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血管内皮位于血管壁表层,直接感受血流动力学刺激,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心血管健康的必要条件。运动导致机体血流量增加,血流动力学环境发生改变,其中流体剪切力作为力信号传导的重要因素,是运动诱导血管内皮结构适应和功能改善的主要生理学刺激。本研究对运动介导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流体剪切力依赖性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包括血管活性物质平衡、血管内皮氧化应激和炎症共重叠信号、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血管内皮祖细胞表型转化和致/抗动脉粥样硬化流体敏感性miRNA的流体剪切力依赖性机制。试图从另一角度阐述运动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并为模拟增加流体剪切力的运动场景,达到改善心血管内皮功能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随机挑选身体健康,无疾病史的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共1200名学生,每年级各300名,男女各半。采用意大利COSMED肺功能测试仪,分别用FVC、SVC、MVV测试方法进行通气功能的测定。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反映肺功能有关指标的测定可以得知: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各个年级之间的大学生的潮气量值之间的差异没有明显区别,而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大一学生同大二学生相比较三者之间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大二学生同学生之间大三没有明显区别,而大二学生同大四学生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大一学生同大四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级男女生之间比较各项指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为(P〈0.01)。结论:由于大一学生身体还处在生长期间,其肺通气功能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因此必须加强营养及保健;大四学生因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及活动内容减少而导致肺通气功能呈显著下降趋势,体育锻炼与肺通气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必须重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建立,才能真正实施学生的健康素质教育。
简介:目的该研究主要探讨广州市非体力劳动者心血管动脉弹性功能,为早期预警心血管疾病风险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广州市12区(市)20~59周岁非体力劳动者,分为男子甲组(20~39岁),男子乙组(40~59岁),女子甲组(20~39岁),女子乙组(40~59岁)4个组别。采用日本欧姆龙BP-203RPEⅢ动脉硬化检测仪,对受试人群进行安静状态下的动脉硬化参数检测。结果(1)男、女性单次高血压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男、女性甲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趋势基本一致。(2)动脉稍硬率、动脉硬化率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其中男性动脉硬化率(动脉稍硬率及动脉硬化率相加)甲乙两组均超过30%,乙组达到45%;女性甲组27%,乙组42%;而下肢动脉堵塞率却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均有下降趋势。(3)收缩压、舒张压、右baPWV、左baPWV、右ABI、左ABI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甲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趋势一致。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广州市非体力劳动者血压检出率及动脉硬化检出率随之增加,心血管弹性功能下降,发生动脉硬化的可能性增加,导致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生活质量降低。
简介:通过评价优秀赛艇运动员免疫机能对模拟专项比赛负荷的应答性反应与恢复特征,为运动员免疫功能的调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1)优秀运动员安静状态时的免疫指标明显低于正常值,表明经过长期的大强度专业训练,运动员的免疫功能明显降低;(2)在赛后即刻,白细胞总数及各亚类均显著升高,但各亚类升幅不等;(3)赛后3h,淋巴细胞、中间细胞、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水平均显著下降并接近或达到运动前水平,但中性粒细胞则逆势大幅度上升,白细胞总数略有降低,各亚类再次显著改变;(4)赛后24h,绝大多数免疫指标均已基本恢复至赛前水平,但中间细胞、淋巴细胞与C4却在赛后3h已恢复的基础上发生程度不等的回升,可能与白细胞3种亚类各自的移行方向、生物学作用及调节机制不同有关。
简介: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传播学原理,对体育传播特别是奥运传播进行了全面剖析,多视角阐释了奥运传播的本质。通过对奥运传播政治属性的分析,提出奥运传播是价值共振中的政治传播;通过对奥运媒介奇观理论的梳理,提出奥运传播是媒介奇观中的文化传播;通过对奥运组织传播原理的解读,提出奥运传播是协同理论中的组织传播;通过对奥运营销发展中的逻辑阐释,提出奥运传播是体育营销中的商业传播;通过对奥运品牌形成与扩张的阐述,提出奥运传播是无形资产扩张中的品牌传播;通过对奥运传播中的技术应用的解释,提出奥运传播是科技创新中的技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