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不敏感革兰阴性杆菌中bla(NDM-1)基因的分布,探讨NDM-1阳性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长沙地区2011年1月—2012年8月临床分离非重复碳青霉烯类不敏感革兰阴性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筛查bla(NDM-1)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和BLAST软件分析。对bla(NDM-1)基因阳性菌株,采用E试验法检测其药物敏感性、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包括bla(DHA)、bla(VIM)、bla(IMP)、bla(GIM)、bla(CTX-M)、bla(KPC)、bla(TEM)和bla(SHV)等)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进行分子生物学分型。结果共收集到687株碳青霉烯类不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其中3株被证实为bla(NDM-1)基因阳性菌株,包括2株肺炎克雷伯菌(菌株编号CS11495和CS610)和1株阴沟肠杆菌(菌株编号CS30754)。该3株菌均来源于湘雅医院。在测试的12种抗菌药物中,除对阿米卡星和多黏菌素B敏感外,对其余抗菌药物几乎全耐药。菌株CS11495同时检出bla(SHV-12)、bla(TEM-1)、bla(CTX-M-15)和bla(IMP-4),菌株CS610携带bla(DHA)、bla(SHV-12)和bla(TEM-1),菌株CS30754中bla(SHV-12)和bla(TEM-1)基因阳性。其余基因均为阴性。2株肺炎克雷伯菌PFGE分型可分为A、B两型。MLST显示,菌株CS11495、CS610和CS30754分别属于ST629、ST490及ST214,其中ST490为国内首次报道。结论bla(NDM-1)阳性菌株具有广泛的耐药谱,与其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有关。尽管本地区不存在克隆传播,但分布于同一医院的不同科室,应预防其播散。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79岁,罹患结肠癌6个月。入院前66dK甲医院行“剖腹探查术+乙状结肠造瘘还纳术+肠粘连松解术,置中心静脉导管及头孢菌素(具体不详)抗感染,术后6d出现畏寒、寒战、发热,体温最高41℃,予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简介:目的了解分析肿瘤专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及特点,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入住ICU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采用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评分(ASIS)调整法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3种侵袭性操作相关感染及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结果共监测住院患者443例,总住院2483d,发生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为11.7%,日感染率为20.9‰,经ASIS调整后日感染率为6.3‰。感染诊断以呼吸系统感染最多,占55.7%,其次为泌尿系统;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2.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0.9‰,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4.1‰。共检出病原菌18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35株(74.6%),革兰阳性球菌33株(18.2%),真菌13株(7.2%),检出多重耐药菌33株(18.2%)。结论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应开展目标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监测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对危险因素进行监控,制定切实有效科学的防控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简介:李斯特菌脑膜炎是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通常发生于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多通过污染的食物传播。而李斯特菌脑膜炎并发急性脑梗死更是少见于文献报道。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社区获得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膜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报道如下。
简介:目的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和自动化仪器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2015年该院临床分离菌共5524株,其中革兰阴性细菌3882株,革兰阳性细菌1642株,分别占临床分离菌70.3%和29.7%。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7.6%和83.0%。葡萄球菌属中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不敏感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6.1%和46.8%,并两者均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不敏感株。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奇异变形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62.0%,32.2%和18.8%。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低于22%。结论该院的细菌耐药性仍对临床的抗菌治疗构成严重威胁,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并合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简介:目的了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收集该院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的临床分离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统一方案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5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分离临床菌1310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560株,占65.3%,革兰阳性菌4549株,占34.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29.6%和67.1%。MRSA中有93.1%菌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敏感;MRCNS中有80.2%菌株对利福平敏感;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四环素除外)的耐药率低于屎肠球菌,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株分别为55.7%、43.5%和11.6%,产ESBL株对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比非产ESBL株高。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绝大多数菌株的耐药率低于16.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5%和9.4%。与2014年相比,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广泛耐药菌检出率有所上升。结论细菌耐药率呈增长趋势,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菌株检出率的增加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严重威胁,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感控措施。
简介:目的探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0年12月血标本分离的1株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可能的传播方式。方法对该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耐药基因筛选、质粒分型、PCRmapping基因环境分析。结果该菌株对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MLST属ST46型。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2和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3存在~70kb接合型质粒上,分别介导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TEM、blaCTX-M存在~150kb接合型质粒上,介导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PCRmapping结果显示blaKPC-2位于Tn1721-blaKPC-2-Tn3样结构内,fosA3位于IS26-fosA3-IS26移动元件。结论此株来源于血标本菌株携带blaKPC-2、fosA3、blaTEM、blaCTX-M等多种临床常见耐药基因,其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可能的传播方式,应引起医院感控高度重视。
简介:目的监测2008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的菌株分布和耐药率。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该院2008年共分离病原菌3001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7%。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2.7%(683/3001)和17.5%(526/3001),克雷伯菌属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15.7%(472/3001)和10.8%(325/3001)。革兰阳性球菌以金葡菌为主,占6.5%(196/300)。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但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其耐药率高于30%;肠杆菌细菌对头孢哌酮一舒巴坦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低于30%;未发现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菌株,但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达3%~4%;氯霉素和米诺环素对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表现了良好的抗菌活性。结论细菌耐药性监测对准确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模式和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目的了解2005-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按CLSI2015年版标准判读结果。结果55155株非重复菌株中革兰阳性菌占35.8%,革兰阴性菌占64.2%。分离居前5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5.0%)、铜绿假单胞菌(14.0%)、鲍曼不动杆菌(11.9%)、肺炎克雷伯菌(11.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2%)。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平均检出率分别为70.2%(3967/5650)和83.2%(4997/6004)。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共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15株。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产ESBL株平均检出率分别为70.4%(5843/8300)、53.5%(3500/6539)和44.1%(557/1263)。2012年首次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0.6%(4/656),2015年升至30.1%(142/472)。2015年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2.0%(16/787),其余年份几乎为0。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平均检出率分别为39.1%(2566/6556)和4.0%(308/7704)。189株产气肠杆菌中共检出9株广泛耐药株。结论2005-2015年该院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仍呈上升趋势,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挑战,多重耐药及广泛耐药菌株增多使临床治疗尤为棘手。
简介: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spp.)是定植在口腔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牙周炎,也可引起脓肿、结膜炎、心内膜炎、骨髓炎、败血症和宫颈炎等感染,围产期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感染少见,现报道我院1例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引起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
简介:目的采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3CT-AZT)、依非韦仑(EFV)联合治疗方案对中国农村HIV-1感染者治疗52周,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如何在资源匮乏地区建立国际标准的研究现场以及抗反转录病毒药物(ARV)不良反应的管理方法和策略。方法自2005年5月至2006年2月共入选100例18岁以上、CD4+T淋巴细胞(CD4)〈350/μL、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慢性感染者,接受每日2次3CT—AZT和1次睡前服用EFV600mg持续52周的前瞻性、开放性的临床试验,分别于治疗1、2、3、4、8、12、24、36、48和52周末随访检查,详细记录病毒载量(VL)、T淋巴细胞亚群和耐药情况以及其他生化指标,记录和分析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在中国贫困地区建立国际标准的治疗研究现场,并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报告、转诊和会诊网络。②治疗前CD4计数和VL分别为(204.0±101.0)个/μL和(4.47±0.87)log拷贝/mL。治疗结束时,CD4计数升至(313±137.2)个/μL,87例患者VL〈400拷贝/mL。③三级及以上不良事件者13例。④至2007年2月4日,72例到达研究终点,28例提前退出研究。结论①3CT-AZT与EFV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抑制HIV-1复制,明显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多数不良事件轻微。②在农村地区开展艾滋病临床治疗研究可采用地方CDC和医院共同参与的模式。