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利用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18例19指。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平均12个月,外形、功能、感觉均较满意。结论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血管恒定,可重建指端感觉,不牺牲主干血管,供区可直接缝合,适合拇指指端缺损的修复,便于基层医院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立位叩背康复方法对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16年6月ICU收治重症肺炎患者72例,24-48h开始早期重症康复,试验组(n=37)为移位机辅助立位,同时护理人员叩背30min,2次/d。对照组(n=35)非立位,采用中医穴位按摩,机械振动排痰,下肢空气驱动泵按摩下肢等物理治疗,2次/d。观察2组治疗3d后的疗效。结果试验前2组年龄、体温、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后试验组体温下降幅度,氧合指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胃潴留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悬吊前与悬吊中心率、血压比较变化不大。结论重症肺炎早期立位叩背康复方法优于普通康复方法,对重症肺炎治疗有改善氧合指数、减少胃潴留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拍背器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2年4月-2023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6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平均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在临床护理中进行人工拍背,观察组患儿在护理中使用拍背器,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疾病恢复各项指标数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依从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9%,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应用拍背器进行排痰是护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和痰液,减轻症状,促进康复。而且能够关注患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拍背力度,提高患儿舒适度和依从率,从而有效地帮助患儿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尼可地尔与硝酸甘油对于治疗心肌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有心肌缺血的患者不考虑任何因素的情况下随机分成每组30例的两组,作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按照规范要求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尼可地尔片剂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硝酸甘油含化治疗,通过比较两组心肌缺血患者治疗1、2、3d后的患者疼痛状况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起到了治疗效果,在3d后以尼可地尔片剂治疗疼痛消失29例,以硝酸甘油含化治疗疼痛消失2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尼可地尔组总有效率为96.67%,硝酸甘油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可地尔对心肌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硝酸甘油。
简介: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评价肝血管瘤手术治疗的风险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非特异性腹部症状或体征。B超、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三种方法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4.7%、84.2%和100.0%。结果16例患者行肝血管瘤挖除术,27例行常规肝叶或肝段切除术,1例行肝右动脉结扎加碘油栓塞术,3例患者实施了右半肝联合左外叶切除术以及肝段切除联合血管瘤挖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5%(12/4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中失血量和术中有无输红细胞(≥2U)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280,P=0.0013)。结论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B超、CT和MRI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手段,MRI的诊断准确率最高,对本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手术切除是肝血管瘤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手术指征应从严把握。术中出血量和术中有无输红细胞(≥2U)是影响肝血管瘤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的重要风险因素。
简介:1999年8月-2006年8月,我科采用改进结扎方法治疗精索静脉曲张262例,收到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肿瘤术后出血原因以及预防、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6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肿瘤术后出血患者28例,根据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采取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对出血原因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脑肿瘤手术区出血21例,非手术区出血5例,手术区与非手术区均有出血2例;保守治疗19例,治疗总有效率89.48%,手术治疗9例,治疗有效率88.88%;两组总有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肿瘤术后手术区出血及非手术区出血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只要采取积极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都能有效的改善救治效果.关键词脑肿瘤;术后出血;原因;治疗方法中图分类号R73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4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