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三联疗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临床效果,有效降低反流性食管炎产生不良后果的机率。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进行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进行雷贝拉唑和莫沙比利胶囊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临床疗效对比中,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通过内镜检查疗效比较中,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运用三联疗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反流性食管炎的治愈率,疗效较为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减半夏厚朴汤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咽异感症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2015年我院胃食管反流性咽异感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西药治疗均相同,研究组加用加减半夏厚朴汤治疗。对比(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2)两组治疗后病情症状评分。(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病情症状评分、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病情症状评分、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加减半夏厚朴汤能够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咽异感症患者症状,治疗价值高,安全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沙必利与吗丁啉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情况。方法选取本院在2011年12月-2013年07年期间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200例,采取电脑抽签分组方法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100例给予西沙必利治疗,观察组100例给予吗丁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45例,疗效良51例,疗效差4例,疗效优良率91%;对照组疗效优20例,疗效良55例,疗效差25例,疗效优良率75%;观察组出现口干1例,皮疹1例,嗜睡1例,不良反应3%;对照组出现腹痛1例,口干1例,头晕1例,皮疹1例,嗜睡1例,肝功能异常1例,不良反应6%。观察组在临床疗效优良率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吗丁啉在临床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面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使用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门诊经电子咽喉镜和电子胃镜检查确诊反流性咽喉炎患者72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实验组予雷贝拉唑肠溶片(20mg,口服,1次/d)联合莫沙必利片(5mg口服,3次/d)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瓜子金颗粒(20g,口服,3次/d)联合金嗓利咽丸(60丸,口服,一日两次)治疗。两组疗程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12周后RSI及RF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临床总有效率93.o%(40/43)优于对照组53.5%(23/4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无严重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少。结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促胃动力药治疗反流性咽喉炎效果优于传统治疗,不良反应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自我管理项目干预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我效能、行为依从性、临床症状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住院志愿入组且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100例患者,在入组时采用自行设计的GERD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依从性调查表、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反流性疾病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并给予实施自我管理项目护理干预,6月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对入组时和入组后6个月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临床症状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6月后,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临床症状及心理状态优于入组前(P<0.01)。结论自我管理能增强GERD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从而改善GERD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GERD治疗的疗效,改善其心理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耐信量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临床中的可行性。方法以内窥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连续监测和或质子泵抑制剂试验(PPI试验)作为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金标准,抽取有上消化道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患者86例,分别行耐信量表(RDQ)测定后进行比较。结果RDQ高于l2分的患者中内窥镜下有反流性食管炎表现且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占64.2%;RDQ低于12分的患者中内窥镜下无反流性食管炎表现且24小时食管HP为阴性的者占42.1%。结论利用耐信量表(RDQ)分值初诊胃食管反流病(GERD)有一定可行性,而且操作简便,受检者无痛苦,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入术后不同手术方式,探索术后抗反流,减少流性食管炎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外科2013年1月—2017年12月间,经腹或胸腹联合切口,行根治性切除术260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随机分两组各130例分别是根据术式不同分为A组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26号管状吻合器食管下端与残胃大弯后侧壁吻合组,B组同上述器械吻合后,在吻合口前方将胃壁与食管前壁内翻间断缝合三针,对残胃较大者,距吻合口3~4cm处,将胃大弯侧悬吊于膈肌脚重建人工胃底。两组患者者术后一月,六个月,分别观察术后胃排空,反流情况,对取得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术后可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病GERD。17例,发生GERD患者内镜下病变症状较轻,反流所致的食管炎症按Savary-Miller标准Ⅰ级7例,Ⅱ级4例,Ⅲ级1例,无Ⅳ级病例出现。反流率低于A组,共出现12例,其中Ⅰ级5例,Ⅱ级6例,Ⅳ级1例,并出现慢性粘膜病变,瘢痕化伴Barrett食管并发症。结论吻合后内翻和大弯侧上提悬吊重建胃底,将减少反流,且无吻合口狭窄发生效果满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房性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6例经胃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GERD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统计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相比较,分析反流性食管炎与房性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与30例正常对照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4.44%与10.00%,差异显著(P<0.05);GERD组中房性早搏、短阵房速或房颤的发生率分别为44.44%、27.78%及5.56%。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程时限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数呈显著正相关(r=0.6721,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病史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反流性食管炎病史年限越长,出现房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越高,提示返流性食管炎可能是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的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对胃食管反流病使用半夏泻心汤与腹针治疗联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08例胃食管反流病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54例为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余下54例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的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44%,和对照组的75.94%相比显著较高(P<0.05);两组病患治疗后中医病症评分均显著降低,治疗后观察组病患的中医病症评分为(3.5±1.0)分,和对照组的(7.1±2.3)分相比显著较低(P<0.05)。结论为胃食管反流病患使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房性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6例经胃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GERD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统计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相比较,分析反流性食管炎与房性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与30例正常对照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4.44%与10.00%,差异显著(P<0.05);GERD组中房性早搏、短阵房速或房颤的发生率分别为44.44%、27.78%及5.56%。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程时限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数呈显著正相关(r=0.6721,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病史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反流性食管炎病史年限越长,出现房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越高,提示返流性食管炎可能是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的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位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及肠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52例,依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6例/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体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持续1w后体重增量、平均食奶量、腹胀发生次数、胃潴留水平及呼吸暂停发生次数。结果观察组早产儿体重增量及食奶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腹胀、呼吸暂停发生率及胃潴留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早产儿体位护理干预可降低胃食管反流发生几率,改善胃肠功能,降低呼吸暂停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