据表明只有位于CEL基因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近端的碱基缺失型突变可以导致MODY,而报道的2例患者为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远端的碱基缺失型和近端的碱基插入型突变,不是明确导致MODY8糖尿病的基因突变类型,更为重要的是,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符合MODY8糖尿病的临床特点,从而最终排除了MODY8的诊断。该文提示临床医师既需要在糖尿病人群中对MODY等单基因糖尿病进行鉴别,又不能盲目依靠基因检测结果来进行诊断,要通过对基因型和临床表现的仔细分析进行糖尿病的分型甄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模式(MMC)对2型糖尿病(T2DM)青年患者疾病耻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常规收治的青壮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以及入组代谢病管理中心进行治疗的青壮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使用中文版2型糖尿病疾病耻感评估量表(DSAS-2)对其治疗前以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估对比分析。结果常规组入院治疗6个月后DSAS-2评分为(50.15±5.79),较刚入院时的(45.07±8.78)有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MC组治疗前后DSAS-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我耻辱维度常规组治疗6个月后为(17.47±2.55)和MMC组治疗6个月后的(13.82±2.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入院治疗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容易加重患者的病耻感。MMC组医务人员在治疗中除了注重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引导外更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纠正患者错误理念,降低患者病耻感,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增生型糖尿病虹膜病变(PDI)对侧眼糖尿病虹膜病变及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2月至2020年5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接受虹膜荧光血管造影(IFA)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的PDR合并PDI患者36例7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34只眼,女性19例38只眼;平均年龄(62.3±4.7)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FA联合FFA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分析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根据PDI分期,将患者分为早期虹膜红变(RI)组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组,分别为28、8例。与NVG组比较,RI组患眼BCVA更优,眼压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3、10.619,P=0.000、0.011)。对比观察两组对侧眼PDI发生率和双眼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结果IFA检查结果显示,RI组患眼瞳孔缘虹膜表面可见新生血管性芽状或斑片状强荧光;NVG组患眼瞳孔缘和虹膜中部可见新生血管性团状强荧光。RI组对侧眼中,PDI (RI期)6只眼(21.4%,6/28),非PDI (NPDI)21只眼(75.0%,21/28),无糖尿病虹膜病变1只眼(1/28,3.6%)。NVG组对侧眼中,PDI5只眼(62.5%,5/8),其中RI期4只眼,NVG期1只眼(12.5%,1/8);NPDI 3只眼。NPDI者IFA影像表现为瞳孔缘虹膜自身局部小血管点状荧光。RI组对侧眼PDI发生率小于NV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FFA检查发现,RI组患眼、对侧眼合并视盘新生血管分别为9 (32.1%,9/28)、8 (28.6%,8/28)只眼;NVG组患眼、对侧眼合并视盘新生血管均为6只眼(75.0%,6/8)。两组患眼、对侧眼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40)。结论PDR合并PDI者,RI者对侧眼PDI及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均较NVI者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