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伊什梅尔·里德和菲利普·罗斯的学院派小说《春季日语教程》及《人性的污秽》再现了现代大学在种族、身份、性别、性和表征政治等问题上的文化多元主义诉求。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普特帕特身份认同危机及希尔克的身份认同失败的根本原因,分析普特帕特和希尔克自身最终异变为"幽灵"的过程,探讨里德和罗斯对文化多元主义背景之下"政治正确"的文化潜规则进行的反思。"政治正确"导致的"政治不正确"行为造成普特帕特和希尔克身份认同的危机和失败,而这正是文化多元主义本身暗含的危机。

  • 标签: 伊什梅尔·里德 菲利普·罗斯 身份危机 政治正确
  • 简介:中国科幻文学虽然有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但对其系统性的学术研究直到21世纪才真正展开。近五年来,作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幻文学研究异军突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频繁开展,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节节攀升,高级别的项目陆续获批,学科建设日趋完善,甚至在对外交流方面走在了主流文学的前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锐学者参与其中。

  • 标签: 比较文学 跨学科 科幻文学研究
  • 简介:“文学”从来没有纯粹过。“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并不古老的学科更是与“文学”及其之外的社会与文化理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研究向何处去”的问题也一直被以不同的方式回答着。根据著名德语文学专家胡伯特·兰高尔教授的观点,文学研究的未来将取决于如何有效地回应文学与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以及实用主义的关系问题。兰高尔教授的经验主要来自德语世界,但对我们中国的文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胡伯特·兰高尔 访谈 文学研究 文化研究 现代性 德语文学
  • 简介:在俄罗斯文学家汇聚的那片璀璨星云中,帕斯捷尔纳克是一颗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星辰。他既是诗人,又是散文家和批评家。与重于艺术形式探索的安德烈·别雷相比,他更集中于在创作中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体会和感受,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始终是他高度自觉的艺术使命;与同样重视关注现实的列夫·托尔斯泰相比,兼为诗人的帕斯捷尔纳克又对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较多思考和理论自觉。这些独特性就决定了作家研究的难度和复杂性。

  • 标签: 帕斯捷尔纳克 散文家 小说研究 诗人 现实生活 形式探索
  • 简介:土耳其裔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擅长以历史化的视角,分析当代后殖民理论中存在的非历史化倾向及其造成的混乱。据此,德里克指出,后殖民话语中的同一个概念背后往往含有批判意识和意识形态两种完全相反的内涵。早期后殖民话语和当代后殖民理论由于其内在的悖论,在“解殖”这一目标上,已经丧失有效性。

  • 标签: 阿里夫·德里克 历史化 后殖民理论 意识形态
  • 简介: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自2003年出版,在全球引发了广泛的阅读热和普遍的争议,成为当年最受瞩目的通俗小说,并随即引发了被称为“《达·芬奇密码》现象”的连锁反应。笔者认为该小说成功的原因在于《达·芬奇密码》的作者在“编码”时采用“锚定”等手法,以及读者“解码”时类似圆周句式的“斯芬克斯环”的完型心理,两者合力作用下造成了阅读的“逼真感”。本文试图依据相关理论对该小说的“逼真性”进行研究,从文本内部解释为什么这部小说会让读者相信其所描述的是“真相”,进而引发争议。

  • 标签: 《达·芬奇密码》 心理机制 逼真
  • 简介:在日本左翼文学研究领域,二战时期左翼作家的大面积转向问题一直是一个复杂的难题。大多数左翼作家在政府的高压政策和军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下,脱离左翼文学阵营,又大面积发生了左翼作家参加侵略战争、创作战争文学的事实,这在世界左翼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现象。其中火野苇平、上田广、石川达三的战争文学作品,甚至被批判为“侵华文学”、“文学战犯”等等,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左翼作家因素、从文学本体和文本自身的超时空存在来把握的话,虽然这些作品在创作意图、时代环境因素以及战争等当时的社会效果方面属于侵华文学范畴,但其中左翼文学青年早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和平民意识、作品整体印象上模糊的反战意识,或者可以给清醒的读者留下反思契机。本文主要以左翼作家的战争文学作品为中心,对其创作机制、艺术方法选择及形成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日本左翼作家 文学转向 战争文学 民族主义 从军作家 火野苇平
  • 简介:如果说人类历史上作为工业革命第一批产物的印刷出版物即书本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途径,那么20世纪末数字化电脑及网络的出现则无疑又一次引起了人类文化知识传播方式的革命.本文从网络对文学创作及批评研究所产生的6大影响入手,结合具体的例证说明网络的神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的的确确已经正在、并将长久地影响和改变我们对文学创作及批评研究的看法及做法.为此,我国当前的外国文学研究应当积极采取对策,加快网络建设以适应网络时代外国文学研究网络化的新要求.

  • 标签: 网络 重塑 文学创作与批评 外国文学研究
  • 简介:<正>在有限的篇幅内全面探讨美国现代文学界扛鼎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和威廉姆·C·威廉姆斯,并非易事。由此,本文着重比较两位诗人艺术成就的一个侧面:他们是如何通过丰富的诗歌想象力寻求自我,认识人生,并探索自我意识和宇宙自然的关系。罗伯特·弗罗斯特和威廉姆·C·威廉姆斯均为当代美国诗坛上享有盛誉的诗人,他们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现实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来说,诗歌不啻是“一种生活方式”。

  • 标签: 弗罗斯特 诗歌形式 罗伯特·弗罗斯特 浪漫主义 人与自然 诗歌想象
  • 简介: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全球化与人文研究系和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1世纪全球化研究的前景与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5月27-29日在南京大学举行。参加本次研讨会的40多位代表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各院校和科研机构。本次大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仁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党委任利剑副书记致开幕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刚教授致闭幕词。斯坦福大学美国研究系主任菲希金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菲茨杰拉德教授、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先后作主旨发言。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全球化研究 21世纪 民族主义研究 研讨会综述 多学科视野
  • 简介:傅菲的饶北河系列散文中,河流与村庄是两个最重要的意象。在对乡村河流的描写中折射出渺小卑微的人物的命运与疼痛,从乡村衣食住行的一个个具体物象中去理解生活。傅菲是个有着自觉的文体意识的作家,是个为语言而活着的作家。

  • 标签: 村庄 河流 文体意识
  • 简介: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一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这一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为了进二步推动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发展,由《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英语研究》、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的“莎士比亚与英语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将于2006年9月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会议主题:中国语境下的莎士比亚与英语文学研究

  • 标签: 莎士比亚研究 学术研讨会 文学研究 英语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 简介:半个世纪以来,非虚构文学备受关注,逐渐成为文坛的生力军。作为非虚构作品的主力,传记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已在国际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相当喜人,课堂教学日趋完善。为了汲取外国传记文学的创作经验,促进中国传记文学的经典化进程,北京大学世界传记中心、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于2004年11月28日-30日联合举办全国第九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会议主题为“传记文学的经典化”。

  • 标签: 传记文学 研究年会 文化差异 文学价值 史学修养
  • 简介:2014年春,《文贝:中国比较文学英文学刊》改版为《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并设置了“中国比较文学年度报告”的栏目。它一直由主编刘耘华教授指导,编辑部同仁合作,具体由纪建勋博士来执笔撰写。迄今为止连续推出了四个报告,学界对此反应很好,其辐射引领的积极作用也开始逐步显现。《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创刊之后,仍计划保留“年度报告”这一栏目。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年度报告 比较文化 中英文 编辑部
  • 简介:蒂姆·伯顿是好莱坞著名的"鬼才电影大师",他的电影以塑造各种鬼神莫测的人物而闻名。在塑造这些角色的时候,伯顿凭借天马行空的视觉设计理念和童话般浪漫梦幻的想象力征服了全世界影迷的心。对伯顿的电影人物研究,应该从揭开其电影人物的面具入手。出人意料又精心设计的人物是伯顿电影世界的最绚烂迷人的风景。

  • 标签: 蒂姆·伯顿 人物塑造 哥特 视觉设计 动画
  • 简介:神话通过讲述神的行为或事迹,来说明世界的起源和它的现存秩序.本文通过对《圣经》中的创世故事和北美印第安部落起源传说进行对比,来探寻两个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指出Acoma故事更接近部落的实际生活,而《圣经》则带有更多的宗教印迹.

  • 标签: 故事 《圣经》 探寻 神话 跨文化研究 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