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李煜《菩萨蛮》三首,人皆以其为小周后而作,似乎已成定论。此说始见于宋马令《南唐书》卷六《女宪传》:“后(指小周后)自昭惠殂,常在禁中。后主乐府词有‘衩袜步香阶,手提金鞋缕’之类,多传于外,至纳后乃成礼而已。”马令此说闪烁其辞,隐约说出李煜与小周后婚前已有私情;但未确言“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专为小周后而作,使人疑在“是”与“非是”之间。“之类”一词亦含混带过,明指一首而未确断三首。此种疑似之说至明、清时期就逐渐演进扩展开来,由疑言而至于断言,由一首而至于二首。明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眉评:“花明月暗”一首“正指小周后事”。明陈耀文《花草粹编》选此词,更添加词题为“与
简介: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经过千百年来发展与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与象征,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与历史意义。因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旨在分析我国在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意见与思考。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日渐深入,大众关注的焦点不再仅局限于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多。在日益加快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下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在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特别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不仅有绚丽多彩的文物古迹,也给后世遗留下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于我们国家打造文化强国、向世界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简介:口述史方法是历史学研究中搜集史料、构建史料的一种重要方法,将这一方法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将不同于以往从某一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本体出发的静态研究和研究者“自上而下”传统观看视角.而是强调“眼睛向下”的民间研究视角,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和发展纳入大的社会历史变迁背景之下进行考量性研究。口述史通过将几千年来基于口传心授记忆之中的民族文化转换成文字材料、进而有效获取非遗的最基本材料,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起到弥补文献资料不足,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空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但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属性决定了传承人的口述史同其他领域的口述史相比.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以重庆花丝镶嵌工艺传承人李昌义口述史为例,从田野实践角度出发,具体探讨口述史方法应用于非遗研究中田野调查工作的必要性,试图建立可操作性的方法体系及理论标杆,力求突破非遗口述史研究中传承人的客位身份,以带动深入研究口述史,同时,以传承人视角关注非遗传承现状,不仅为即将失传的传统手工艺留下技艺存活的可能,也希望能实现从田野到理论再到非遗保护机制的新思考。
简介: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