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几十年来,众所周知在北美蕴藏有丰富的致密天然气藏。但是,时至今日,使用大型水力压裂完井措施才使从5微达西岩石中经济地开采致密天然气成为可能。即使在目前,得到致密地层的简单压力测量值都还是困难的。然而,观察压力递减也许是确定供油面积的最直接方法,这也是最经济地开发这些油田的关键所在。最初我们曾考虑钻一口试验井来观察一口井中单个砂岩体中的压力变化,将其作为另一口井中的开发结果。由于我们不清楚是否能够得到准确的压力测量值,因此难以证实进行压力测量所需要的费用。使用一口即将报废油井来回避上述问题。我们采用几个桥塞封堵这口报废井中现有炮眼。在井中安装大量的永久桥塞,将测量新炮眼和旧炮眼的压力计安装在永久桥塞下面。在井报废后,可以使用一种无缆通讯系统能很多年地将压力数据传输到地面。无缆通讯系统可以作为单个测站存在,而在我们的项目中是将其扩充为能容纳十个以上测站的通讯系统,为全球单井测站总数的两倍。除了能给出压力递减的指示之外,压力测量还能为我们提供第一手可靠的油田原始地层压力数据。
简介:多分量地震勘探常采用位移波场的接收方式,且多分量传感器位于同一个检波点位置处,而室内弹性波数值模拟通常观测的是速度形式的弹性波场,且各分量波场常采用交错网格的配置方式,为此,提出了在原有速度波场计算的基础上,采用积分法求取位移形式的多分量弹性波场,用节点平均法实现节点交错位置规则化的方法。数值实例表明,多分量位移波场和速度波场相差90°的相位移,且波场能量无损失,计算量较小,积分法可以更好地压制数值频散,节点平均法可以进一步平滑数值噪音,提高弹性波数值模拟记录的信噪比,因此,可以用于精确模拟多分量资料的室内数值采集并指导野外多分量地震勘探。
简介:1988年,Ongkiehong等在其“关于通用地震数据采集技术”一文中陈述了采用96道地震仪陆上作业是通过减少线性组合,增加最大偏移距,走向不均匀采样的第一步。通用采集意指我们在采集期间不再被迫提交处理或者最终解释网格,但是在后来的各个时期,我们有改变处理、解释面元大小的能力,它取决于在研究中对特殊处理、解释目标的采样需要。Ongkiehong等(1988年)称之为“不受约束的采集”。2000年在沙特阿拉伯,我们动用了一个高密度、单扫描的2880道地震队,配备有每道单检波器串,每串12个检波器,完成了通用陆上采集任务。对于二维中间放炮排列采集而言,这种观测形式准许记录7200m偏移距、纵向采样间隔为非常密集的5m地震数据。满覆盖采集(即炮点距为5m)产生了2+5m的共中心点(CMP)距、正常1440次覆盖的数据采集。这种密集的空间采样间隔并结合重叠排列,保证了整个波场在期望的空间频带宽度内无假频,并且对所有目的层(浅、中、深层)均可满足二雏覆盖要求。因为非常复杂的近地表盖层覆盖了深部含油气目的层,所以这一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勘探目标激励计算中心具有处理5米间距原始数据的选择方案。它用一个受限制的全偏移距和时间变化范围解决近地表问题并用叠加或以上所论述的5m倍数(如25或30m)的任一采样间距产生野外记录。实际上,从常规480道二维地震队转变为通用单扫/单串2880道地震队的采集成本相近,这是因为野外工作量相同(每线性千米的扫描数和检波器串数)。这种通用采集的转变需要约定、对策而且是综合考虑的。本文选了3个高密度野外采集试验,论证了高信噪比区的资料品质,重新分析不受约束的野外排列设计的综合影响和提高较差资料区的信噪比的处理,同时检验
简介:作为综合性时延地震方案的一个主要内容,对PanCanadian的Weyburn油田薄层状裂缝碳酸盐岩油藏的大规模CO2注气进行监测,于2000年8月在注气前,成功地采集到了水平井井间地震测量的原始数据。该项目的目标是要推广可能追踪作为时间函数的CO2含量详细变化的技术以及证实地面地震数据(3分量和9分量三维)和三维VSP的监测效力(在相同的时间里做这两项工作)。这实现这一目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和在一个产量限定的时窗内,结合作用压电震源挠性管和48级压敏检波器串的创新技术,在两口平行水平井进行了作业。所记录的资料展示了以很多有用波型组成的波场。处理结果表明,用压缩波(纵波)、剪切波(横波)和管道波导波的层析成像,对监测注CO2气的效应有较好效果。我们相信,这次在Weyburn作业的成功,向人们展现出井间地震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
简介:我国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目前,城市燃气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已面临应对“互联网+”时代全新的竞争局面的挑战。在此时代背景下,城市燃气行业要得到更多更快的发展,需要把企业自身特点和“互联网+”相结合,调整企业的组织运营模式。通过分析大数据技术可能带给燃气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燃气行业基于现有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可能实现的大数据应用场景,进而有效梳理自身已建设的信息系统的关系和存在的数据资源,打通各数据系统间屏障,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建立系统集成模式,形成大数据规模,挖掘企业新的业务应用结合点,让企业在“互联网+”的历史潮流中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