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云南文山壮族的农耕方式以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其稻作文化又被称为“那”文化。“那”文化反对人对自然的恶性征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壮族生态文明的突出表现。在“那”文化的影响下,文山壮族从物质、精神和制度各层面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那”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标签: 壮族 “那”文化 和谐 生态保护
  • 简介:壮族传统文化是广大壮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壮族地区发展的航向航标、壮族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然而,从当前的挖掘、传承与发展来看,壮族传统文化存在着挖掘不够深入、传承有待强化、发展亟需创新等问题。在这种前提下,壮族传统文化的挖掘要注重在文化基因、民风民俗、节日节庆中寻找价值共识;要引导群众参与、加大财物投入、培养民间艺人,保障文化传承的正常运转;要加强党委政府的主导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并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使文化发展更具持续性。

  • 标签: 壮族传统文化 挖掘 传承 发展
  • 简介:在历史上,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曾为壮族民众提供精神支柱,并在维系社会关系、传承民族文化、参与社会教化、丰富民众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 标签: 壮族 民间宗教信仰 民族文化 社会关系
  • 简介:摘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壮族地区,英语教学要立足学情,并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英语教师要运用创新的教法实施创新的教育。本文根据英语新教材——外研《新标准英语》的特点,针对壮族地区初中学生的学情,进行了新时期英语教学创新教学的探索,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 标签: 壮族地区 初中英语 创新教学
  • 简介:壮族是一个群居于中国的西南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历史典籍中,壮族便是由"骆越"一族演变而来。闻名遐迩的壮族山歌文化深受古老的骆越文化的影响。文章主要从壮族山歌的演奏乐器以及山歌的表达形式上,阐明壮族山歌文化与骆越古乐文化的历史渊源,旨在探究骆越古乐文化在壮族山歌发展过程中深刻的历史影响。

  • 标签: 骆越 古乐 壮族 山歌 历史
  • 简介:农村"两委"换届"后遗症"的主要表现在村干部年龄老化、非理想的人当选、"两委"不和以及出现落选后村干部心理失衡等现象。"后遗症"产生的原因在于受"打工经济"、宗族派系势力、政策和制度上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根治"后遗症"应完善民主与法制、完善离职定补制度,通过关怀与培养,以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途径来进行。

  • 标签: 农村 “两委”换届 后遗症
  • 简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禾楼舞,是粤西地区文化产业旅游的重点保护对象。结合卡通形象的原真化、系列化、可爱化、亲和化、内涵化和精神化等审美取向,对具有禾楼舞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品进行设计,能有效提升消费者对纪念品的依赖度、识别度、记忆度和关注度。具有卡通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可以丰富大众对云浮地区非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时代性需求。对禾楼舞者卡通形象进行系列设计,以期为粤西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纪念品 禾楼舞 卡通形象
  • 简介: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历史文明符号,是一个区域地方劳动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产物。凤山县民间文化主要为壮族传统民间文化,融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山歌小调、长篇歌谣、民族舞蹈等。凤山县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反映了壮族人民历史生活风貌,折射时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壮族人民的乐观和进取精神。因此,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振兴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传承民间 文化遗产 凤山县
  • 简介:情感是人类经验最普遍的表达方式之一。基于人类经验与认知体验的情感隐喻是表达情感的概念化方式。注意力视窗理论研究注意力强度分布,通过凸显或隐现情感隐喻,使人类情感表达更生动形象。运用注意力视窗理论,探讨壮族史诗《布洛陀史诗》和《莫一大王之歌》中的情感隐喻,发现:一是壮族史诗中涉及丰富的情感隐喻,其源域选择与壮乡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是注意力视窗理论可以揭示壮乡人民在不同事件框架下情感表达的认知机制,凸显和强化其情感表达效果。通过注意力视窗视角分析壮族史诗的情感隐喻,既可揭示壮乡人民情感表达的特点,也可宣传和保护壮族的传统文化。

  • 标签: 注意力视窗 壮族史诗 情感隐喻 《布洛陀史诗》 《莫一大王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